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tuàn,從
彑從
豕。
會意。字從彑(jì),從豕。"彑"指"豬頭"。豬頭有長吻部,其中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彑"與"豕"聯(lián)合起來表示"半包邊的豬嘴"。本義:包邊、包括。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彖
外文名稱
Hog
拼音
tuàn
五筆86&98
XEU
部首
彑
總筆畫
9
目錄1
?漢字釋義2
易經(jīng)描述折疊【漢字】彖
小篆【拼音】tuàn ㄊㄨㄢˋ
部首筆畫
部首:彑,部外筆畫:6,總筆畫:9 ; 繁體部首:彐,部外筆畫:6,總筆畫:9
漢字編碼
五筆86&98:XEU
倉頡:VNMO
筆順編號:551353334
四角號碼:27232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5F56
字形結(jié)構(gòu)
漢字首尾分解:彑豕 漢字部件分解:彑豕
筆順編號:551353334
筆順讀寫:折折橫撇折撇撇撇捺
基本字義
1. 《易經(jīng)》中解釋卦義的文字:~辭(亦稱"卦辭")。又稱《彖傳》、《彖辭》。分上、下兩部分,為《易傳》中的兩篇。說明《易經(jīng)》各卦之義,專門解釋卦名、卦象、卦辭。而不涉及爻辭。唐孔穎達依據(jù)漢魏以來的注釋,將"彖"訓為"斷",即判定一卦之義。認為"夫子所作彖辭,統(tǒng)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文,或說其卦之名。" 分為三類:以卦象象征萬物釋卦義;以義理、德行釋卦義,以爻象在卦中所處地位釋卦義。認為"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普通法則,承認世界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之中,認為天地萬物存在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言對立物的吸引導 "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言對立物的排斥;"萬物睽而其事類",言對立物的統(tǒng)一性。并提出當位、中位、比應(yīng)、承乘、時中,剛?cè)嵬鶃?、順天因人、尚賢養(yǎng)賢等學說。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其形成年代和作者,近人有三說,一是認為出于戰(zhàn)國前期孔門再傳弟子駪臂子弓,(高亨《局易大傳今注》)二是認為出于戰(zhàn)國后期(孟荀之間)
儒家后學。(朱伯昆《易學哲學史》)三是認為出于秦漢之際荀子后學。(李鏡池《易傳探源》)
2、即"卦辭"?!吨芤住は缔o上》:"彖者,言乎象者也。"認為"彖"為"斷"義,卦辭依卦象以論斷吉兇。唐孔穎達琉;"彖謂卦下之辭言,說乎一卦之象也。"明清之際王夫之認為周文王"得即卦象而體之,乃系之彖醉。"此"彖辭"即指"卦辭"。
常用詞組
1. 彖辭tuàncí
[writings on the implication of divinatory symbols in "The Book of Changes";commentary on meaning of diagrams in the Classic of Changes] 《易經(jīng)》中論卦義的文字。也叫"卦辭"
英文翻譯
mouth of a pig; pig-mouth liked
易經(jīng)描述
易經(jīng)的"彖辭"
《易·系辭》彖者,言乎象者也。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又》彖者,材也。虞翻曰:八卦以象吿。彖說三才。故言乎象也。三才即天、地、人三才。(意思是,先觀天文知道上天以及天子的信息,觀地理知道地方富貴家族的信息,觀人文知道許多人的信息,然后把這三種信息框在一起分析、判斷就能決斷事情。)彖言成卦之材,以統(tǒng)卦義也。《周易正義》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所以名為彖也。 周易卦辭謂之彖。爻辭謂之象。爻即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長短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