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概況)堯廟又稱“三圣廟”,是歷代祭祀堯帝的場所,也是專門紀念堯、舜、禹的寺廟。堯廟之所以建在臨汾,是因為堯帝在4000多年前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早期的的”中國”,堯帝本人也被尊為“民師帝范,文明始相。
堯廟作為中華民族的神殿,規(guī)模最大時面積有52萬多平方米。堯廟的始建年代無考,它的原址在汾分河西岸,西晉元康年間(291-299)遷到汾河東岸。北魏《水經注》記載“汾水側有堯廟,廟前有碑”。公元655年即唐高宗顯慶三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到現址。
堯廟的中宮門,即“堯門”的門帽上刻有“堯廟”二字,兩邊帽額上東刻“大禹門”,西刻“虞舜門”。中間這條路是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叫“龍風之脈”,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
龍、鳳都是堯帝時期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的古祥徽標。路旁陳列的陶峙遺址出土的生產生活用具、禮儀用品和樂器的仿制品,反映了4200多年前華夏民族先祖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狀況。
儀門是禮儀之門,古時祭祀堯帝的帝王群臣、平民百姓凡到此處,都要“整冠彈塵,.端莊儀表”,然后按照規(guī)定線路,恭恭敬敬地嚴肅前行,遵照規(guī)定禮儀拜謁。儀門門額上的“文明始祖”題詞是對堯帝創(chuàng)造政治文明的最高評價。在中國,人類走向文明是從覺堯開始的,所以堯被稱為“文明始祖”。
(鳳樓堯井)這一座五鳳樓,也稱“光天閣”,寓意堯帝的功德光天下之明、兆萬民之福。人們把堯帝以及與他共同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四位大臣譽為“五鳳”,在堯帝與四位大臣議事的地方建起五風樓,象征君臣團結,天下大治,所以唐以后歷代筑城建殿時都要設五鳳樓。
五鳳樓分上下兩層,下層三孔是磚砌門洞。古代祭祀堯帝時,皇帝從中間步入,文武大臣從旁洞通行,君臣禮法規(guī)矩分明。今天;大家都可以領略一下民主平等的感覺。
這一座堯井臺,是人們?yōu)榱思o念堯帝廣鑿水井的貢獻而興建的。真正的堯井,現在伊村“堯帝茅茨土階”石碑的西南。遠古人類擇水而棲、沿河而居,主要是為了漁獵覓食、飲水灌溉的便利。堯都平陽時遇到天旱,他率眾找水,受到蟻穴啟發(fā)而開鑿水井。從此,人類圍井而居,擴大了居住地域,引井水澆灌莊稼,穩(wěn)定了農耕,改善了單純依賴河流而住的狀況,遂有了井田、村落、鄉(xiāng)鎮(zhèn)、城市。
井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偉大發(fā)明之一。至今中國人仍把“井”看作家鄉(xiāng),把遠離家鄉(xiāng)叫“背井離鄉(xiāng)”,把城市文化叫“市井文化”。可以說,從水井到井田制再到城市,是水井推進了農耕文明,啟始了城市文明,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鑿井技術的發(fā)明與普及,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貢獻很大。
廣運殿也叫“堯殿”,相傳是堯帝召見群臣的殿堂。殿名“廣運”,有歌頌堯帝的功德與仁賢,廣以配天、運以載地之意。殿內正中是堯帝銅像,兩邊是四大臣銅像。堯帝姓伊祁,名放勛,臨汾這里傳說是堯都區(qū)伊村人。據記載,堯16歲被推為首領,在位90年。因為他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早期的中國,高壽114歲,至今中國將高壽者稱為“堯年”。
堯帝的四大臣分別是:左邊長須老者叫“四岳”,是主管山岳祭祀、總攬朝政的官員。右邊持谷穗的叫“后稷”,是主掌農業(yè)、教民稼穡、發(fā)展農耕的大臣。右邊一位大臣叫“羲和”,是掌管歷法的官員和天文學家。左邊手持法繩的事“皋(gao)陶(yao)”,是任大理之職、主管刑律、公正廉明的大臣。“畫地為牢”的成語就出自他公正執(zhí)法的故事。
廣運殿后面的寢宮,供奉有堯帝和他的夫人鹿仙女。鹿仙女住在臨汾城西的姑射(ye)仙洞,就是《山海經》和莊子的《逍遙游》記載的姑射山,相傳堯帝去仙洞考察民情,巧遇鹿仙女,雙方相愛,擇日在仙洞舉行了婚孔。成婚那日夜晚,對面山峰紅光照射,狀如蠟燭。據說,這就是天下華人稱新婚之夜為“花燭夜、成婚之居為“洞房”的由來。
(虞舜殿)這尊虞舜塑像取材于“舜耕歷山”。相傳,堯到晚年,四處訪賢,尋找接班人。在現在的洪洞歷山(一說沁水與垣曲交界之歷山)下,他終于找到不用鞭牛耕地、仁心敦厚孝梯的舜,便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一起嫁給他,考察3年后再由舜輔政20年。堯禪讓帝位于舜8年后去世。舜又效仿堯帝,老年將帝位禪讓于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千古傳頌的“堯舜禪讓”之事。
舜姓姚,名重華,屬有虞氏,故稱“虞舜”。舜20歲時以孝聞名,30歲時被堯舉用,50歲時代行政事,61歲接替堯登上帝位。舜繼位后,發(fā)展生產,興修水利,減輕刑罰,廣施仁政,做了許多利于民眾的好事。他還把原有的部落聯(lián)盟會議進一步演變?yōu)閲覚C關,把國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樂,四海賓服,使華夏文明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舜的晚年,又讓位于功績卓著、才能出眾的禹。
(大禹殿)禹的塑像取材于“大禹治水”。大禹姓姒(si),名文命,父親叫“鯀”(gun)。堯帝時,中原大地洪水滔天,堯任用鯀治理洪水,鯀采用攔擋、堵截的辦法治理洪水失敗,被流放羽山而死。禹便子承父志,接受舜薦、堯命,領導人民治理洪水,13年中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先后開通大山、疏凌湖澤、疏導大河,終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業(yè),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
禹還隨著治水考察各地物產民情,及時販災濟民,受到人民熱愛,被舜選為帝位繼承人。大禹即帝位后,國號為“夏”,稱為“夏禹”。由于大禹推行善政,治理水土,功績蓋世,故深為廣大人民所敬仰和懷念。
大禹是中國最早的水利專家之一,他的治水功績永遠載于中華民族的史冊上。們環(huán)是中原地區(qū)部落聯(lián)盟的最后一位首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創(chuàng)律名,從雖開始,中國進入了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