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新年就快到了,在此奉上上海博物館2019年新展預告,提前祝大家觀展愉快!
上海博物館也會繼續(xù)以豐富多元的內(nèi)容與形式,迎接每一位觀眾。
期待與您的交流、互動。到時見!
豬豐卣滿迎新春
2019年1月30日-2月24日
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廳
上海博物館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冶煉廠征集到一件殘缺的商代晚期青銅豬形卣,近年經(jīng)過精心修復,成為一件完整的青銅器。豬卣由兩個相背的豬首合為豐滿的器身,器蓋在發(fā)現(xiàn)時就已經(jīng)缺失,據(jù)口部非直立而與器身為同一弧度推測,器蓋與器身扣合后當為渾然一體。雙耳向上豎起,鼻子向下略卷起,還有兩個鼻孔,嘴部狹長兩邊角上咧。腹下設有四個蹄足,蹄端各朝前方。頸部兩側置如意頭形橋鈕,提梁亦缺失。腹部滿飾精麗的云紋,并由婉轉流暢的羽狀紋勾勒,卣身兩側的紋飾基本對稱,在腹部下端的紋飾連接處裝飾有蟬紋。
卣為盛酒器,豬作為卣的造型非常少見,這是一件珍貴的青銅器。
豬在中國有近萬年的馴化歷史,既是傳統(tǒng)的六畜之一,又是十二生肖最后一個動物,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值此農(nóng)歷己亥新年來臨之際,我們將豬卣首展獻給各位朋友,恭祝大家富足安康、豬年大吉!
豬卣
材質:青銅
年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白銀之路: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
(暫定名)
2019年4月26日-7月28日
上海博物館第三展廳
貨幣與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著積極重要的關系,一個國家的貨幣史,也和國家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歷史緊密相聯(lián)。作為貴金屬的白銀,從唐代中期逐漸取得了貨幣資格,經(jīng)過了宋、元兩朝,至明代晚期,白銀在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完成了向真正貨幣的轉變。始于15世紀的歐洲大航海時代將中國融入到世界貿(mào)易體系中,世界白銀的流動推動了白銀貨幣制度在清代中國的發(fā)展和建立。
此展覽以上海博物館藏品為主,借展中國財稅博物館、以及近幾年與白銀相關的重大考古成果,共約130 件左右展品,通過對白銀貨幣和相關器物的展示,以期能讓公眾比較直觀地了解到貨幣史中的白銀的發(fā)展歷史、白銀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銀聯(lián)結下的中國和世界。
揚州銀錠
材質:銀
年代:元至元十三年
浮槎于海:凱布朗利-雅克·希拉克
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
2019年5月15日-8月18日
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
由廣袤的太平洋上散落的島嶼群組成的大洋洲,一直是人們最難以捉摸的一個大洲。其中有些島嶼擁有廣闊的疆域,另一些則是群島或脆弱的環(huán)礁。出海航行的技術,事關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及對星象、風向和洋流的把握——正是這些能力,讓人們能夠在整個大洋洲范圍內(nèi)聚合并互通有無。盡管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大洋洲各地的藝術品從形式到材質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它們都共同反映了人們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結,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本次展覽將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一塊講述美拉尼西亞(包括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所羅門群島、瓦努阿圖群島和新加勒多尼亞的藝術),另一塊呈現(xiàn)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藝術,探索這眾多島嶼所共同表達的題材。展覽將著重關注飾品——因為對身體的裝飾,是貫穿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重要線索。
展覽共計展出展品150件,所有展品均為凱布朗利-雅克·希拉克博物館所藏。凱布朗利-雅克·希拉克博物館是在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提議下興建起來的一座博物館,主要收藏和陳列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的藝術品,凱布朗利博物館試圖重新給予那些長期被忽略的藝術和文化應有的地位,同時充分證明每個個體和各種不同文化都擁有同等的尊嚴。
獨木舟船頭雕塑
材質:雕木,食火雞羽毛,黑、白、紅色顏料
年代:19世紀
版權信息: 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hoto Patrick Gries, Bruno Descoings
明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zhèn)瓷器大展
(暫定名)
2019年5月28日-8月31日
上海博物館第二展廳
十五世紀中期即明代的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帝位更迭頻繁,政治混亂動蕩。此時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瓷器,也因為缺乏有明確紀年的器物,史料記載又語焉不詳,面貌一直模糊不清,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2014年對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的最新考古發(fā)掘,使得這一時期瓷器生產(chǎn)的神秘面紗被逐步揭開。
此次上博主要與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聯(lián)合舉辦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zhèn)瓷器大展,以其在景德鎮(zhèn)御窯廠發(fā)掘出土后修復完整的器物以及我館的藏品為主,同時向國內(nèi)外各大博物館借展部分時代明確、有代表性的展品,展覽共計展出展品近300件,以期揭示空白期瓷器的風格特點,厘清其真實面貌。
景德鎮(zhèn)窯青花云龍紋大缸
材質:瓷
年代:明正統(tǒng)
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藝術精品展
(暫定名)
2019年11月1日-2020年2月9日
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
本展覽展品來自于法國巴黎高等美院(少量為巴黎高美與盧浮宮共同所有),以及上海博物館館藏,勾勒出17-19世紀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史。展覽包含約80件展品,以油畫作品為主,亦包括素描、版畫、雕塑、模型等藝術作品,藝術題材多樣,包括歷史、風景、肖像、靜物等。展覽包含多位著名藝術大師的畫作,如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雅克·路易·大衛(wèi)、尼古拉斯·普桑等。
展覽中的多數(shù)作品在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由此觀眾們可以感受法國大革命浪潮對于藝術領域的沖擊,和對藝術家思潮的影響。同時,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藝術、人文乃至生活形態(tài)也流淌在藝術家的指尖和筆端,共同描繪了這段動蕩而富有激情的歲月。
羅慕路斯,阿克隆的征服者
材質:油畫
作者:安格爾
年代:1812年
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
2019年11月(暫定)
上海博物館第三展廳
2020年是現(xiàn)代著名竹刻家金西厓(1890-1979)誕辰一百三十周年。金西厓,名紹坊,字季言,西厓其號,以號行,是中國竹刻藝術史上集大成型的人物,雕刻技藝精湛,藝術手法豐富多樣,風格儒雅清新。上海博物館與金西厓先生淵源深厚。上世紀五十年代,金西厓先生即向我館捐贈作品。文革中為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心血免遭浩劫,金西厓先生又將家藏作品寄存我館。此后,許多作品陸續(xù)為我館征集。2008年,其家屬亦向我館捐贈了部分金西厓先生的遺作和遺物。由此上海博物館成為金西厓竹刻作品最為重要的收藏機構。
2020年是現(xiàn)代著名竹刻家金西厓(1890-1979)誕辰一百三十周年。金西厓,名紹坊,字季言,西厓其號,以號行,是中國竹刻藝術史上集大成型的人物,雕刻技藝精湛,藝術手法豐富多樣,風格儒雅清新。上海博物館與金西厓先生淵源深厚。上世紀五十年代,金西厓先生即向我館捐贈作品。文革中為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心血免遭浩劫,金西厓先生又將家藏作品寄存我館。此后,許多作品陸續(xù)為我館征集。2008年,其家屬亦向我館捐贈了部分金西厓先生的遺作和遺物。由此上海博物館成為金西厓竹刻作品最為重要的收藏機構。
淺刻善夫克鼎銘竹臂擱
作者:金西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