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有一天,4歲多的小娟告訴媽媽,外婆在說謊。媽媽問她為什么說外婆在說謊。她說:“我昨晚夢見外婆了,可是我問她昨晚夢見我沒有,她卻硬說她沒有夢見我。”
材料2:媽媽要過生日,爸爸和3歲多一點的兒子到商店去給媽媽買生日禮物,爸爸猶豫了半天也不知道該買什么禮物才合適,于是他就問兒子:“我們要買什么給媽媽做生日禮物?”兒子很果斷地說:“就買那支沖鋒槍給她吧!”(此時孩子所指的是他所喜歡的玩具槍)。
分析:由于能力和經(jīng)驗的局限,嬰幼兒期的孩子往往認為別人的經(jīng)驗和他自己的經(jīng)驗一模一樣,別人對世界萬物的看法都和他的觀點一樣,他不會設想別人的觀點,同時還認為自己的思想是不需要證實的——我認為是這樣就是這樣了,沒什么好說的。比如,孩子在聽完“孔融讓梨”的故事后,你問他:“孔融為什么把大個的梨子讓給別人吃?”大多數(shù)孩子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他小,他吃不完。”這就是嬰幼兒期孩子思維發(fā)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心。
教育提示:孩子的這種“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心”的心理,既不能說明孩子是“自私的”,更不能說明孩子是“心胸狹窄的”;孩子的這種心理是他們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十分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是一種過程性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能力和經(jīng)驗不斷地豐富,在他們入小學之前或入小學后不久就會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