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qū)一
原因很簡單,當代社會,要想在體制里混,靠專業(yè)技術是混不下去的,混的好的,功夫都在畫外,整天專研學術的人也根本不可能當上院長、主席、主任等等,要想考上那些美術學院的碩士、博士,一要憑關系、二要憑外語,專業(yè)再差也沒關系。
有些所謂教授,專業(yè)差的一塌糊涂,就是外語好,從本科考上碩士,再考上博士,再到大學里混個教授,現(xiàn)在也儼然一個中青年畫家,正兒八經得賣起畫來,還帶起研究生來,這些研究生將來再帶研究生。
這樣的“藝術家”充斥著美術學院、畫院,如果你買了他們的畫,只能認倒霉,當然也有真才實學的,但鳳毛麟角,被你碰到的概率幾乎不可能,因為這個體制對真正的人才具有天然的排斥性,體制只需要聽話的奴才,把你個人才放進來反而壞事。
誤區(qū)二
中國的老百姓還很愚昧,容易被“名頭”忽悠,于是這些體制內的“藝術家”們千方百計要混個一官半職,就出現(xiàn)了陜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有60位副主席的天大笑話。你如果想找真正的大師,只有到民間,當年的齊白石不過是個木匠。
誤區(qū)三
真假問題,不要把書畫辨?zhèn)螁栴}神秘化,好像只有那些所謂的“鑒定家”才懂,真正的鑒定家是那些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畫販子、古董販子們,因為他們一旦走眼,可能就是傾家蕩產,而那些畫院、博物院的“專家”們,整天混跡于名利場中,爭名逐利,為職稱打的頭破血流,哪有時間專研業(yè)務?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不就是被河南的一個造假古董的老農騙倒,花巨資為國家買了一件假古董嗎?這樣的笑話在業(yè)界比比皆是。其實書畫辨?zhèn)握f開了也簡單,你只要買幾本畫家的畫集,熟悉他的大部分作品,幾乎大部分的偽作都是以這些畫集為藍本做的,一對照就真假立辨了,當然不排除有憑空創(chuàng)作的,這個難度不是一般高,估計幾百年才能出一位這樣的高手,你即使撞大運買到了,也不吃虧,因為這種偽作同樣有收藏價值。
誤區(qū)四
畫廊強烈推薦的大師,具有高收藏價值
某某齋包裝出來的“大師”千萬要小心,范某某和宋某某就出自它旗下,這兩個人一個畫人物,一個畫山水,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俗到家、甜到家、媚到家。這幾乎是業(yè)界共識了,那為什么這么多年還維持天價呢?因為這是個龐氏騙局,利益鏈上的每一個人都希望繼續(xù)玩下去。
中國人常說先做人后做事,什么叫先做人?就是說在中國的藝術圈子里,要先學會勾兌各種關系,沒有良好的社會關系,你專業(yè)技術再好也混不下去,但偉大的藝術家往往都是特立獨行,有著桀驁不馴的個性,沒有這種個性支撐是畫不出特立獨行的偉大作品的,這種個性在民國可以被容忍和鼓勵,但在當今的體制里是沒辦法存活的,所以那些體制內畫家或許會具備一些熟練的技巧,但那是沒有靈魂的,他們已經被完全馴服,精神早已被閹割,充其量只是個畫匠,所以說他們的作品毫無藝術價值,所以大連的郭慶祥會說中國的當代藝術絕大部分是垃圾。
千萬別迷信各種全國性、地方性美術大展的金獎、銀獎什么的,這些獎項有一個硬的評獎標準,就是方向正確,方向正確了,藝術就不正確了,然后就輪到花錢運作關系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沒有一個獎是干凈的。
如何選擇優(yōu)秀藝術家的作品
一看作品
二看人品
首先,作品第一眼看去一定要耳目一新、與眾不同,強烈的個人風格是畫家所有藝術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
其次,忙于專業(yè)的人一定是拙于交際,那些八面玲瓏、能說會到,混跡名利場的人一定不會畫出好畫。
很多人感嘆說當年要是認識梵高就好了,隨便弄張畫幾輩子也夠了,其實梵高就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