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才能讓人們回到清靜不爭、無知無欲的本性中去,讓人們的心靈有所歸屬,讓人們淳厚樸實的本來面目得以復蘇呢?
老子提出了他的“修身三原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如果人類真正堅持了這三項基本原則,那社會就美好了,天下就太平了。
第一個原則是見素抱樸?!耙姟痹谶@里讀“現(xiàn)”,呈現(xiàn)的意思?!八亍北玖x為未染的生絹,引申為本色、本性、本質?!耙娝亍本褪侨说乃枷胗^念要純凈無染;“樸”是未經(jīng)雕鑿、質地優(yōu)良的原始木頭,“抱樸”就是要懷抱原始天然的質樸?!耙娝乇恪笔且环N生命境界,有了這種境界的人心底沌潔無瑕,衣著樸素無華,行為精誠無妄,說話真實無假,做人不藏機心,做事不耍奸滑,當哭就哭,當笑就笑。決不會不哭裝哭,貓哭老鼠假慈悲;不笑裝笑,弄出那皮笑肉不笑的事兒來。
第二個原則是少私寡欲。老子沒有讓人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做到絕對的“無私無欲”,做到徹底的無私無欲,那就超凡入圣,成神仙了。少私寡欲說的是要減損自己過度謀求和貪婪占有的欲望,以清靜安詳之心合于自然。“寡”也是少的意思,可引申為淡而無味,老子還說過“味無味”,從無味中品出真味來,這是凈化身心之后才能達到的境界。在這方面莊子是我們的榜樣。莊子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私心纏身,必定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日思夜慮,不得安寧。這樣又會導致形損精虧,積勞成疾。莊子認為欲不可絕,但也不可縱,縱欲必然會“闖禍染病”。一個人如果少情欲,則不會欺男霸女;節(jié)物欲,則不會圖財害命;寡官欲,則不會投機鉆營。少私寡欲,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莊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終日不得安寧,思想不得止息,定會百病叢生。只有心平氣和,“頭空、心靜、身穩(wěn)”,有很強的自控能力,才能少受外界干擾,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體魄。
第三個原則是絕學無憂。“學”包含世上一切知識,所有的文化知識都屬于“學”的范疇?!敖^學”不是不學,而是學而不執(zhí),有知而不執(zhí)所知,也就是“無知”的境界。對書本知識不要過于執(zhí)著,“無憂”就是大明白、大洞透、大徹大悟,達到無憂無慮、了無牽掛、自在快樂的境界,這是學道的最高境界?!敖^學無憂”就是放下對文化知識的主觀偏執(zhí),使身心活動處于自然和諧狀態(tài)之中。在大道面前,一切知識都顯得那樣淺薄。理解“絕學無憂”,要結合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少則得,多則惑”,“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論述一并參悟,結合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的論述一并參悟。兩千多年來知識大爆炸,書本何止萬卷、萬萬卷,你永遠不可能學完,但智慧不會爆炸,智慧還是那些智慧,《道德經(jīng)》被譽為“經(jīng)中之經(jīng)”、“萬經(jīng)之王”,老子道學被稱為“千古絕學”,是人類的最高智慧。經(jīng)從無字處悟,道從會意處明。《道德經(jīng)》是一部值得讀一輩子的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