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1.大念處經(jīng)
asianbell
>《圣典篇》
2011.01.16
關(guān)注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1]
大念處經(jīng)
[2]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古盧國名為甘馬薩曇馬的古盧市鎮(zhèn)。
在那裏,世尊對比庫
[3]
們說
:
“諸比庫。”那些比庫回答世尊
:
“尊者。”世尊如此說:
總說
“
諸比庫
,
此一行道
[4]
,
能
清
淨(jìng)有情
,
超越愁、悲
,
滅除
苦、憂
,
得達(dá)如理
,
現(xiàn)證涅盤
,
此即是四念處。
哪
四種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
,
具念,調(diào)伏世間之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
,
具念,調(diào)伏世間之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
,
具念,調(diào)伏世間之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
,
具念,調(diào)伏世間之貪、憂。
——總說結(jié)束——
身隨觀
入出息部分
那
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結(jié)跏趺而
坐
,
保持其身正直
,
置念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
:
‘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
:
‘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
:
‘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
:
‘我出息短。’
他學(xué)
:
‘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xué)
:
‘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他學(xué)
:
‘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xué)
:
‘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的學(xué)徒,在長轉(zhuǎn)時了知
:
‘我在長轉(zhuǎn)。’在短轉(zhuǎn)時了知
:
‘我在短轉(zhuǎn)。’
諸比庫,同樣地,比庫入息長時,了知
:
‘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
:
‘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
:
‘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
:
‘我出息短。’他學(xué)
:
‘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xué)
:
‘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他學(xué)
:
‘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xué)
:
‘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5]
如此,或於內(nèi)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nèi)外身隨觀身而住
[6]
。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
[7]
。他現(xiàn)起‘有身’之念
[8]
,只是
為
了智與憶念的程度
[9]
。他無所依而住
[10]
,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11]
。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12]
——入出息部分結(jié)束——
身隨觀
威儀路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
:
‘我行走。’
[13]
或站立時,了知
:
‘
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
:
‘我坐著。’或躺臥時,了知
:
‘我躺臥。’無論身體所處如何,只是如實地了知。
如此,或於內(nèi)身隨觀身而住
,
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
,
或於內(nèi)外身隨觀身而住
[14]
?;蜢渡黼S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
[15]
。他現(xiàn)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威儀路部分結(jié)束——
身隨觀
正知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jìn)、返回時保持正知
[16]
,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
[
手足
]
時保持正知,持??Φ?、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如此,或于內(nèi)……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正知部分結(jié)束——
身隨觀
厭惡作意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fā)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jìng)
:
‘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
,
心、肝、肋膜、脾、肺
,
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
,
膽汁、痰、膿、血、汗、脂肪
,
淚、油膏、唾液、鼻涕、關(guān)節(jié)滑液、尿。’
諸比庫,猶如兩端開口之袋,裝滿了各種穀類,比如稻米、米、綠豆、豆、芝麻、米粒。有眼之人打開之後,即能觀察
:
‘這是稻米,這是米,這是綠豆,這是豆,這是芝麻,這是米粒。’
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fā)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jìng)
:
‘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guān)節(jié)滑液、尿。’
如此,或于內(nèi)……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厭惡作意部分結(jié)束——
身隨觀
界作意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
,
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
:
‘於此身中
,
有地界、水界、火界、風(fēng)界。’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學(xué)徒,殺了牛並切成肉片之後,坐在四衢大道。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
:
‘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fēng)界。’
如此,或於內(nèi)身隨觀身而住……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界作意部分結(jié)束——
身隨觀
九墓地部分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死後經(jīng)一日,經(jīng)兩日或三日,已經(jīng)腫脹、青瘀、膿爛。他比較於此身
:
‘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內(nèi)……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正被烏鴉、兀鷹、鷲、蒼鷺、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種蟲所噉食。他比較於此身
:
‘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內(nèi)……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骨鎖尚有肉有血,由筋腱連結(jié)著……骨鎖已無肉,為血所汙,由筋腱連結(jié)著……骨鎖已無血、肉,由筋腱連結(jié)著……已無連結(jié)的骨頭散落各處:一處為手骨,另一處為腳骨,另一處為踝骨,另一處為脛骨,另一處為股骨,另一處為髖骨,另一處為肋骨,另一處為脊椎骨,另一處為肩胛骨,另一處為頸椎骨,另一處為顎骨,另一處為齒骨,另一處為頭骨。他比較於此身
:
‘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nèi)……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骨頭白如螺貝之色……骨頭堆積經(jīng)過三四年……骨頭腐朽成為粉末。他比較於此身
:
‘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nèi)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nèi)外身隨觀身而住?;蜢渡黼S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xiàn)起‘有身’之念,只是
為
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結(jié)束——
——十四種
身隨觀
結(jié)束——
[17]
受隨觀
那
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受隨觀受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
:
‘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
,了知
:
‘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
:
‘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
:
‘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時,了知
:
‘我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時,了知
:
‘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時,了知
:
‘我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
:
‘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
:
‘我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18]
如此
,或於內(nèi)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內(nèi)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xiàn)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受隨觀受而住。
——受隨觀結(jié)束——
心隨觀
那
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心隨觀心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於有貪心,了知
:
‘有貪心’;離貪心,了知
:
‘離貪心’。有瞋心,了知
:
‘有瞋心’;離瞋心,了知
:
‘離瞋心’
。有癡心,了知
:
‘有癡心’;離癡心,了知
:
‘離癡心’?;杳列?,了知
:
‘昏昧心’;散亂心,了知
:
‘散亂心’。廣大心,了知
:
‘廣大心’;不廣大心,了知
:
‘不廣大心’。有上心,了知
:
‘有上心’;無上心,了知
:
‘無上心’。得定心,了知
:
‘得定心’;無定心,了知
:
‘無定心’。解脫心,了知
:
‘解脫心’;未解脫心,了知
:
‘未解脫心’。
[19]
如此,或於內(nèi)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nèi)外心隨觀心而住?;蜢缎碾S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xiàn)起‘有心’之念,只是
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
比庫乃如此於心隨觀心而住。
——心隨觀結(jié)束——
法隨觀 蓋部分
那
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
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內(nèi)
[
心
]
存在欲貪,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欲貪。’內(nèi)
[
心
]
不存在欲貪,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欲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貪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欲貪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nèi)
[
心
]
存在瞋恚,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瞋恚。’內(nèi)
[
心
]
不存在瞋恚,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瞋恚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nèi)
[
心
]
存在昏沉、睡眠,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昏沉、睡眠。’內(nèi)
[
心
]
不存在昏沉、睡眠,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昏沉、睡眠
。’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昏沉、睡眠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nèi)
[
心
]
存
在掉舉、追悔,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掉舉、追悔。’內(nèi)
[
心
]
不存在掉舉、追悔,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掉舉、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掉舉、追悔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nèi)
[
心
]
存在疑,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疑。’內(nèi)
[
心
]
不存在疑,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疑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內(nèi)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nèi)外法隨觀法而住?;蜢斗S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xiàn)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
蓋部分
結(jié)束——
法隨觀 蘊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
[
了知
]:
‘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諸行,如是諸行之集,如是諸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如此,或於內(nèi)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nèi)外法隨觀法而住?;蜢斗S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xiàn)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
蘊部分
結(jié)束——
法隨觀 處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六種內(nèi)、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六種內(nèi)、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jié);他了知未生起之結(jié)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jié)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jié)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耳,了知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jié);他了知未生起之結(jié)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jié)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jié)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鼻,了知香,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jié);他了知未生起之結(jié)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jié)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jié)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舌,了知味,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jié);他了知未生起之結(jié)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jié)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jié)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身,了知觸,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jié);他了知未生起之結(jié)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jié)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jié)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意,了知法,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jié);他了知未生起之結(jié)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jié)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jié)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內(nèi)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nèi)外法隨觀法而住?;蜢斗S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xiàn)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六種內(nèi)、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
處部分
結(jié)束——
法隨觀 覺支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內(nèi)
[
心
]
存在念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念覺支。’內(nèi)
[
心
]
不存在念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念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覺支如何修習(xí)至圓滿。
內(nèi)
[
心
]
存在擇法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擇法覺支。’內(nèi)
[
心
]
不存在擇法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擇法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修習(xí)至圓滿。
內(nèi)
[
心
]
存在精進(jìn)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精進(jìn)覺支。’內(nèi)
[
心
]
不存在精進(jìn)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精進(jìn)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進(jìn)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進(jìn)覺支如何修習(xí)至圓滿。
內(nèi)
[
心
]
存在喜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喜覺支。’內(nèi)
[
心
]
不存在喜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喜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覺支如何修習(xí)至圓滿。
內(nèi)
[
心
]
存在輕安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輕安覺支。’內(nèi)
[
心
]
不存在輕安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輕安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修習(xí)至圓滿。
內(nèi)
[
心
]
存在定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定覺支。’內(nèi)
[
心
]
不存在定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定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覺支如何修習(xí)至圓滿。
內(nèi)
[
心
]
存在舍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有舍覺支。’內(nèi)
[
心
]
不存在舍覺支,了知
:
‘我內(nèi)
[
心
]
沒有舍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舍覺支如何修習(xí)至圓滿。
如此,或於內(nèi)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nèi)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xiàn)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
覺支部分
結(jié)束——
法隨觀 諦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如實了知
:
‘此是苦。’如實了知
:
‘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
:
‘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
:
‘此是導(dǎo)至苦滅之道。’
——
第一誦分
結(jié)束——
廣說苦諦
諸比庫,何謂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
即苦。
諸比庫,什麼是生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xiàn)、諸處的獲得。諸比庫,這稱為生。
諸比庫,
什麼是老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諸比庫,這稱為老。
諸比庫,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斷絕。諸比庫,這稱為死。
諸比庫,什麼是愁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nèi)
[
心
]
憂愁、內(nèi)
[
心
]
悲哀。諸比庫,這稱為愁。
諸比庫,什麼是悲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歎、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諸比庫,這稱為悲。
諸比庫,什麼是苦呢?諸比庫,身體的苦,身體的不適,由身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為苦。
諸比庫,什麼是憂呢?諸比庫,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為憂。
諸比庫,什麼是惱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足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鬱惱、憂惱、憔悴、絕望。諸比庫,這稱為惱。
諸比庫,什麼是怨憎會苦呢?於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愛的、不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意圖不利者、意圖無益者、意圖不安樂者、意圖不安穩(wěn)者,若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jié)合。諸比庫,這稱為怨憎會苦。
諸比庫,什麼是愛別離苦呢?於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愛的、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樂者、希望安穩(wěn)者,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親,若不能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jié)合。諸比庫,這稱為愛別離苦。
諸比庫,什麼是所求不得是苦呢?諸比庫,有生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
:
‘啊!願我們將沒有生法,希望生不要到來
!
’然而卻不能達(dá)成這樣的欲求,這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老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
:
‘??!願我們將沒有老法,希望衰老不要到來
!
’然而卻不能達(dá)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病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
:
‘??!願我們將沒有病法,希望疾病不要到來
!
’然而卻不能達(dá)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死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
:
‘啊!願我們將沒有死法,希望死亡不要到來
!
’然而卻不能達(dá)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愁、悲、苦、憂、惱諸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
:
‘啊!願我們將沒有愁、悲、苦、憂、惱諸法,希望愁、悲、苦、憂、惱不要到來
!
’然而卻不能達(dá)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何謂‘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呢?這就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庫,這些稱為‘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諸比庫,這稱為苦聖諦。
廣說集諦
諸比庫,何謂苦集聖諦?此愛是再有,與喜、貪俱,
於
處處而喜樂
[20]
,這就是:欲愛、有愛、無有愛
[21]
。
然而
,
諸比庫
,
此愛於何處生起而生起
,
於何處止住而止住呢
?
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
[22]
,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什麼是世間喜色、悅色呢?眼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耳于世間……鼻於世間……舌於世間……身於世間……意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于世間……聲於世間……香於世間……味於世間……觸於世間……法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
眼識於世間……耳識於世間……鼻識於世間……舌識於世間……身識於世間……意識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眼觸於世間……耳觸於世間……鼻觸於世間……舌觸於世間……身觸於世間……意觸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眼觸生受於世間……耳觸生受於世間……鼻觸生受於世間……舌觸生受於世間……身觸生受於世間……意觸生受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想於世間……聲想於世間……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觸想於世間……法想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思於世間……聲思於世間……香思於世間……味思於世間……觸思於世間……法思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愛於世間……聲愛於世間……香愛於世間……味愛於世間……觸愛於世間……法愛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尋於世間……聲尋於世間……香尋於世間……味尋於世間……觸尋於世間……法尋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伺於世間……聲伺於世間……香伺於世間……味伺於世間……觸伺於世間……法伺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諸比庫,這稱
為
苦集聖諦。
廣說滅諦
諸比庫,何謂苦滅聖諦?即是那種愛的
無餘離貪、滅、捨棄、舍離、解脫、無執(zhí)著。
[23]
然而,諸比庫,此愛於何處
舍斷
而
舍斷
,於何處
滅除
而
滅除
呢?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什麼是世間喜色、悅色呢?眼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耳于世間……鼻於世間……舌於世間……身於世間……意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于世間……聲於世間……香於世間……味於世間……觸於世間……法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
眼識於世間……耳識於世間……鼻識於世間……舌識於世間……身識於世間……意識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眼觸於世間……耳觸於世間……鼻觸於世間……舌觸於世間……身觸於世間……意觸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眼觸生受於世間……耳觸生受於世間……鼻觸生受於世間……舌觸生受於世間……身觸生受於世間……意觸生受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想於世間……聲想於世間……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觸想於世間……法想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思於世間……聲思於世間……香思於世間……味思於世間……觸思於世間……法思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愛於世間……聲愛於世間……香愛於世間……味愛於世間……觸愛於世間……法愛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尋於世間……聲尋於世間……香尋於世間……味尋於世間……觸尋於世間……法尋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伺於世間……聲伺於世間……香伺於世間……味伺於世間……觸伺於世間……法伺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諸比庫,這稱
為
苦滅聖諦。
廣說道諦
諸比庫,何謂導(dǎo)至苦滅之道聖諦?
此即八支聖道,這就是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jìn)、正念、正定。
諸比庫,什麼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dǎo)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為正見。
諸比庫,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為正思惟。
諸比庫,什
麼
是正語呢?離虛妄語、離離間舌、離粗惡口、離雜穢語。諸比庫,這稱為正語。
諸比庫,什麼是正業(yè)呢?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諸比庫,這稱為正業(yè)。
諸比庫,什麼是正命呢?諸比庫,於此,聖弟子舍離邪命,以正命而營生。諸比庫,這稱為正命。
諸比庫,什麼是正精進(jìn)呢?諸比庫,於此,比庫為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fā)精進(jìn)、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欲、努力、激發(fā)精進(jìn)、策勵心、精勤;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fā)精進(jìn)、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廣大、修習(xí)、圓滿,生起意欲、努力、激發(fā)精進(jìn)、策勵心、精勤。諸比庫,這稱為正精進(jìn)。
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diào)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diào)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diào)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diào)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為正念。
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禪;尋伺寂止,內(nèi)潔淨(jìng),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離喜,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
:
‘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jìng),成就並住於第四禪。諸比庫,這稱為正定。
諸比庫,這稱為導(dǎo)至苦滅之道聖諦。
如此,或於內(nèi)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nèi)外法隨觀法而住?;蜢斗S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xiàn)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
諦部分
結(jié)束——
——法隨觀結(jié)束——
諸比庫,無
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xí)此四念處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
[
獲得
]
一果:即於現(xiàn)法中證知,或尚有餘
[
則證
]
不來位!
[24]
諸比庫,且放置七年。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xí)此四念處六年者……五年……四年……三年……兩年……一年……諸比庫,且放置一年。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xí)此四念處七個月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
[
獲得
]
一果:即於現(xiàn)法中證知,或尚有餘
[
則證
]
不來位!
諸比庫,且放置七個月。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xí)此四念處六個月者……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兩個月……一個月……半個月……諸比庫,且放置半個月。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xí)此四念處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
[
獲得
]
一果:即於現(xiàn)法中證知,或尚有餘
[
則證
]
不來位!
正如所說的
:
‘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jìng)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dá)如理,現(xiàn)證涅盤,此即是四念處。’乃因此而說。”
世尊如此說。那些比庫滿意與歡喜世尊之所說。
[1]
根據(jù)南傳上座部佛教,無論是受戒、讀誦、講經(jīng)、聞法等正式場合,還是在經(jīng)典的題首,都會用這句話來向我們的佛陀、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致敬。其大致的讀音為“那摩達(dá)思,帕嘎瓦多,阿拉哈多,三馬三布他思!”
[2]
大念處經(jīng)
(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譯自
D.22; M.10
。
世尊在該經(jīng)中說:有一行道,能清凈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dá)如理,現(xiàn)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于身隨觀身而住,于受隨觀受而住,于心隨觀心而住,于法隨觀法而住。接著教導(dǎo)了四念處的
21
個禪修業(yè)處:身念處
14
——入出息念、
威儀路、四正知、
厭惡作意、
界作意以及
九墓地觀;受念處
1
;心念處
1
;法念處
5
。
修四念處即是修止觀。止觀是依禪修的次第而說,四念處則是依禪修的所緣而說。在此四念處中,身念處包括修習(xí)止業(yè)處
(samatha kamma
ññ
hàna)
和觀業(yè)處
(vipassanà kamma
ññ
hàna)
,受、心、法三種念處只是修習(xí)觀業(yè)處。
由于本經(jīng)教導(dǎo)修習(xí)止觀的完整方法,在上座部教區(qū)備受重視、教導(dǎo)與修習(xí)。
[3]
比庫
:
巴利語
bhikkhu
的
音譯
,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
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漢傳佛教依
梵語
bhikùu
音譯為“
比丘
”、
“苾芻”等
,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所不同
。
現(xiàn)在使用“比
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tǒng)的北傳僧尼。
[4]
一行道
:巴利
eka
(
一;單獨
)
+ayana
(
行走;走向;道路
)
+magga
(
道路
)
,意為單向道,獨行道,單獨的道路,通往唯一之道。對此,義注舉出了以下不同的釋義:
1.
單向道:此道乃單向之道,而非雙向性的道路。
2.
獨行道:應(yīng)單獨行走之道。單獨,即以遠(yuǎn)離、獨處之心舍離人群眾會;行,即前進(jìn),或謂由此輪回走向涅槃之義。
3.
獨一之道:獨一即最勝者,亦即世尊,因世尊乃一切有情中之最勝者。這條道路雖然也有其他人行,但世尊乃是其開創(chuàng)者故。
4.
獨有之道:唯有于此法、律中才具有,乃外道所無者。
5.
通往唯一之道:雖然在初始階段有各種不同的入門修行方法,但到后來都只通往唯一的涅槃。因為導(dǎo)向唯一、最勝的涅槃,故為一行道。
[5]
如是,此比庫依照“入息長時,了知
:
‘我入息長。’
……
平靜身行而出息。’”的修習(xí),而于入出息相(似相)次第生起四種禪那,他從禪那出定之后,把取入出息或禪相。
義注把以入出息禪那為基礎(chǔ)而修習(xí)觀業(yè)處者分為兩類,即入出息行者與禪那行者:
1
、入出息行者思維:“此入出息依止什么?”“依止依處。業(yè)生身稱為依處,而四大與所造色稱為業(yè)生身。”他如此而把取色。然后于彼所緣中觀照觸、受、想、思、識五種為名。他如此把取名色后再尋找它們的因,見到無明等緣起法:“這些只是緣與緣生法而已,此外并沒有有情或人。”從而超越疑惑。他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三相,令其觀智次第增長,乃至到達(dá)阿拉漢。這就是一位入出息行者證悟阿拉漢的出離之門。
2
、禪那行者亦思維:“這些禪支依止什么?”“依止依處。業(yè)生身稱為依處,禪支稱為名,業(yè)生身為色。”他如此差別名色后再尋找它們的因,見到無明等緣相:“這些只是緣與緣生法而已,此外并沒有有情或人。”從而超越疑惑。他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的三相而令其觀智次第增長,乃至到達(dá)阿拉漢。這就是一位禪那行者證悟阿拉漢的出離之門。
[6]
如此,或于內(nèi)身
:他如此或?qū)ψ约旱娜氤鱿⑸黼S觀身而住。
或于外身
:或?qū)λ说娜氤鱿⑸怼?/span>
或于內(nèi)外身
:或有時對自己、有時對他人的入出息身隨觀身而住。以這種熟練的業(yè)處一個接一個地觀照乃是對于集會時而言的,在獨處時這種雙觀法是不能修的。
[7]
或隨觀生起之法
:猶如以鐵匠的皮囊、導(dǎo)風(fēng)管以及適當(dāng)?shù)呐榫墸庞酗L(fēng)的不斷吹動。同樣的,以比庫的業(yè)所生身、鼻孔以及心為緣,才有入出息身的不斷進(jìn)出。身等是
[
入出息身
]
法的生起之法,他如此觀照則稱為“或于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
或隨觀壞滅之法
:猶如去除了皮囊、導(dǎo)風(fēng)管破裂以及沒有適當(dāng)?shù)呐?,風(fēng)則不可能產(chǎn)生。同樣的,當(dāng)身體毀壞、鼻孔損傷和心識停止,入出息身則不可能產(chǎn)生。由于身等的滅而入出息滅,他如此觀照則稱為“或于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
有時隨觀生起、有時壞滅為“或隨觀生起、壞滅之法”。
[8]
他現(xiàn)起‘有身’之念
:“只有身,而沒有有情,沒有人,沒有女人,沒有男人,沒有自我,沒有我的自我,沒有我,沒有我的,沒有誰人,也沒有誰的。”
他現(xiàn)起如此之念
。
[9]
Yàvadeva ¤àõamattàya pañissatimattàya
,
直譯為:“只是為了智的程度與憶念的程度”。義注中說:他現(xiàn)起正念并不是為了其他原因,而只是為了程度愈來愈超越的智和正念,意即為了增長念與正知。
[10]
他無所依而住
:他并不依靠貪依止、邪見依止而住。
[11]
亦不執(zhí)取世間的一切
:他不執(zhí)取世間任何的色、受、想、行、識為“這是
我的我
”或“這是
我的自我
”。
[12]
其中,攝取入出息之念為苦諦,令彼生起的過去渴愛為集諦,二者的不轉(zhuǎn)起為滅諦,能夠遍知苦、舍斷集、取滅為所緣的圣道為道諦。如此通過四圣諦努力而到達(dá)寂滅。這就是一位修習(xí)入出息念的比庫乃至證悟阿拉漢的出離之門。
同樣的,對于以下諸部分的解釋亦以此類推。
[13]
義注中說:
對于狗、胡狼、貓等在走路時,它們也能知道:“我們在
行
走”。但是這里所說的并非關(guān)于如此的了知。像如此的了知并不能舍斷有情的妄見,不能除去我想,也不是在修習(xí)業(yè)處或念處。然而,此比庫的了知能夠舍斷有情的妄見,除去我想,既是在修習(xí)業(yè)處又是在修習(xí)念處。對此,“誰在
行
走呢?是誰的
行
走呢?
行
走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這些問題乃涉及到他對如此的正知的理解。
對于“誰在
行
走呢?”并沒有任何的有情或人在
行
走。“是誰的走呢?”并沒有任何有情的或人的
行
走。“
行
走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由于心生風(fēng)界的擴(kuò)散而有
行
走。因此他如此了知:產(chǎn)生“我
行
走”的心使風(fēng)界產(chǎn)生,風(fēng)界使表色產(chǎn)生,由于心生風(fēng)界的擴(kuò)散,引發(fā)了全身的向前移動而稱為
行
走。這是對這些問題的理解。
對于
站立、坐著和躺臥也是以同樣的方法來理解。
以這樣如此了知后,所謂的“有情行走”、“有情站立”,實際上并沒有
任何的有情或人在
行
走后站立。就好象說“車在走”、“車在停”一樣,
并沒有
任何可稱為車的東西在走或停,只是由于善巧的車夫把車套在牡牛上而駕著,才有在世俗言語上的“車在走”、“車在停”。同樣的,身體好比是無意識的車,心生風(fēng)界好比是牛,車夫好比是心。當(dāng)“我
行
走”、“我
站立
”的心產(chǎn)生時,風(fēng)界即產(chǎn)生了身表,由于心生風(fēng)界的擴(kuò)散而轉(zhuǎn)起了
行
走等動作,然后才產(chǎn)生了
“有情行走”、“有情站立”、
“我
行
走”、“我
站立
”等一類的世俗言語。
[14]
如此,或于內(nèi)身
:他如此或通過把取自己的四威儀路而于身隨觀身而住?;蛴谕馍恚夯蛲ㄟ^把取他人的四威儀路?;蛴趦?nèi)外身:或有時通過把取自己的、有時通過把取他人的四威儀路而于身隨觀身而住。
同樣的,對于以下諸部分的解釋亦以此類推。
[15]
或隨觀生起之法
等:應(yīng)當(dāng)以“由于無明生起故色生起”等方法而以五種行相(即:無明、愛、業(yè)、食物、色)觀照色蘊的生起或壞滅。這就是于此所說的“或隨觀生起之法”等。
同樣的,對于以下諸部分的解釋亦以此類推。
[16]
在前進(jìn)、返回時保持正知
:以正知而做一切事情,或只是保持正知。他對前進(jìn)等都能夠保持正知,而非有些地方?jīng)]有正知。有四種正知:
1.
有益正知
(s
à
tthakasampaja
¤¤
a)
,在想要前進(jìn)的心生起后,先考慮是否有益,選擇有益的而行。
2.
適宜正知
(sapp
à
yasampaja
¤¤
a)
,在行走時先考慮是否適宜,選擇適宜的而行。
3.
行處正知
(gocarasampaja¤¤a)
,選擇有益及適合的之后,在三十八種業(yè)處中,把取自己心所喜愛的業(yè)處作為行處,在前往托缽時把它帶著行走。
4.
無癡正知
(asammohasampaja¤¤a)
,在前進(jìn)等時不迷惑。
同時
,
義注中
對于“向前看、向旁看”等亦以此四種正知作了詳細(xì)的解釋,于此從略。
[17]
入出息念、威儀路、四正知、
厭惡作意、
界作意以及
九墓地觀一共為十四種
身隨觀業(yè)處。其中,
入出息念和
厭惡作意這兩種乃是安止業(yè)處,修習(xí)
入出息念
可以達(dá)到第四禪,修習(xí)厭惡作意(三十二身分)可以達(dá)到初禪。由于
墓地觀在此作為過患隨觀,因此其余的十二種只是近行業(yè)處,只能達(dá)到近行定而已。
[18]
義注中說:“有物染的樂受”是指依止于享受五欲功德的六種俗家依止的愉悅感受;“無物染的樂受”是指六種出離依止的愉悅感受。
“有物染的苦受”是指六種俗家依止的憂受;“無物染的苦受”是指六種出離依止的憂受。
“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是指六種俗家依止的舍受;“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是指六種出離依止的舍受。
[19]
心隨觀即是取心為所緣的修觀業(yè)處。因為觀智乃是觀照一切世間法的本質(zhì)為無常、苦、無我,而出世間心并非觀智的所緣,所以此八對十六種心皆是世間心的不同分類。
義注中說:這里的“有貪心”是指八種與貪俱的
心
;“離貪心”是指世間的善及無記心。因為此思維并非諸法的總合,所以這一句并不包括出世間心在內(nèi)。剩下的四種不善心(瞋
2+
癡
2
)則既不包括前句(有貪心),也不包括后句(離貪心)。
“有瞋心”是指兩種憂俱心。“離瞋心”是指世間的善及無記心。剩下的十種不善心(貪
8+
癡
2
)則既不包括前句(有瞋心),也不包括后句(離瞋心)。
“有癡心”是指與疑俱及掉舉俱的兩種心;因為癡心所出現(xiàn)于一切的不善心中,所以其余的
[
不善心
]
也適合于此,亦即這兩種遍攝了十二種不善心。“離癡心”是指世間的善及無記心。
“昏昧心”是指陷入惛沈、睡眠的心;“散亂心”是指與掉舉俱的心。
“廣大心”是指色界、無色界心;“不廣大心”是指欲界心。
“有上心”是指欲界心;“無上心”是指色界、無色界心;于此“有上心”也可以指色界心,而“無上心”則指無色界心。
“得定心”是指安止定,或也指近行定;“無定心”是指沒有證得此兩種定的心。
“解脫心
”
是指證得彼分解脫與鎮(zhèn)伏解脫之心;“未解脫心”是指未證得這兩種解脫的心。于此并不包括正斷解脫、安息解脫和遠(yuǎn)離解脫。
[20]
此愛是再有
:即是此渴愛導(dǎo)致了再有
(
來生
)
,再有是其本性。
與喜、貪俱
:喜伴隨著貪一起;喜與貪同時滋長稱為伴隨在一起。
于處處而喜樂
:無論哪里有自己的生命,即會喜樂其處,即會喜樂那里的色所緣等,亦即喜樂于色,喜樂于聲、香、味、觸、法。
[21]
對欲望的渴愛為“
欲愛
”,即對五欲功德的貪愛。
對生命的渴愛為“
有愛
”,即是由于對生命的希求而生起的、與常見俱行的、對色界與無色界生命的貪,以及對禪那的欲。
對無生命的渴愛為“
無有愛
”,即是與斷見俱行的貪。
[22]
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
:即世間上那些本質(zhì)上既可愛又美好的東西。
[23]
無余離貪、滅
等:這一切皆是涅槃的同義詞。到達(dá)涅槃即是諸愛的無余離染、滅,因此說其為“
即是那種愛的
無余離貪、滅。”到達(dá)涅槃又是諸愛的舍棄、舍遣、解脫、無執(zhí)著,因此說涅槃為“舍棄、舍離、解脫、無執(zhí)著。”
雖然涅槃只有一種,但卻可以通過一切有為法的反義詞,而得種種名稱,如:無余離貪、無余滅、舍棄、舍離、解脫、無執(zhí)著、貪盡、瞋盡、癡盡、愛盡、無取、無轉(zhuǎn)起、無相、無愿、不存續(xù)、不結(jié)生、無生、無趣、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愁、無悲、無惱、無雜染等。
[24]
即于現(xiàn)法中證知
:意即在今生證悟阿拉漢果。
或尚有余則證不來位
:意即或者還有剩余的執(zhí)?。溃┥形赐耆珨啾M,則能證悟
不來
(阿那含)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念身經(jīng).身觀念處經(jīng).大念處經(jīng)
怠於四念住者,怠於趣正盡苦之聖道
《大念住經(jīng)》
增壹阿含經(jīng)
袁了凡先生《靜坐要訣》 - 微明道觀- - 民間中醫(yī)網(wǎng) -
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的關(guān)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shù)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一鍵復(fù)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