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后,把北京城里的人都趕跑了,只有旗人才能住在城里。所以北京城里講漢語的是漢八旗的人。普通話標準音取自河北承德灤平縣,那里的居民基本都是滿族正紅旗鑲紅旗的族裔,那個地區(qū)從康熙時代起幾乎就是王家禁地,漢人幾乎不能要居住在那里,因此那里的滿族同胞通用語言是正宗的從康乾時代流傳至今的標準北京官話。作為普通話標準音采集地的灤平縣,現已成為中國普通話之鄉(xiāng)而聞名于世。
滿漢語言相距甚遠,滿語是多音節(jié)漢語是單音節(jié),只有個別音融入了漢語,就像英語humor變成漢語幽默,而愛新覺羅四個音節(jié)是進不了漢語的單音節(jié)的。東北話就是山東人與河北人闖關東形成的漢語。持“滿式漢語”觀點的人,首先是“南方正宗漢人”仇視滿族,其次是對共用新通用語言(普通話)的不習慣、抵觸和偏見。
而正宗的滿族語言現在已經快消失了,只有少數老人會說了,滿語比日文還難懂,根本聽不懂,但是有一股遼寧話那種語調,非常明顯。個人感覺就是遼寧一代的方言就是滿族人學普通話沒學好就成那個味了。但是普通話是正宗的漢語傳承我想沒什么質疑的。經過千年,大山大河依然在那里。就是往前數兩千年,像廣東這里,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和當時的王朝官話保持一致,繼承純正漢語實在是有點牽強。
而之所以有人說普通話是滿式漢語,這種說法恰好滿足了南方人的心理需要。其次,這種說法正好可被反華勢力利用起來破壞地域團結。所以,無論如何證明普通話不是滿式漢語說法多正確,論椐多充分都不能改變這兩股勢力的觀念,因為他們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是絕不允許普通話有清白出身的。
普通話,粵語,客家話,閩南話,吳語只是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代漢語。北方語吸收了游牧民族語言,南方語吸收了南方民族語言。北方戰(zhàn)亂不斷,五胡亂華到滿清,漢人多次被統(tǒng)治胡人統(tǒng)治,其中北方被占領時間多,北方語變化要比南方語變化大得多。閩南話讀你的發(fā)音就是汝,很難發(fā)音。
地處中原地區(qū)的漢族,經過各個朝代的更替,和北方外族的入侵,不斷的融入北方各民族的語言。而地處嶺南的區(qū)的廣東,由于收到許多山脈和大山的阻擋,且惡劣的環(huán)境,語言保持相對穩(wěn)定。關于明清民國到現在,漢語的演變是一脈相承,根本沒發(fā)生突然的劇變。證據就是從明朝早期就存在的白話文小說。我小時候看過不少明代章回體小說,其中有一些半文半白文縐縐,而另一部分寫的純白話(就是市井老百姓平時說的話),現在閱讀完全沒有語義上的障礙,當年我小學時也可以輕松看明白。漢語根本就不存在突然的巨大變化。
真正的古漢語在南方,是古代南遷的漢人帶到南方的,北方的漢人都南遷了,在北方土地上生活的都是鮮卑、匈奴、契丹、黨項、蒙古、女真等不同的少數民族的結合體,漢族的成分較少,大部分已經南遷,所以北方話的胡語成分非常大,古漢語早已轉移到南方,南方的各大方言比如粵語、客家話、閩南話才最有可能是真正的古漢語,北方的普通話極有可能是多個少數民族長期融合的作品,并經過滿清的改良,才最終形成今天的普通話,所以真正的古漢語在南方。
既然古語沒有錄音,大家都是猜測推斷,那么我猜測南方話比普通話更接近古語。原因是,一門語言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讀起來會非常的順溜,但是普通話讀起來非常蹩腳,普通話讀多了舌頭都要混亂,普通話播音主持人要在嘴里放矯正器強行矯正發(fā)音。但是南方話卻非常順溜,跟英文一樣,適合快速發(fā)音,比如說唱歌手普通話就不行。
江淮話音的南京雅言傳到北京后在清初就被滿語影響了,清軍入關后一直強推滿語,但漢人多無法徹底實現,到了雍正朝夾雜的滿語的當時的北京話被雍正要求定為當時的官話,隨后發(fā)展到清末,成為國語也就是普通話的前身。 因此普通話很大一部分還是滿語(普通話對音廣韻都無法對上就是說明) 只是為了民族團結,主流學者和專家都不愿意承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