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傷寒論學習:40條-42條

傷寒論學習小組討論記錄

主持人:林利城老師

參與者:林佳明老師、林利城老師、梁天、符英、劉敏、李仁昌、陳小芳、周志陽及諸位同仁(不一一列舉)

時間:2017年06月06日20:00-21:00

地點:中醫(yī)臨證經(jīng)方群

各位老師、同仁們好,《傷寒論》是一部經(jīng)典,幾千年來塑造了幾多名醫(yī),書中的每一個條文、每一個方子都意義深遠,深入的理解它,都能指導我們臨床實踐,讓我們在臨床中能夠如魚得水,為了提高自己的醫(yī)學水平、造福百姓這一共同目標,我們今天晚上聚在一起,共同探討書中的每一個條文,以期獲得仲師的真?zhèn)鳌?/span>

下面請大家討論第40條: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大家對這個條文還有別的看法?

林佳明:本條論述的是表寒兼里飲的治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肺為水上之源,假如胃脘或肺平素有寒痰水飲的伏邪,又復感風寒,內外合邪。

林利城:宿有水飲內停,又復感風寒,內外合邪,確實極易形成外寒內飲之病。

肖春宏:?怎么知道心下有水氣呢?

林利城:這是從癥狀來看的,咳喘干嘔,提示心下有水飲。

林佳明:這條論述的是比較清楚的,小青龍的主癥,加水氣變證

欽州-劉敏:對40條理解:本條為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的癥治,表不解說明尚有表證,心下有水氣指的是水飲停蓄在心下胃脘部,因內近肺胃,水飲擾胃,胃氣上逆,故干嘔,水寒射肺,肺氣失宣,故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說明上癥可出現(xiàn)可不出現(xiàn)。皆是由于水飲之邪變動不居,可隨三焦氣機升降出入,或壅于上,或積于中,或滯于下,故其癥狀多有變化。

林佳明:水飲為病具有流動不居的特點,出現(xiàn)很多然證,水飲內停,氣不化津,則口渴,水飲下趨大腸則下利,水氣上逆于咽喉,則噎,水停膀胱,失于氣化,則小便不利,水飲影響肺氣的肅降,則喘,只要抓住干嘔發(fā)熱而咳的主癥,認清外寒內飲的病機,就應當用小青龍發(fā)汗解表,宣化水飲。

欽州-陳小芳:各位老師晚上好!我對40條的理解是:40條為小青龍湯的本證,為太陽病后期,表邪仍在,兼有里飲的方子,表現(xiàn)為嘔、熱、咳、滿、喘、下利等,臨床較為多見,如小兒感冒發(fā)燒用抗生素后出現(xiàn)反復發(fā)熱、喘咳等,或者感冒日久鼻塞流涕不明顯了但胃口差咳嗽欲嘔等都是小青龍湯的一個表現(xiàn)??偟膩碚f就是一個“表輕飲重”的一個表現(xiàn)。

欽州-符英:老師們好,關于傷寒40條:原文中加了“或”,因為咳喘也好,渴也好,下利也好,小便不利也好,腹?jié)M也好,這些證狀不止 濕氣會出現(xiàn),別的原因也會出現(xiàn)。所以需要前面說的表有寒、內有飲,再出現(xiàn)上述癥狀中或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jié)M才辨小青龍湯證。

關于小青龍湯:麻黃和桂枝是解表的;干姜和甘草是建中溫陽的;半夏是降水之逆,也能化痰。這幾味組合在一起既能解決表證,也能解決濕證。中氣有了,氣化也就有了;氣化有了,小便也就有了。

有醫(yī)家認為:用芍藥是因為有腹證,芍藥的苦降能瀉腹部之實,有下行之性,是治腹痛腹?jié)M證的主藥??酁a下行當然也是有助于利水的,所以利水的方劑里也能用它。細辛有細而辛烈的香氣,是疏通孔竅的。

在這里是疏通肺竅,起到宣散止咳的作用?!渡褶r本草經(jīng)》上說它“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爆F(xiàn)在我們常說細辛有毒,用量要小心斟酌,辨證來看。

咳嗽是很消耗元氣的。此方中多數(shù)是宣散氣化劑,也是耗散的。耗散多了,則越發(fā)不能收斂,于是我們需要增強收斂功能,收斂足夠的元氣,才能更好的宣散以驅邪。

所以我們需要五味子來增強元氣的收斂作用,才能更好的宣散和止咳。有醫(yī)家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方里,以咳嗽為主證的方子都會用到五味子這味藥。

梁天:我對40條的理解:

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我覺得這里強調的病是表里兼證。心下有水氣,可能是傷寒表邪入內,也可能是病人心下素有水氣而外感傷寒?!案蓢I”,里有水飲,逆于上他則干嘔。“發(fā)熱而咳”,表不解而發(fā)熱,里有痰飲充逆于肺他就咳。

2."或渴"是①寒郁化熱而傷津②寒遏陽氣,陽不化津。"或利"是肺不能通調水道,而下注大腸。"或噎"是寒遏陽氣,經(jīng)脈郁阻。"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是肺氣不能調水道,水不得下行而內結少腹,導致少腹氣機郁結不利。"或喘"是肺氣不降,濁氣上逆。

3.所以我們都知道,表里兼病時,治時需由內往外驅邪,內有水氣,則需要溫肺化飲的方式,里頭去飲,再用麻黃桂枝發(fā)揮解表的作用。我們來看看小青龍湯的組成: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細辛,干姜。這里運用了干姜、細辛、桂枝、半夏具有溫胃化飲作用,再用麻黃、芍藥、甘草來解表。這里表現(xiàn)出來的是表寒外束,寒飲塞肺為辯證用方要點。

陳小芳:《針經(jīng)》曰∶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此之謂也。與小青龍湯發(fā)汗、散水。水氣內漬,則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隨證增損,以解化之。由此可見,小青龍湯也是治一個水氣病,麻黃、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fā)散表邪,干姜、細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氣,芍藥、五味子之酸,以斂肺氣。

欽州-劉敏:現(xiàn)代研究仲景學說的大家劉渡舟先生善用小青龍湯,總結出用好該方的“六辨”經(jīng)驗,引述如下:

第一,辨氣色:寒飲為陰邪,易傷陽氣,胸中陽氣不溫,使榮衛(wèi)行澀,不能上華于面,患者可見面色黧黑,稱為“水色”;或見兩目周圍有黑圈環(huán)繞,稱為“水環(huán)”;或見頭額、鼻柱、兩頰、下巴的皮里肉外之處出現(xiàn)黑斑,稱為“水斑”。

第二,辨咳喘:可見幾種情況,或咳重而喘輕,或喘重而咳輕,或咳喘并重,甚則倚息不能平臥,每至夜晚則加重。

第三,辨痰涎:肺寒金冷,陽虛津凝,成痰為飲,其痰涎色白質?。换蛐稳缗菽?,落地為水;或吐痰為蛋清狀,觸舌覺涼。

第四,辨舌象:肺寒氣冷,水飲凝滯不化,故舌苔多見水滑,舌質一般變化不大,但若陽氣受損時,則可見舌質淡嫩,舌體胖大。

第五,辨脈象:寒飲水邪,其脈多見弦象,因弦主飲病;如果是表寒里飲,則脈多為浮弦或見浮緊,若病久日深,寒飲內伏,其脈則多見沉。

第六,辨兼證:水飲內停,往往隨氣機運行而變動不居,出現(xiàn)許多兼證,如水寒阻氣,則兼噎;水寒犯胃,則兼嘔;水寒滯下,則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則兼腫;若外寒不解,太陽氣郁,則兼發(fā)熱、頭痛等癥。

林利城:發(fā)熱,為表不解;咳喘干嘔,示心下有水飲??却潜咀C的重點,為水飲射肺,肺氣失宣;干嘔,為水飲犯胃,胃氣上逆。

林佳明:@上?!ご汉?關于心下有水氣,胃內有潴留液表現(xiàn)振水音,

林佳明:其他可以從癥狀識別,

林利城:@上?!ご汉?舌苔還可以表現(xiàn)白膩或水滑

欽州-符英:想請教一個問題:心下有水氣是癥狀還是體征?

林利城:是一個機理,我的理解

丁國才:怎樣理解“傷寒表不解,心下水氣?”

林利城:就是外有表,內有水飲

符英:可以詳細點嗎@欽州–林利城?

林佳明:后背發(fā)冷如掌大,后背澆涼水,有的眼瞼水腫,有的面色黝黑,皮膚松薄

林佳明:@欽州 符英?癥狀,體征

林佳明:水氣病

林利城:@欽州 符英?就是內有停飲的意思

陳小芳:門診就遇到過大椎穴處肌冷如巴掌大,記憶深刻

林佳明:@欽州—陳小芳?是的

林佳明:大家覺得小青龍主癥以咳或喘哪個癥狀為主

林利城:然后張仲景又提示內有停飲的表現(xiàn):干嘔,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

林佳明:41條是咳而微喘,以咳嗽為重,喘為輕

肖春宏:“或”,是癥狀不同時出現(xiàn)??傊?,都有可能出現(xiàn),出現(xiàn)哪個,不一定。

林利城:臨床上見的咳嗽的多

陳小芳:喘和咳都是水氣犯肺的表現(xiàn)?

林佳明:@欽州–林利城?或是然證,劉敏所說的,水飲不同部位的表現(xiàn)

肖春宏:@欽州-林佳明?噢

林利城:@欽州—陳小芳?都是肺氣上逆的表現(xiàn)

林佳明:@欽州—陳小芳?金貴要略中是以喘為主

陳小芳:哦哦謝謝

劉敏: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中有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證一條:“肺脹,喘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span>

林利城:我的理解,在本條是因水飲上逆帶動肺氣上逆@欽州—陳小芳?

陳小芳:總的還是水飲作怪

丁國才:我也是這么認為

林佳明:35、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林佳明:喘重咳輕

林佳明:@欽州–林利城?是的

周志陽:40條,以上諸癥都是太陽傷寒而心下有水氣的具體表現(xiàn)。干嘔發(fā)熱而咳。心下有水氣,水氣產逆,所以會有干嘔的現(xiàn)象;陽氣郁積在表不得舒發(fā)就會有熱;水氣上逆就會表現(xiàn)為咳?;蚩?。心下有水氣,不能化為津液而上布,所以會出現(xiàn)口渴的現(xiàn)象。但這個渴,決不是真正的渴,它不會喝很多的水,只會喝一點潤潤喉嚨。而真正的渴,要渴很多的水,而且愛飲冷水?;蚶?。體內有水飲,有時也會發(fā)生下利的現(xiàn)象。手太陽小腸經(jīng)主分清泌濁,功能失調則下利?;蛐”悴焕俑?jié)M。體內有水氣,有停飲,會有少腹?jié)M的現(xiàn)象,往往是因為小便不利,水氣不能隨小便排出,這時候要利小便。故用小青龍湯解表散寒化飲。

欽州高一萍:@欽州-林佳明?金貴,喘為主

林佳明:這個是需要我們認識的第一點

林佳明:第二點就是,小青龍的表證

林佳明:小青龍典型表現(xiàn)是有表證的

林利城:傷寒表不解,發(fā)熱

林利城:應該是太陽傷寒的表現(xiàn)

林佳明:但我們在臨床中,很多患者不一定有表證

林利城:因為用到麻黃、桂枝

長春-趙金悅:表實證

林佳明:嗯

林利城:沒有表證也是可以用的?

林佳明:@欽州–林利城?當然可以

長春-趙金悅:和表虛證相鑒別

林佳明:有表,可以麻黃桂枝用量適當增大,也可加荊芥,防風

汕尾-黃信慶:各位老師,師兄,在這分享叢麗老師講小青龍湯的臨床經(jīng)驗,可否?

林利城:有些使用傷寒經(jīng)方的人會認為用經(jīng)方怎么會用荊芥,防風?

林佳明:在臨床中遇見沒有表證的常常遇風咳喘,痰量曾多具有里飲的特點,就可以選用

林佳明:小青龍溫肺化飲

林佳明:不必以有無表征為拘

林利城:那么和苓甘五味姜辛湯又如何鑒別呢?我一直認為無表證用苓干五味姜辛湯,有表證用小青龍湯

林佳明:@欽州–林利城?苓甘五味姜辛湯以里飲為特點,表解后我常用這個繼續(xù)溫化水氣,茯苓飲,苓桂和劑也用于鞏固

汕尾-黃信慶:這個群很好,老師們都無私奉獻,分享臨床經(jīng)驗,中醫(yī)復興

林利城:是的@汕尾  黃信慶?

長春-趙金悅:@欽州–林利城?老師你說的那個是用干姜,半夏五味子的么

林利城:是的,有加半夏,有加半夏、杏仁的

長春-趙金悅:我感覺就是根據(jù)那些或然癥變化的

林佳明:出現(xiàn)合并口干,痰黃,就是小青龍加石膏

林佳明:@長春一趙金悅?這條加減,書中有些不合臨床的

林利城:臨床上化熱加石膏的用的應該蠻多的

林佳明:小青龍的使用劉老總結的很好

長春-趙金悅:@欽州-林佳明?還沒有臨床經(jīng)驗額,所以我只能自己理解額

臺州張晨雨:出現(xiàn)合并口干,痰黃,就是小青龍加石膏,@欽州-林佳明?

林佳明:我們更注意痰的,色,量,質,味,如色白,質地清晰,泡沫狀,落地成水

長春-趙金悅:加不加石膏只能從痰的顏色看么

林佳明:痰量多,每咳必有痰出,痰如水樣,有位醫(yī)家描述,水樣的鼻涕,水樣痰

長春-趙金悅:舌脈也會有變化吧

林佳明:苔不一定是水滑,白或膩也可

林利城:之前我們有位伙伴分享了只有干咳的小青龍湯證的使用,好少見

林佳明:臨床不典型的要注意識別,我犯過錯誤

林利城:痰被閉郁了

林佳明:嗯

林利城:但舌苔應該是水滑或者白膩苔

林佳明:對的

林利城:后面說“若渴去半夏”問題,“若渴”的機理,是因為水飲內停,氣不化津,津不上承,去半夏不合理吧?半夏就是化痰飲的

林佳明:同意你的看法

林佳明:這條后面的加減都需要進一步識別

林利城:不要看見渴就以為是津傷了

林佳明:@欽州–林利城?后面一條有說明

林佳明: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林佳明:本條屬于變法條文,突出了喘促,有倒裝句法,強調了不渴,本條重心不是論述小青龍湯證的脈癥,而是通過倒裝的文法,突出闡述服用小青龍湯的特殊反應和辨證。

林利城:那我們進入這一條

劉敏:對41條理解:同樣為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的證治及藥后寒去欲解的表現(xiàn)。本條比40條多了咳而微喘,說明此也為小青龍湯主癥。本條重點在于渴字。40條的渴是服藥之前,水氣不化,津不上承之或然癥,本條渴見于服藥之后,是寒飲消解的反映,兩者機理不同。

陳小芳:41條,“咳而微喘者”,說明寒飲蘊肺也;“發(fā)熱不渴者”,表證仍在兼有里飲。與小青龍湯發(fā)表散水。服用本方后覺口渴,除麻黃、桂枝等辛散之品所致外,更因里氣溫,水氣散,邪外出的表現(xiàn)。

林利城:水飲內停,故病不渴,服藥后,水飲初化,津液呈一時性匱乏,可有短暫的口渴現(xiàn)象。這種口渴,并非傷津,亦無須治療,津液自和,便會自愈。所以,凡服小青龍湯而出現(xiàn)口渴的,大多是水寒初化邪氣欲解的征兆。

劉敏:小青龍湯專于治飲。如清代醫(yī)家徐靈胎在《傷寒類方》中指出:“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于肺胃之間。病屬有形,非一味發(fā)散所能除,此方無微不到,真神劑也?!?/span>

林佳明:@欽州–林利城?你說的對,

臺州張晨雨:我遇到一位,喘咳,眩暈,痰多色白吐之不盡,夜更重,眼臉水腫,臉色暗黑,也是小青龍治好的

林佳明:小青龍證屬于心下有水氣寒水證,按照常法,應該不渴,但服用小青龍湯后會出現(xiàn)一種特殊的情況,這就是服湯已渴者,由不渴到渴者,按照常法,不是什么好事,起碼考慮是不是小青龍湯辛燥藥物傷津液導致的,專門給我們講了此寒去欲解也,說明這種口渴既不是上條的水飲阻滯,正津不達的口渴,也不是辛燥藥物的口渴,而是服湯后水飲初化,津液一時不能上承口舌所導致,象這種口渴,屬于一時性,而且一般比較輕微,很快就會自己消除的,不用再處方進行治療。

林利城:@臺州張晨雨?就是水飲內停的表現(xiàn)

梁天:結合40條,我們這里指出來的是外邪侵襲而演變?yōu)樘杺C,心下有水氣是內有寒飲,“咳而微喘”是因為有外邪與內飲相交,肺失宣降,氣逆于上,而出現(xiàn)咳而微喘;發(fā)熱是由于還有表證在,內有水氣則不渴。治用溫肺化飲,運用小青龍湯來散寒解表,溫肺化飲。這里突出的是“口渴”。口渴是因為小青龍湯里面使用了干姜、細辛、桂枝等熱藥,內寒已去,水氣已消,自然就出現(xiàn)了熱則耗傷陰液則出現(xiàn)口渴,假如不口渴,就在證明還是有水氣在,繼續(xù)小青龍湯予之。

臺州張晨雨:@欽州–林利城?嗯

林佳明:@欽州-梁天?不同看法,真的能啟迪

符英:關于41條:我的理解是文中一個已渴證明水氣得散,津液暫虧,此時也可以不服用小青龍湯了,病情處在了“欲解”的階段,注意休息,避免再感,飲食合理,正氣自復。

林利城:大家都認為病癥從不渴到口渴,是水飲漸化、疾病向愈的表現(xiàn)。

林佳明:嗯嗯我也覺得

劉敏:注意事項:小青龍湯雖為治寒飲咳喘的有效方劑,但畢竟發(fā)散力大,能上耗肺氣,下拔腎根。虛人誤服,可出現(xiàn)手足厥冷,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其面翕熱如醉狀等副作用。因此,本方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旦病情緩解,即改用苓桂劑類以溫化寒飲。此即《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精神。

林利城:大家對這個條文還有別的看法?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主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這樣會比較好理解

林佳明:@欽州—劉敏?是的,后面主要也是調體質了

林利城:那我們進入下一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林利城:本條重點在于脈浮弱的理解

林佳明:本條論述的是太陽中風的正規(guī)脈像,浮,表示了陽浮或者衛(wèi)強,說明病在肌表,弱,表示了陰弱或者榮弱,說明了正氣不足,這就是表虛證,可以這樣理解,凡是太陽病,只要脈像呈現(xiàn)浮弱的,就可以判斷為表虛癥,就可以用桂枝湯。

陳小芳:42條,提示還是太陽病,仍有發(fā)熱、汗出、惡風寒等外證,關鍵的是“脈浮弱”,營弱衛(wèi)強的一個表現(xiàn),不可用麻黃湯峻發(fā)汗,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

劉敏:對42條理解:太陽病,外證未解,說明有太陽表證,脈浮弱說明風寒襲表,營衛(wèi)不和,故可用桂枝湯,因脈浮弱說明正氣不足,故不能用麻黃湯峻汗。

林佳明:@欽州–林利城?第三條,脈浮緩

林佳明:本條的脈浮弱才可以認定太陽中風證的常脈,而脈浮緩與第三條太陽傷寒證的脈陰陽俱緊相對而言。

林佳明:2,3,12條反復強調汗出,這給我們造成臨床使用桂枝湯也必定具備汗自出

林利城:哦,條文中的脈弱不同于現(xiàn)在所說的弱脈

林利城:也就是說,其實不管有汗無汗,正氣虧虛的表證,都不能用麻黃湯,要用桂枝湯

林佳明:我們可以理解為張仲景不明確寫汗出,提示桂枝湯的變法辨證思維,就是臨床桂枝證有時不一定必然具備,汗自出(汗,陽加陰,陽虛就不能加陰),只要憑借浮弱,可以判斷為表虛證,就可以運用桂枝湯。

林利城:正氣不足的,經(jīng)不住峻汗

林佳明:@欽州–林利城?這個我們討論過,汗的來源

林佳明:如果這樣理解外證,就開拓了桂枝湯證辨證思路和臨床應用的范圍,也減少了知常不能達變的辨證失誤。

林佳明:外證給于我們的提示

梁天:我對42條的理解

1.在這里主要區(qū)分的是“外證”與“表證”,表,意在指體表,體表腠理不疏,汗不出,則以麻黃湯汗解,所以麻黃湯的表常說表證。我們知道,桂枝本為解肌,肌表,較體表深入,意指體外,所以桂枝湯證他常叫外證。

2.回顧這條條文,太陽病,外證未解,即太陽發(fā)病后,使用藥物,表證已解,還有外證(桂枝證)未解,結合脈象,脈浮弱,我覺得弱應該指的是緩,而不是“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這里出現(xiàn)的脈浮弱主要是提醒我們要與少陰病相鑒別。

3.這里條文還提示我們,疾病都有可能傳變,我們要隨證治之,而不是開始表現(xiàn)出來的麻黃湯證,就一味的使用麻黃湯,這也警醒當今的中醫(yī)醫(yī)生,特別是住院病人,每日查房,隨證調整用藥的必要性。

林利城:汗出是表虛的要表現(xiàn),但是汗不出也不等于表不虛

林佳明:很多桂枝湯證病人在臨床不一定汗出

符英:42條:我理解的是脈是機體氣血的一個表現(xiàn),浮弱脈,是機體處在一個比較虛的階段,“虛人外感用桂枝”,所以用桂枝湯解表。關于之前對傷寒中風的定義是脈浮緩,我想不必死摳,根本上都是體虛的一種表現(xiàn)

林佳明:嗯

林利城:太陽中風可見浮緩和浮弱

林佳明:這些條文,給我最大感受要靈活,多角度的去體會條文

林利城:學傷寒要靈活領悟,而不是會背就行

林佳明:有常法,變法,有汗用桂枝,無汗也用桂枝?

林佳明:這不是矛盾么?這就是常與變,每個病人表現(xiàn)出來的臨床表現(xiàn),都要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基礎病等一起綜合考慮

林利城:大家還有要發(fā)言的嗎?

林利城:那今天的討論到這里就告一段落咯,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同仁的發(fā)言,今天我們討論了傷寒40–42條條文,大家各抒己見。

對于40條,小青龍湯是外寒內飲的一個表現(xiàn),本證病機重點,在于外寒與內飲;病癥重點,在于發(fā)熱與咳喘,故治以小青龍湯解表滌飲。林老師也提到,在臨床中,很多患者不一定有表證,但也是可以使用小青龍湯的,出現(xiàn)合并口干,痰黃,就是小青龍加石膏。

第41條,病癥從不渴到口渴,是水飲漸化、疾病向愈的表現(xiàn)。

42條我們重在對脈浮弱的理解,所謂“脈弱”,僅是一種按之乏力的形象。是一種正氣不足的表現(xiàn),提示我們在對外有表邪,內有正氣不足的太陽表證,我們應該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wèi),而要慎重使用麻黃湯。

那今天的討論到這里就告一段落咯,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同仁的發(fā)言,今天我們討論了傷寒40–42條條文,大家各抒己見。對于40條,小青龍湯是外寒內飲的一個表現(xiàn),本證病機重點,在于外寒與內飲;病癥重點,在于發(fā)熱與咳喘,故治以小青龍湯解表滌飲。

林老師也提到,在臨床中,很多患者不一定有表證,但也是可以使用小青龍湯的,出現(xiàn)合并口干,痰黃,就是小青龍加石膏。第41條,病癥從不渴到口渴,是水飲漸化、疾病向愈的表現(xiàn)。

42條我們重在對脈浮弱的理解,所謂“脈弱”,僅是一種按之乏力的形象。是一種正氣不足的表現(xiàn),提示我們在對外有表邪,內有正氣不足的太陽表證,我們應該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wèi),而要慎重使用麻黃湯。今天的討論結束,我們期待下一次討論,謝謝大家!

注: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y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


為生民立性命,為往圣繼絕學。

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注: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y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學習:64條
jt叔叔經(jīng)方本草 筆記16
馬培鋒老師《傷寒論》條文解析38——61條
《傷寒論》點評[39]
小青龍湯證
大青龍湯方歌方解,大青龍湯醫(yī)案 | 道醫(yī)網(wǎng)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