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第11條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導(dǎo)讀:《金匱要略》編輯按照劉渡舟編著《金匱要略詮解》中分類方法,按照第幾章第幾條標注。注釋多選清代、近現(xiàn)代醫(yī)家著作,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jié)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名家論述或者發(fā)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試注
結(jié)合本章第1、2條理解。肺癰病早中期出現(xiàn)喘息,不能平臥時,是肺中痰濁阻滯肺氣。但因膿血尚未形成,故而未見咳吐膿血,此時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方中以葶藶子急瀉肺中痰濁,以大棗補中兼緩葶藶之烈。若遷延日久,膿血已成,則此方難以取效。
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
此條見證,具如前第二條所云,乃肺癰之的證也。此病為風熱所壅,故以苦梗開之,熱聚則成毒,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緩,意者癰膿已成,正傷毒潰之時,有非峻劑所可排擊者,故藥不嫌輕耳,后附《外臺》桔梗白散,治證與此正同,方中桔梗、貝母同用,而無甘草之甘緩,且有巴豆之毒熱,似亦以毒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氣實,非峻藥不能為功者,不可僥幸一試也,是在審其形之肥瘠與病之緩急而善其用焉。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
【注】
此承上條,以明急治之義也。肺癰者,謂口中辟辟干燥,胸中隱隱作痛,脈數(shù)實也。而更加喘不得臥,是邪壅肺甚急,故以葶藶大棗瀉肺湯,大苦大寒,峻瀉肺邪,恐稍遷延,膿成則死矣。
【集解】
趙良曰: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肺中生癰,不瀉何待?恐日久癰膿已成,瀉之無益。日久肺氣已索,瀉之轉(zhuǎn)傷,乘其血結(jié)而膿未成,當急以瀉之之法奪之,況喘不得臥,不亦甚乎。
清·黃元御《金匱懸解》
肺癰,喘不得臥,肺郁而氣逆也。此緣土虛濕旺,濁氣痞塞,腐敗瘀蒸,肺無降路。葶藶大棗瀉肺湯,大棗補脾精而保中氣,葶藶破肺壅而排膿穢也。
清·曹穎甫《金匱發(fā)微》
與第11條同講。
肺為主氣之藏,風熱壅阻肺竅,吸氣不納,呼氣不出,則喘。喘急則欲臥不得,疊被而倚息,證情與但坐不得眠之咳逆上氣者相近,但不吐濁耳。癰膿未成,但見脹滿,故氣機內(nèi)閉而不順,此證與支飲不得息者,同為肺滿氣閉,故宜葶藶大棗瀉肺湯,直破肺藏之郁結(jié)。用大棗者,恐葶藶猛峻,傷及脾胃也(此與皂莢丸用棗膏湯同法)。至如咳而胸滿,蓋即喘不得臥之證,見于內(nèi)藏者。熱郁于肺,皮毛開而惡風,故振寒。血熱內(nèi)熾,故脈數(shù)。肺液被風熱灼爍,故咽乾??诙嘞涯什豢?。要其始萌,胸中便隱隱作痛,時出濁唾腥臭,至于失時不治,吐膿如米粥,則肺癰已成。桔梗湯方治,桔梗開泄肺氣,兼具滑澤之鹼性,以去滋垢,倍甘草以消毒,使膿易吐出,而癰自愈矣。排膿湯之用桔梗,亦即此意。劇者赤小豆(此即雜糧市中赤豆)當歸散,亦可用之。熱重者,千金葦莖湯亦可用之。葦莖即蘆根,瓜瓣不知何物,許半龍、章次公俱以冬瓜仁代之,亦通。蓋冬瓜仁在腸癰大黃牡丹湯方治中,為保肺泄腸之品也。惟犀黃丸一方,最為消毒上品,初起時服之一料,無不愈者。方用犀黃五分,元寸五分,凈乳香、沒藥各二兩,先將乳沒研細,然后和入犀黃、元寸,加糯米粉五錢,搗和為丸,如秫米大,每服三錢。又有俗傳單方,用隔年咸芥鹵,每日半杯,和豆腐漿飲之,胸中梗塞,頃之吐出膿血,日進一服,吐至無膿為度,而癰即愈矣。此皆補經(jīng)方所未備,俾濟世者資采擇焉。辛未七月望后,予治浦東陳姓一證,胸中痛,咯痰腥臭如米粒,初診用桔梗一兩,甘草五錢,五劑而胸痛止,二診用葶藶五錢,黑棗十二枚,五劑而如米粒之膿盡,三診用千金葦莖湯,五劑而腥臭盡,豈知病根未拔,九月初十日復(fù)來,咯痰腥臭如昔,但不似米粥耳。予仍用桔梗湯加冬瓜仁、昆布、海澡、大小薊以消余毒,另授以犀黃丸九錢,令其日進一服,病者遂不復(fù)至,蓋已愈矣??挤伟b初起腳骨必痛,或舌下腫起一粒,以刀針破之,膿已成者,其血紫黑,未成者淡紅,服犀黃丸百不一失,醫(yī)者審之。己巳三月,長女昭華治愈王姓肺癰,亦用犀黃丸取效,附錄之以告同志。
清·沈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
此治標之方也。風中于衛(wèi),血氣壅逆,呼氣不入,則喘不得臥,因循日久,必致肺葉腐敗,吐膿而死,故用葶藶急瀉肺實之壅,俾氣血得利,不致腐潰吐膿,且以大棗先固脾胃之元,其方雖峻,不妨用之耳。
清·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
肺癰,在將成未成之初,邪氣盡壅于肺,喘不得臥,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言肺癰始萌,病勢漸進,當以此方,乘其未集而擊之也。
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本條是論述肺癰在將成未成之初,邪氣壅于肺的辨證論治。由于肺癰初起,風熱病毒,濁唾涎沫,壅滯于肺,阻礙氣機,因而咳喘不能平臥,甚或胸中隱隱作痛。
治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乘其始萌一擊而去。方中葶藶苦寒滑利,開泄肺氣,瀉水逐痰;佐以大棗之甘以和藥力,而有安胃補脾,補正生津,調(diào)和藥性的作用。
胡希恕《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這個葶藶大棗瀉肺湯跟我們方才講的皂莢丸是一樣,都是祛痰為主。但是葶藶有些治咳嗽作用,它不但能夠下痰,還能治咳嗽。它說肺癰喘不得臥,那這個不是在膿已成的時候,膿已成了這個藥不能用,那就得排膿,吃下水的藥不起作用。這也就是痰粘壅盛,肺癰也好,不是肺癰也好,一直吐痰而不得臥有用葶藶大棗湯這方子的機會。
這葶藶下水也挺猛啊,它也擱大棗。這個用的是湯,不是丸,這比那個藥皂莢丸更有力量。這個葶藶還是好藥,它沒有多大毒,不像甘遂大戟芫花那毒都挺重的,這個問題還不大。但它也是個峻下藥,用的時候還是要注意,最好配上大棗,作成丸藥,用來去痰還是好的。我們臨床上用啊,用三錢二錢的問題不大,我治喘也常用,痰多的也常加旁的藥物。
它這個配制法也挺細膩的,它把那葶藶啊,熬令黃色,熬了就是去它的峻烈,力太猛了,就是制一下。搗丸如彈子大,就像彈弓彈子大。大棗十二枚,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把這個棗不要了,光留這個棗湯。然后把葶藶丸擱里頭,如彈子大嘛,就是那一丸子,頓服。這個做法跟皂莢丸差不多。這個大棗就治葶藶的峻烈。
不是說一看到肺癰就要用這個方子,這是錯的。它就是痰粘壅盛而不得臥,就有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的機會,肺癰也好,其它的咳逆上氣也好。但是吐膿的時候,這個方子就不要用。它底下講了。
其他醫(yī)家
《金匱要略編注》:“風中于衛(wèi),血氣壅逆,呼氣不入,則喘不得臥,因循日久,必致肺葉腐敗,吐膿而死,故用葶藶急瀉肺實之壅,俾氣血得利,不致腐潰吐膿,且以大棗先固脾胃之元,其方雖峻,不妨用之耳?!?/p>
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quán)說明
版權(quán)說明:本文部分內(nèi)容摘自《金匱要略詮解》,作者/劉渡舟;《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講述/胡希恕。轉(zhuǎn)載旨在傳播中醫(yī)文化知識,版權(quán)歸相關(guān)權(quán)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協(xié)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nèi)容,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全章內(nèi)容
第1條: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shù),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shù)虛者為肺痿,數(shù)實者為肺癰。
第2條: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微則汗出,數(shù)則惡寒。風中于衛(wèi),呼氣不出;熱過于榮,吸而不入。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jié)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第3條: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第4條: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fā)汗則愈。
第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第6條: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第7條:咳逆上氣,時時吐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第8條: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第9條: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第10條: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第11條: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第12條: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第13條: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第14條: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千金》甘草湯。
《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第15條: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熟讀成誦
第11條: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子恒中醫(y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