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父母對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犧牲感”,就會自覺十分不易十分偉大,潛意識里認(rèn)為孩子虧欠了自己。當(dāng)這種感覺傳達(dá)給孩子,孩子隨之產(chǎn)生的就是負(fù)疚感,以及安全感的嚴(yán)重缺失。
有次回老家在快餐店,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買兒童套餐,坐下吃的時候爸爸和孩子說:“你吃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孩子看起來有7、8歲了,雖然沒說話,但感覺孩子是聽懂了的。
在我們這種三線城市,的確人均收入不高,在我小時候,也聽過家里親戚和孩子說“家里沒錢但也給你買了”、“我舍不得吃都省出來給你吃”這種話。內(nèi)心特別矛盾,在三線城市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據(jù),但也心疼孩子可能從小就要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壓力和愧疚(但孩子并沒有錯),所以,你會在孩子面前表示賺錢辛苦的情緒嗎?
我們家好窮,我們賺錢不容易,你一定要懂事,節(jié)省,少花錢,任何方面。如果有那么一次機(jī)緣巧合,我們不得不在外面吃一頓肯德基之類的快餐。。那他們一定會小心翼翼的把肉都給你,自己幾乎不點(diǎn)什么吃的,看著你吃,然后全程感慨這東西好他媽貴,真不劃算。
孩子會不會在吃完這頓快餐之后想著:這樣的美食,我寧可不吃,也不愿一邊承受著這樣的羞愧感,來咀嚼這些難以下咽的食材。讓自己覺得是自己的任性,貪婪,給父母添了累贅。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個負(fù)擔(dān)一般的存在。變得無比自卑,懦弱,畏畏縮縮。絲毫沒有尊嚴(yán)。
我覺得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如何正面(正能量)表達(dá)自己的想法。同樣的一個事,明明可以正面教育孩子,他偏不,他就非得給孩子添堵。你心情不好了苦大仇深了我就開心了。就連一頓飯都不放過孩子。
就這些隨口的話,經(jīng)年累月,對一個孩子可能產(chǎn)生多么巨大而恒久的影響,是家長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或者說不愿意去相信的。如果一個孩子吃口魚都要想著媽媽不舍得吃、只讓我吃,他吃掉這條魚的最大收獲可能就是徹底明白了什么叫“如鯁在喉”。那這條魚的錢可就真白花了,不僅白花,還得搭上孩子的心理負(fù)擔(dān)。
生孩子疼,不是孩子的錯;賺錢辛苦,也不是孩子的錯;他們真的不需要為這些而滿懷負(fù)疚感。而作為父母的你,也要明白,這些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要盡可能從自己的選擇里去感受快樂,那時你會覺得再辛苦都很值得、很開心。
一輩子替人懂事的小孩永遠(yuǎn)不會真的開心。歉疚得想剜肉還母。大人不會明白的。對小孩子來說,懂事是個特別糟糕的品質(zhì),生下來就愧對全世界,活著只是為了謝罪?!岸隆敝谛『ⅲ拖瘛胺瞰I(xiàn)”之于員工。它只是上位者給的一面錦旗,虛頭巴腦,背后是一個接一個破碎的愿望,一樁又一樁不了了之的心事,一次又一次,最后提都不提。
最終連真實的自己都面目模糊,沒有索要幸福的底氣。嗯,什么都不要。欠的能還清就好。求世界別討厭自己,別覺得自己忘恩負(f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