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讀博最大的樂趣在哪里? | 附:《博士論文》全目錄(1~54期)

文/石頭



最近適逢畢業(yè)季,朋友圈到處都是博士帽。今天也鏟個空,聊一聊讀博這事兒。


讀博士如果用性價比來換算,真是不值得的。這頂帽子真換不來多少銅板,讀了博,反倒讓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就業(yè)時這不能去,那不能去,最后只能轉身走進另一做象牙塔。如果想發(fā)財,讀博士絕對不是捷徑,尤其是人文社科的博士;如果想升官,從博士華麗轉上仕途的例子,似乎也不是那么多。


不說讀博的結果,就說讀博的過程吧,也是很苦:物質上清苦,精神上煎熬。想起當年我寫博士論文的日子,早起晚睡,冥思苦想,每天都沉浸在高強度的壓力中,逼著自己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碼字、出文和定稿,連做夢都在構思論文,頭頂白發(fā)不知添了幾多。


但是,一轉念,又有些懷念那些日子,懷念那種摒除雜念、一心向學的狀態(tài)?!墩撜Z》上這樣形容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每每回想起當初寫作的過程,時常產生這種身在陋巷卻自得其樂的感念。



人是一種高級的動物,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動物只能停留于物質的享受,人卻有精神上的追求。人能夠確立自己的志向,并能夠為了自己的志向忘卻外在,甚至面對逼仄的環(huán)境甘之如飴。


讀博士最大的樂趣是什么?一個字:純粹(PURENESS)。純粹帶來的享受,任何東西都換不來。


猶記得我當年還在“雙鴨山大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候我原準備做個消費研究——沒成想后來走上了精準扶貧的不歸路。博士一年級是我最享受的一年,因為一直沒定選題,就索性拋開不管了,沒有任何目的地閱讀、思考、討論和寫作,當初的筆記和小論文,到現(xiàn)在一篇都沒拿出來發(fā)表。


從功利的角度看,那段日子基本沒有什么產出和功效,但是那段日子的閱讀卻是最心曠神怡的。因為純粹,所以不給閱讀、思考和寫作設限,不考慮它的外在環(huán)境,也不考慮它的后續(xù)成果,單純?yōu)榱伺d趣而閱讀,單純?yōu)榱藢χR的追求而去探明究竟。


如今,真是有些懷念讀博士那種任性的純粹。



這篇文章的配圖是我的偶像:船山先生。照片是我2015年在社會學年會期間,拜訪岳麓書院時拍的。捧讀《船山全書》,每每遙想當年先生隱居船山、著書立說的場景。人,這個東西——哲學上稱為“存在”,說到底是個精神動物,也是一個早晚撞死在沙灘上的物種。肉體會腐爛,精神卻不朽。精神的不朽,靠的也正是它的純粹。


說起來,當初辦這個公眾號純粹就是為了興趣。當時寫論文實在寫不下去了,就預備寫寫零散文章,換換腦子。后來我一想,既然要花功夫寫,那不如寫一個對大家有用的東西,于是我就做了一個專欄《學術論文寫作指引》:把這些年的工作與學習經(jīng)驗,分成要點寫出來。發(fā)表后,讀者反響還不錯,于是就一篇篇寫了下去。如今,這個專欄馬上就要集結出書了。


后來,我又開始做第二個專欄,就是《博士論文背后的故事》(簡稱《博士論文》)。其實這個專欄的創(chuàng)意源于跟朋友聊天。和學術論文寫作一樣,博士論文寫作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知識類型,況且不是每個博士都有機會讀名校、跟名師。讀者有很大的知識需求,但是當時卻缺乏知識供給。每個在黑暗中獨自摸索過的博士都體會過那種艱辛,把優(yōu)秀博士的經(jīng)驗分享出來,不僅可以鼓舞人心,也可以讓后來者少走彎路。


做公眾號其實是一個“很吃虧”的事情,因為我并沒有拿它來換取物質上的收益,在公眾號上發(fā)文章也是“沒用”的,既沒有稿費,也不能用來評職稱。發(fā)表,在這里,就只是為了分享。然而,正是這種“沒用”,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沒用,所以純粹,因為純粹,所以最后聚集的都是相似的人??鬃诱f,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當然,《博士論文》這個專欄辦起來難度其實很大,最難的是邀請到優(yōu)秀作者。這里有一個悖論:越是優(yōu)秀的作者,實際上越忙,所以完成約稿的幾率也就越低。一開始做專欄時,更大的問題還在于它是原創(chuàng)的,很多作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寫,很多人以為就是博士論文的后記。


我告訴作者:這個專欄絕對不是博士論文后記。


如果非要給它起一個名字的話,可以稱之為“回顧體”。所以,要修改行文的“時態(tài)”,要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的博士論文,把它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個中曲折講清楚,這篇博士論文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到底有哪些優(yōu)勢,又有哪些不足?一者,給讀者(尤其是同行的師弟師妹)一個啟迪和感悟,二者,也給自己一個總結和交代。


說白了,博士論文的形成過程就是博士的學術史,也是作者的生命史。說得遠一些,別人將來如果希望研究你,也一定要了解你的學術史和生命史,后輩如果敬佩你,他最好不是盲目崇拜,而應該知道你為什么這么牛,以及假如他也想如此牛,他應該具體地從你這里學習什么。


博士論文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一路走來,殊為不易。研究工作大部分是“暗功夫”,真正發(fā)表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冰山,冰山下的功夫不僅巨大,而且這些功夫在某種程度上更為重要,它們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性支撐。所以,我希望作者不要單純羅列教條——那樣讀者很難感同身受,也意義不大,而是盡可能地還原博士論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寫的過程中,不需要克制自己的表達欲望,盡情表達,將故事寫得生動、具體、形象一些。



2016年,《博士論文》專欄一共出版了36期,碰巧做滿了“地魁數(shù)”,今年上半年碰巧又做了18期,做滿54期,就暫時收工,咱們下學期再見!


很多讀友擔心這個專欄不會繼續(xù)做下去。這個暫時請放心,在第100期石頭自己講完自己的博士論文之前,這個專欄還是會做下去的。第99期還有一個彩蛋,敬請期待!


最后,感謝大家這兩年來的關心、支持、轉發(fā)與贊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篇博士論文背后都有哪些故事?
一個放牛娃的博士論文致辭,大家還記得嗎?此文在十多年前曾激勵了很
于右任書張船山《論文八首》之二
博士論文致謝為何讓人感動
讀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有感:我們?yōu)槭裁匆x書
這篇作者不想傳播的論文,卻占據(jù)了熱搜第一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