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后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后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yīng)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后來,一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
———王朔
作者:瓜皮
公號:自由吃瓜指南
“我從小被我媽打了N次,青春期和我爸頂嘴,我爸把一壺剛燒開的水,往我身上潑。肩膀全燙傷了。我媽帶我去醫(yī)院,因為要花錢,我媽又在護士面前狂罵我?!?/span>
“他們吵架,內(nèi)容和我沒關(guān)系??墒俏覌屚{我爸說他敢走出家門就馬上勒死我,繩子都拿出來了。我爸抬腳走了,我媽把我拖到面前拿著繩子對著我比劃了一個多小時。我長大后明白她是想讓我爸回來看到她要勒死我,然后過來阻止,可是我爸沒有回來。那一個多小時是我生命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那年我上小學三年級?!?/span>
“我媽是農(nóng)村婦女,小時候,我就是在我媽的謾罵和污辱中長大的。媽媽罵我是爛貨、妓女,賤人等等
最不堪入耳的詞來罵我的?,F(xiàn)在我和我媽一點都親密不起來,甚至非常討厭她,兩看相厭。”via蝶語
早年混豆瓣,這是豆瓣上相當有名的一個小組——“父母皆禍害”里的發(fā)言??吹米屓肆x憤填膺——又脊背發(fā)涼。我們不能選擇父母,父母卻是我們永遠的軟肋。但“做父母”又不需要考父母資格證,他們糊糊涂涂地就生了孩子,然后把半生的苦痛和不甘加諸在孩子身上,以此毀掉孩子“愛自己”的能力。
圖片來源于pixabay
多少小孩因為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變得過度敏感和脆弱,長大后成了“討好型人格”,討好朋友,討好戀人,不懂何為“愛自己”。最讓他們心慌的事情是“失去”,越來越慌,亂掉陣腳,失了分寸,最后失去所有。
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因為瘦弱,常被同齡孩子欺負。一年級時,有個姓王的男生經(jīng)常搶我的紅領(lǐng)巾,搶完就把我掀翻在地,還哈哈大笑。我釀蹌著爬起來,就再被推到地上,迎來再一次的哈哈大笑。我忍著眼淚,非要起來,再一次被推到地上,這樣一次一次,我實在沒力氣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即使這樣,我也沒有跟父母說,因為這個事情第一次發(fā)生之后,我滿臉眼淚滿心委屈地跟爸爸告狀,爸爸一邊摸麻將,一邊頭也不回地說,這有什么的,有什么好哭的,快回去寫作業(yè)。
他們也做過孩子,但最終成了不懂孩子的大人。
上大學以后,世界陡然變大,越發(fā)感覺家里父母的影子小到模糊不清。我們很少打電話,極偶爾媽媽會打給我,問我學習情況,我敷衍地應(yīng)付幾句,很快就用一個理由脫身,掛掉電話。
他們得不到什么回應(yīng),慢慢也不給我打了。
直到有一次,出門忘充電,回家開機就接到我媽的電話,問我怎么樣了,是不是在醫(yī)院?語氣特別著急,我都愣了。
跟你們想的一樣,我媽被詐騙短信騙了,被騙了五千塊。
我氣得捶墻,在電話里大聲說你是不是傻啊,怎么會相信這種短信,讓你打錢就打錢?爸也沒攔著你?
媽媽辯解了兩句,說給短信號碼打電話了,號碼歸屬地是你學校那個市,他也清楚說出了你的名字....
我更氣了,反駁了幾句,那邊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輕,沒有幾個完整的詞,最后變成沉默。
我也沉默了,我想起小時候一件事.....我身體弱,生病是常事,有次病得嚴重,高燒多少度我也記不清了,渾身滾燙地躺在醫(yī)院,喉嚨發(fā)緊。說不出話。我媽隔兩秒就摸一下我的額頭,急得掉眼淚。爸爸請來診所的醫(yī)生,給我吊上點滴,我媽怕吊瓶水太涼,一邊抹眼淚,一邊給我手背上放了個小溫水袋.....
晚上我能說話了,病重人膽大,說想吃荔枝。那會兒荔枝很稀奇,我也就吃過一次。說完我望望天,望望爸爸,就睡著了。第二天一早,爸爸就把荔枝放我床頭了。
想到了這個,我愧疚得胸口發(fā)緊,喉嚨發(fā)酸。但我說不出對不起。我真的說不出。
我色厲內(nèi)荏地跟媽說,你以后不要信這些東西了,我不會出車禍的。
掛完電話我就去學校那個隱秘的人工湖邊,哭了一場。
跟父母熟絡(luò)起來,是因為微信。我真正發(fā)現(xiàn)父母“老了”的時刻,就是教他們使用微信的時候,一些在我們看來再簡單不過的操作,他們也要學好久。
用得順手以后,就跟叔叔嬸嬸炫耀,“那微信真的很方便,你們怎么不用呢,哎呀讓美美(我堂妹)教嘛.....”,如此云云。性質(zhì)大概跟我們小時候收到父母買的玩具,馬上拿去跟朋友們炫耀差不多。
爸媽四五十歲了,信息接收能力弱,但其實對這個世界還有好奇,學會微信以后天天朋友圈刷屏。但這個年紀的人,說實在的很難去交到新朋友,我們身為子女,是他們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或者說,是幫助他們不被新事物拋下的,唯一稻草。
紀伯倫在《你的兒女》中寫到: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span>
這段話打動了我。很多人刻意把父母和自己的生活割裂開———“朋友圈對其不可見”。父母這個年紀,面對新事物,會不知所措。
而子女在奔向新生活,父母只能留在原地飛速衰老。
去年開始,變成了我給父母發(fā)壓歲錢,我爸爸老了,媽媽也不再年輕。隨著年歲增長,子女變成了強勢的那方,父母越來越像個孩子。
我做孩子的時候,對父母做過很多蠢事,我以前為自己開脫“我還是個孩子”。
父母當然也做過很多傷害我的事,
但是,正如《1998》里所說:“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啊......”
親人之間,哪怕一起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知道對方做的所有蠢事和混賬事,也很難開口說真話。
都在客氣,都在較勁,道歉說不出口,謝謝說不出口,“我過得不好”說不出口。只能重復說,我很好啊,我沒事,沒生病,你們呢?那就好。
真讓人難過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