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行軍路上,傷情加重),疾甚。呂后迎良醫(yī)。醫(yī)入見,曰:“疾可治?!鄙蠇犃R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三尺寶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呂后問曰:“陛下百歲后,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迂直),陳平可以助之。陳平知(聰明有余)有馀,然難獨(不能獨當一面)任。周勃重厚少文(穩(wěn)重不善言辭),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你)所知也(不要再操心你身后之事了)。”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長樂宮。丁未,發(fā)喪,大赦天下。
半民:劉邦為什么不愿意醫(yī)生給治病呢?難道真的有所謂的“天命”嗎?從前我堅決否認,現(xiàn)在我不愿意回答?!白硬徽Z怪力亂神”,孔子教育弟子不談這些,是不是覺得難以回答,難以定論呢?
從劉邦給呂后安排后繼人選可見,劉邦對自己的老兄弟蕭何、曹參、陳平、王陵、周勃等是多么的了解。帝王之任,在于知人,知人方可任人。這才是劉邦成為開國帝王的關鍵,至于打仗、外交諸事,都是韓信、蕭何、曹參他們的事,不是劉邦的專業(yè),所以劉邦也的確不行。這就可以理解百戰(zhàn)百勝的項羽、韓信為什么會輸給劉邦;奇計迭出的張良、陳平為什么甘心輔佐;精明事物的蕭何為什么忠心無他了!
盧綰與數(shù)千人居塞下(長城下)候伺(等待機會),幸(希望)上疾愈,自入謝。聞帝崩,遂亡入匈奴。
半民:在盧綰心目中,劉邦多少會有老兄弟的情分,而呂后為人,剛毅狠辣,再無機會了,只好逃亡匈奴。
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長陵。
初,高祖不修文學(不修學術),而性明達(聰明通達),好謀,能聽(接受意見),自監(jiān)門、戍卒,見之如舊(老熟人)。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簡而易知、行)。天下既定,命蕭何次(整理)律、令,韓信申(申明)軍法,張蒼定(規(guī)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朱砂寫定)、鐵契(用鐵鑄就),金匱、石室(藏在石室金匱),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日理萬機,沒有空閑),規(guī)摹弘遠(草創(chuàng)漢室規(guī)模)矣。
半民:前書個性,后述功績,評價劉邦基本到位,并不是多么溢美虛詞。
己巳,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初,高帝病甚,人有惡(厭惡)樊噲,云:“黨于呂氏(和呂后結黨),即一日上晏駕(死掉),欲以兵誅趙王如意之屬。”帝大怒,用陳平謀,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亟馳傳(郵車)載(帶著)勃代噲將(取代樊噲領軍);平至軍中,即斬噲頭!”二人既受詔,馳傳,未至軍,行(在路上)計(商量)之曰:“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仇怒(憤怒之時下令的)故欲斬之,則恐后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未至軍,為壇,以節(jié)(符節(jié))召樊噲。噲受詔,即反接(綁起來),載檻車傳詣長安;而令絳侯勃代將,將兵定燕反縣(平定燕地造反之地)。
平行(陳平一行還在路上),聞帝崩,畏呂嬃讒之于太后,乃馳傳先去。逢使者,詔平與灌嬰屯滎陽。平受詔,立復馳至宮,哭殊悲;因固(堅決要求宿衛(wèi)宮中)請得宿衛(wèi)中。太后乃以為郎中令,使傅(教導)教惠帝。是后呂嬃讒乃不得行。樊噲至,則赦(寬恕了陳平),復爵邑。
半民:樊噲撿了一條命,陳平也撿回一條命。如果陳平堅決執(zhí)行劉邦命令,那么劉邦就把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弟兄都帶走了。在劉邦、呂后之間做臣子,真難。
太后令永巷(永巷是宮內(nèi)狹長的小巷,起初是宮內(nèi)供宮女、嬪妃所在的地方。后來,隨著宮廷斗爭的深入,永巷就成了單獨關押宮中女性犯罪者的監(jiān)獄。)囚戚夫人,髡鉗(削掉頭發(fā),帶上刑具),衣赭(音:哲,土紅色)衣,令舂(舂米)。遣使召趙王如意。使者三反(三次往返),趙相周昌(忠心保護趙王)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把趙王交給我),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并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太后怒,先使人召昌。昌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王來,未到(還沒有到之前);帝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帶著)與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機會)。
半民:呂后隱忍數(shù)年,報復的時機終于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出宮斗劇血淋淋的震撼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