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鹿鼎記》中,曾寫到韋小寶送公主出嫁,遠赴云南,在平西王府外一座道觀里見到一位四十歲左右年紀的中年美婦。
韋小寶平生閱盡美女,卻唯獨對這位一見之下便丟了魂魄,手中茶盞都拿不穩(wěn)了。這位美人便是 吳三桂遇到陳圓圓,原本就是一場政治交易。當時朝中外戚田弘遇在女兒田妃死后意圖再找靠山,瞄上了擁兵據(jù)守遼東的吳三桂,借宴請的機會將陳圓圓送給他。 而吳三桂,倒確實因為陳圓圓出塵艷絕的美貌而對她尤為憐愛,只可惜,吳三桂并不是耽于聲色的人,他始終胸懷大志,發(fā)誓要做一番事業(yè)。 因此,當吳三桂返回山海關時,并沒有將陳圓圓帶走,而是將她留在了京城,這也為日后的所謂'沖冠一怒'埋下了伏筆。 李自成入關之快,是吳三桂沒有預料到的。他自遼東出兵勤王,當趕到山海關時,京城便已淪陷。 而此時前有李自成,后有清兵,吳三桂夾在兩方勢力之間,突然成為了一枚危險的孤棋。他很清楚,此時手握重兵的自己,在政治上的抉擇完全可以左右整體的戰(zhàn)略局勢。而促使他終究做出'獻關投清'的決定的,也許并非僅僅是陳圓圓。
首先,盤踞在京城的李自成并未像起義時宣揚的那樣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相反,義兵進城后便燒殺搶掠,李自成更是在后宮中縱酒笙歌,不理政事,民間已有怨言。
其次,京城的吳府已經被抄,不光是他的愛妾陳圓圓,就連他的母親及所有家仆都被李自成及其部下扣押,生死未卜。
而早已準備多年的清兵正厲兵秣馬,吳三桂未必能夠正面與之一戰(zhàn)。但不可否認的是,吳三桂確實是在乎陳圓圓的。
他在得知陳圓圓竟然被李自成霸占后的憤怒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終在多方利弊權衡之下,吳三桂做出了降清的選擇。
至于那句'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雖然說得壯懷激烈,但終究不見于正史,恐怕是鄉(xiāng)野文人為了增加吳三桂與陳圓圓之間的傳奇歷史,而附會的內容。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明末清初的才子吳偉業(yè)寫下《圓圓曲》,將陳圓圓與春秋時美女西施相比,感慨男子禍國,卻將罪責推給女子,說什么'紅顏禍水'。
對于陳圓圓來說,自己只是一件玩物,她的姿色是那些大人物攀附勾結的政治籌碼,絲毫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清軍入關后,陳圓圓隨吳三桂前往云南,但由于出身低微,始終得不到真正的名分。而吳三桂的正妻張氏善妒,更不會善待陳圓圓。
成為了平西王的吳三桂驕奢淫逸,聲色犬馬,據(jù)傳有家中有美女'四面觀音'、'八面觀音',但傳聞里卻再難見陳圓圓的影子。陳圓圓大概確實對自己'紅顏禍水'的身份心懷愧疚,以至于到了云南之后她自請代發(fā)修行,常伴青燈古佛。
不知吳三桂是真的冷落了陳圓圓,還是他對這個曾經令他神魂顛倒的女人還懷有一絲尊重與理解之心,總之,他答應了這一請求,為她建了修行之所。
不過,陳圓圓雖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但她并沒有完全退出吳三桂的生活。
吳三桂有一庶子名叫吳應麒,之前一直寄養(yǎng)在吳三桂的弟弟身邊,后來成為了陳圓圓的養(yǎng)子。陳圓圓一生沒有子女,她對這名養(yǎng)子視如己出,母子關系非常融洽。
由于陳圓圓為人低調,因此這對母子在日后吳三桂如日中天、遭到朝廷忌憚時,也遠離了風暴中心,從而躲過了后來的厄運。
吳三桂當年這樣的安排是否真的因為預料到后來的結局,如今已無從考證。但起碼可以說明,吳三桂對陳圓圓應該還是有一些真感情的。
對于這個影響了他一生軌跡的女人,吳三桂始終表現(xiàn)出珍惜與保護,這種保護就算出于強者對弱者的同情,也足以讓陳圓圓盡可能安穩(wěn)地度過她的后半生。
與中國歷史上其他留名千古的美人相比,陳圓圓的命運,也許已算是一種圓滿。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吳三桂試圖造反遭清兵鎮(zhèn)壓后不久,他本人便一命嗚呼,而清兵攻入云南時,找到的其實只是吳三桂的骨灰,這就足以讓人產生懷疑。
但為了宣告天下削藩成功,康熙承認了這份骨灰的真實性。雖然吳三桂一家被滿門抄斬,但因為陳圓圓一直是外室,她的養(yǎng)子也并非嫡出,因此竟然躲過了浩劫。
如今,隨著貴州黔東南馬家寨村落的大白天下,我們終于得知,當年陳圓圓正是帶著養(yǎng)子吳應麒逃到了這里,改名換姓,隱居了下來。
陳圓圓雖然并非心甘情愿地嫁給吳三桂,但她卻用自己的一生報答了吳三桂的愛護之恩。這個流傳了三百多年的隱秘小村中,至今仍保留著陳圓圓與吳三桂的陵墓。
只是礙于當時朝廷的追捕,兩人的碑文全都用暗語寫成,很難辨認出來。例如,陳圓圓的碑文上寫'故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陳圓圓本姓邢,'邢'、'陳'均為耳字旁,故名'雙耳'即'聶'字。
此字形其實是現(xiàn)代簡化字形,當時并不會有這個寫法,應該是吳家后人為了陳圓圓特意造出的。
為了保護吳氏一門不被朝廷抓住,陳圓圓帶兒子隱姓埋名,并要求所有子孫都不能向外透露任何身世信息,不立族譜。
但每一輩傳人中,都要推選出一位'秘傳人',將吳家身世遭遇、歷代傳人信息熟記于心,以此口口相傳。
也正因為陳圓圓如此謹慎做法,才讓吳三桂的后代得以延續(xù)十余代。這位出身風塵的弱質女子,卻靠一己之力,保全了吳三桂的血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