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第13條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導(dǎo)讀:《金匱要略》編輯按照劉渡舟編著《金匱要略詮解》中分類方法,按照第幾章第幾條標注。注釋多選清代、近現(xiàn)代醫(yī)家著作,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jié)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名家論述或者發(fā)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試注
狐惑病病機屬濕熱內(nèi)蘊。病人脈數(shù),數(shù)脈主熱卻無發(fā)熱,是濕熱交阻熱不得發(fā),熱郁在里故見發(fā)煩,迫津外泄而見汗出。濕熱內(nèi)盛,困擾心神而見情緒默默但欲臥。初得病三四天,眼睛紅赤如鳩眼,是熱盛動血之兆;持續(xù)到七八天,眼四眥發(fā)黑,是膿血已經(jīng)形成,能食是熱盛消谷所致,治療需清熱利濕,活血解毒,方選赤小豆當歸散,赤小豆清熱利濕排膿,當歸活血化瘀,漿水解熱。
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
脈數(shù)微煩,默默但欲臥,熱盛于里也;無熱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肝臟血中之熱,隨經(jīng)上注于目也。經(jīng)熱如此,臟熱可知,其為蓄熱不去,將成癰腫無疑。至七、八日目四眥黑,赤色極而變黑,則癰尤甚矣,夫肝與胃,互為勝負者也,肝方有熱,勢必以其熱侵及于胃,而肝既成癰,胃即以其熱并之于肝,故曰:若能食者,知膿已成也,且膿成則毒化,毒化則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當歸,乃排膿血除濕熱之良劑也。
再按此一條,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有目為陰陽毒者,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其不腐而為蟲者,則積而為癰,不發(fā)于身面者,則發(fā)于腸臟,亦病機自然之勢也。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異流者,故特論列于此歟?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
【注】
病者脈數(shù),謂病狐惑之人脈數(shù)也。數(shù)主瘡主熱,今外無身熱,而內(nèi)有瘡熱,瘡之熱在于陰,故默默但欲臥也。熱在于陽,故微煩汗出也,然其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是熱蘊于血,故目絡(luò)赤也。七八日四眥皆黑者,是熱瘀血腐,故眥絡(luò)黑也。若不能食,其毒尚伏諸里,若已能食,其毒已化成膿也。故以赤小豆排癰腫,當歸調(diào)瘍血,米漿和胃氣也。
【集注】
李彣曰:經(jīng)云:脈數(shù)不止,而熱不解,則生惡瘡。今膿成何處?大率在喉與陰肛。蓋積熱生蟲,亦積熱成膿,是亦惡瘡之類也。
清·黃元御《金匱懸解》
病者脈數(shù),而無表熱,郁郁微煩,默默欲臥,自汗常出,此狐惑之濕旺而木郁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之四眥皆黑、以肝竅于目,藏血而胎火,木郁生熱,內(nèi)蒸而不外發(fā),故脈數(shù)而身和,木賊土困,故煩郁而欲臥,風木疏泄,故見自汗,邪熱隨經(jīng)而走上竅,故目如鳩眼,營血腐敗而不外華,故目眥灰黑,此必作癰膿。若能飲食者,膿已成也,以肉腐膿化,木郁松緩,是以能食。赤小豆當歸散,小豆利水而瀉濕,當歸養(yǎng)血而排膿也。
清·曹穎甫《金匱發(fā)微》
文曰:「脈數(shù),無熱,微煩,但欲臥,汗出。」夫無熱脈數(shù),此為陽中有癰。自汗出為膿未成,腸癰條下已歷歷言之,惟癰將成之狀,瘡癰篇初無明文。此云:「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箖?nèi)熱蘊蒸之象也。又云:「七八日,目四眥皆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目四眥黑,為內(nèi)癰已腐,而敗血之色外見,此當是瘡癰篇諸癰腫節(jié)后脫文,傳寫者誤錄于此。赤豆當歸散治腸中所下之近血,則此條當為腸癰正治。婦人腹中痛用當歸散,亦以其病在大腸而用之??梢姳緱l與狐惑篇陰陽毒絕不相干,特標出之。以正歷來注家之失。
清·沈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初得之,汗出,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此風濕內(nèi)郁為病,將成狐惑之機也。脈數(shù)無熱微煩,是表無熱而里有熱矣,風郁肝腎之氣不升,故默默但欲臥,溢心則汗出。然初得之時,邪氣還在于上,三四日風熱氣壅于目,病在氣分,則目赤如鳩眼。至七八日,邪氣深入營血,壅滯不利,故目四眥黑。若能食者,風濕不乘于胃,乃流于腸,壅逆腸中血氣不利,而成腸癰臟毒之類,故謂膿已成。用赤小豆去濕清熱,而解毒排膿。當歸活血養(yǎng)正,以驅(qū)血中之風。漿水屬陰,引歸、豆入陰,驅(qū)邪為使。斯治風濕流于腸胃而設(shè),非狐惑之方也。
清·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尤在涇云:脈數(shù)微煩,默默但欲臥,熱盛于里也。無熱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肝臟血中之熱,隨經(jīng)上注于目也。經(jīng)熱如此,臟熱可知,其為蓄熱不去,將成癰腫無疑;至七八日,目四眥黑,赤色極而變黑,則癰尤甚矣。夫用肝與胃,互為勝負者也。肝方有熱,勢必以其熱侵及于胃,而肝既成癰,胃即以其熱并之于肝。故曰:若能食者,知膿已成也。且膿成則毒化,毒化則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當歸,乃排膿血、除濕熱之良劑也。
又曰:此一條,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有目為陰陽毒者,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其不腐而為蟲者,則積而為癰,不發(fā)于身面者,則發(fā)于腸臟,亦病機自然之勢也。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異流者,故特論例于此歟。
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本條論述狐惑病成膿的證治。病者無熱,表示病不在表。由于濕熱內(nèi)盛,困擾心神,則脈數(shù),微煩,默默但欲臥;濕熱外蒸,腠理開泄,故汗出;濕熱郁于血分,蓄熱不去,隨肝經(jīng)上注于目,則目赤如鳩眼;若濕熱壅遏,日久不解,蒸腐血肉而化膿,故目四毗黑;化膿之時,病勢局限,對脾胃影響較輕,所以病人能食。
治以赤小豆當歸散,清熱解毒,活血化膿。方中赤小豆?jié)B濕清熱,解毒排膿,以散惡血;當歸活血養(yǎng)血,去腐生新;漿水清涼解熱。三藥同用,膿除毒解,熱退濕化,其病可愈。
本證的化膿部位,可在喉部、陰部、肛門、或大腸下端、或眼球前房積膿。關(guān)于初得之三四日和七八日的時間,皆是約略之數(shù),可不必拘泥,仍以病證變化為準。
胡希恕《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這個病,不只是發(fā)上面的口腔,下面的前后陰,而且發(fā)病于目,底下的就說到目了。上面說面目乍赤、乍黑就指這個說的,那么這個潰瘍化膿與不化膿時候,現(xiàn)于面部時是兩種不同的顏色,或者更不同。
病者脈數(shù),脈數(shù)就是有熱了,但是又身無熱而微煩,所以這個熱不是感冒那種熱,是一種瘡熱,在體內(nèi),催得人發(fā)煩。默默但欲臥,也是同前面其它的潰瘍一樣,也是默默但欲臥,但是有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初得病三四天,眼睛是紅的,鳩眼是紅的;到七八日的時候,四個眼角要發(fā)黑了,是化膿的反應(yīng)了;這個血一開始充血的時候就是紅,血化成膿了,它就要變成黑的了。
這個時候如果能吃,能吃說明有熱,凡是化膿的階段,無論哪個地方有瘡瘍,都是要發(fā)熱的,能吃說明有熱,有熱說明這個膿到火候了,膿已成了。這個用赤小豆當歸散主之。赤小豆這個藥,也是排癰膿的藥物,這個藥很好,所以我們在治泌尿系感染,有病人如果潰瘍稍微厲害一點兒的,加點赤小豆,就好使,同時也去濕熱。……這個方能夠在這個地方排癰膿,在旁處也可以排癰膿啊,不要就限定在眼睛箕角,眼睛箕角的癰膿它能治,旁處的癰膿難道就不能治了?所以讀書不要局限,這兩藥所起的作用,是哪兒有癰膿用它都可以的。只是癥候得對頭,不對頭不行。只是有癰膿的事實,沒有其它的癥候合乎赤小豆當歸散是沒有用的。
到這里,把狐惑病講完了。從頭想一想,狐惑病很容易明白,也就是關(guān)口的地方,中醫(yī)叫關(guān)口的地方,有孔竅的地方,上面口腔,下面前后陰,眼睛,這些孔竅粘膜的地方發(fā)炎了,就是白塞氏綜合癥,這是西醫(yī)的說法,據(jù)我們古人的說法,頗似白塞氏綜合癥,雖然不是白塞氏綜合癥的說法,但是把它概括進里頭了,就算不是白塞氏綜合癥的病,真正口腔潰瘍,前后陰的潰瘍病,用這種法子,也很適合。這些我都實驗過。我的一個侄子,他那地方老出血,他是痔瘡,相當厲害,來西城醫(yī)院開的刀,開完刀,那地方腫痛,淌血。我就給他吃這個藥,吃了就真的好了。所以說不是非是狐惑病才用這個藥,有這種情況,盡管用。像其它的潰瘍,口腔潰瘍,我們有甘草瀉心湯,屢試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