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閱讀
原標題:江湖里到底有什么
去看了王晶的《追龍》,竟然比想象中的好看。大概是有了大攝影師(聯(lián)合導演關智耀)的加入,和以往粗制糙造的王晶電影不一樣,《追龍》拍得很講究,燈光、布景、場面……而故事,則是香港1970年代大毒梟跛豪與探長雷洛雄霸江湖的故事。
要說這個題材,香港人可謂拍了一遍又一遍,《追龍》 里面著力刻畫的兩位傳奇男主角都有獨立的傳記片,1991年麥當雄拍了 《跛豪》,同年王晶拍了 《五億探長雷洛傳》,當年這兩部片子在香港市場可謂賺得盆滿缽滿,更橫掃當時一片空白的內陸影視市場。我記得1990年代初內陸大學的錄像廳里,翻來覆去放著這兩部片子,煙霧裊裊中,劉德華鏗鏘有力地宣言,“我從來不信命運,我只知道屬于我的東西永遠都是我的”,讓每一個對未來迷惘又向往的大學生平添了某種豪情。
事實上,對于雷洛的故事,王晶可謂情有獨鐘,他1999年拍過一部電影《O記三合會檔案》,劉青云與吳鎮(zhèn)宇擔綱主角,講的也是跛豪(片中叫阿豪)與雷洛(片中叫阿樂)的故事。一個創(chuàng)作者之所以對一個題材念念不忘,大約因為這題材里有他生命的母題。而王晶之所以對這個母題念念不忘,大約因為五億探長雷洛完全滿足了傳統(tǒng)中國男人的逆襲夢――一窮二白沒讀過幾本書的年輕人,憑著智慧勇氣運氣,在亂世之中從社會最底層爬上權力的頂峰,家財萬貫,成功逃生?!吧烙忻毁F在天”,這是一無所有的中國男人將生命交付出去的借口,從此置生死于度外,將焦慮擱置于江湖。在“富貴險中求”的渺茫希望里踽踽獨行,以小博大,投機取巧,生亦何歡,死亦何懼,這就是中國民間最普遍充滿賭性的男性生存底色。
除了逆襲這個母題,王晶喜歡雷洛這個題材大概還有兩重意義。他迷戀雷洛生活的黑暗卻蘊含無限能量的1970年代,黃金盛世前的香港正如一架黎明前等待起飛的飛機,一切都如此生機盎然。而事隔多年再拍這個故事,還有更多一層感概,《追龍》 里的演員,幾乎都是1990年代香港電影黃金十年里的熟面孔。只可惜,人還是那些人,時代已不是那個時代,香港從娛樂重鎮(zhèn)變成如今的邊緣,膠原蛋白滿臉的華仔也早已塵滿面,鬢如霜。
而我們這些底下的觀影者,那些1990年代曾經(jīng)在錄像廳里被激勵到雄心萬丈的年輕人,在經(jīng)歷了二十年風雨滄桑之后,大部分已成為面目模糊的中年人,死死守住公司里的那個小位置,成了巨大社會機器上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真有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的意思。
從前以為江湖總會有自己的份,屬于我的東西永遠屬于我?,F(xiàn)在明白沒有什么東西是會屬于你的,“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段鍍|探長雷洛傳》的結尾,逃到加拿大的雷洛問仆人:人一生為什么這么辛苦?然后自答:這都是為了吃飯。
這大概道明了江湖的真相。江湖里有什么?有豪情,有義氣,有富貴,有愛情,都曾有過,但又都存不下。歸根到底,江湖里只有活著,只有吃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