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的特點:①以毫無根據的設想為前提進行推理,違背邏輯,得出不符合實際的結論。②對這種不符合實際的結論堅信不疑,不能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進行知識教育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糾正。③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為參照系。
按強度,壓力可分為如下三類:①一般單一性生活壓力。②疊加性壓力(同時性疊加、繼時性疊加)。③破壞性壓力。
思維遲緩是一種抑制性的思維聯想障礙,以思維活動顯著緩慢、聯想困難、思考問題吃力、反應遲鈍為主要臨床表現。
變態(tài)心理學是以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定義心理異常,心理異常的發(fā)生、種類、性質和特點、具體表現形式以及心理異常造成的痛苦體驗、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損傷,等等。
馬斯洛認為心理異常最基本的表現是“存在焦慮”,這種“存在焦慮”就是“存在”和“責任”的沖突。
經歷一般單一性生活壓力,對于承受人來說,其后效不完全是負面的。在適應這類壓力的過程中,雖然付出了許多生理和心理的資源,但是只要在衰竭階段沒有崩潰,并沒有再發(fā)生任何事情,那么,承受人在經歷過一次壓力之后,會提高和改善自身的適應能力。
1、病程:不到3個月,1分;3個月到1年為中程,2分;1年以上為長程,3分。 2、精神痛苦的程度:可以主動設法擺脫,1分;自己擺脫不了,需借別人的幫助或處境的改變才能擺脫,2分;幾乎完全無法擺脫,即使別人安慰開導他或陪他娛樂或休養(yǎng)也無濟于事,評3分。 3、社會功能:輕微妨礙者,1分;中度社會功能受損害者工作學習或人際交往效率顯著下降,不得不減輕工作或改變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場合不得不盡量避免,2分;重度損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學習,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學,必要的社會交往完全回避,3分。
【妄想心境】是指患者對他所熟悉的環(huán)境突然感到氣氛不對,周圍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對他不利的變化。【原發(fā)性妄想】是突然產生的,內容與當時處境和思路無法聯系的,十分明顯而堅定不移的妄想體驗?!就话l(fā)性妄想】、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是【原發(fā)性妄想】的3種表現形式?!就胫X】是指患者突然對正常知覺體驗賦以妄想性意義?!痉钦鎸嵏小浚颊哂X得周圍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鏡中花”,人物像是油畫中的肖像,沒有生機。
精神分裂癥,多在青壯年緩慢或亞急性起病,臨床表現為癥狀各異的綜合癥,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常緩慢起病,病程遷延。
1.【對客觀世界和自身價值的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他們的自我感覺和整個精神狀態(tài)也會發(fā)生變化。2.【注意力從外界轉移到自身的體驗和感覺上】:病人注意力變窄。他們往往只關心自己身體的機能狀態(tài)。3.【情緒低落】:情緒低落,運動減少,語言也黯然無色。4.【時間感覺發(fā)生變化】當一個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時,他對時間的感覺也要發(fā)生變化。不是感到時間過得很快,就是感到過得很慢5.【精神偏離日常狀態(tài)】疾病破壞了正常生活節(jié)律。
按對主體的影響,可以分為生物性壓力源(影響主體生物需求)、精神性壓力源(影響主體精神需求)、社會環(huán)境性壓力源(影響主體社會需求)。離婚影響到社會歸屬的需求。戰(zhàn)爭影響到社會安全的需求。
健康心理學是心理學借助“現代醫(yī)學模式”,主動介入醫(yī)學領域的結果。是“保健、診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學”。
焦慮性人格障礙特點:一貫感到緊張、提心吊膽、不安全和自卑,總是需要被人喜歡和接納,對批評和拒絕過分敏感,因習慣性地夸大日常處境中得潛在危險,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動的傾向。
生物性壓力源是直接影響主體生存與種族延續(xù)的事件,如果重大疾病、饑餓、性剝奪等。精神性壓力源影響主體正常精神需求的內在和外在事件(可以理解為因為心理方面的原因給個體帶來的壓力),如錯誤的認知、個體不良經驗、不良心理特點(如多疑、嫉妒等)。疊加性壓力是壓力的一種,書中沒有災難性壓力的概念。
許又新心理健康三類標準:1、體驗標準,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為準,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 2、操作標準,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應,其核心是效率,包括心理活動效率和個人社會效率。 3、發(fā)展標準,著重對人的心理狀況進行時間縱向(過去、現在與未來)考察分析。
自然災害會引起心理問題,包括嚴重心理問題。強大自然災害后的心理反應(如遭遇大地震后),有時近似于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這類情況又稱為“災難癥候群”。發(fā)生災難后數分鐘到數小時也會發(fā)生急性應激障礙。
適應和壓力的過程分為三階段:1,警覺階段。2,搏斗階段。3,衰竭階段。上述三個階段也叫[一般適應癥候群]。警覺階段: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和副腎上腺素分泌,促進新陳代謝,釋放能量,導致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分泌,血壓上升;搏斗階段,各項生理生化指標平復(這只是表面現象,一種控制狀態(tài)),個體內在的生理和心理資源被大量消耗,個體變得脆弱,敏感,即使小困擾,也會引發(fā)大的情緒困擾;衰竭階段,能量耗盡,要么走向康復,要么走向崩潰。
人口學因素:近年來相關雜志發(fā)表的調查報告來看,文化程度、職業(yè)、生活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結構、生活方式等,對心理健康狀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異常心理是如下造成的:①“固著”(在某個性發(fā)展階段上,接受的刺激過多或者過少,就會使“性心理”的發(fā)展受到挫折,造成“固著”)。②焦慮。③壓抑(壓抑到潛意識之中的沖突,以扭曲的形式變相地表達自己,這樣就產生了異常心理和異常行為)。B選項是人本主義的概念。
變態(tài)心理學是以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定義心理異常,心理異常的發(fā)生、種類、性質和特點、具體表現形式以及心理異常造成的痛苦體驗、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損傷,等等。
巴甫洛夫用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直接說明人的異常心理現象。他認為,神經衰弱與癔癥這兩類疾病有不同的神經機制,前者的特征是興奮過程的優(yōu)勢和抑制過程的薄弱,而后者則相反。他認為,神經癥和精神病的產生是由興奮和抑制這兩個基本神經過程的沖突造成的。他說:“引起機能性神經障礙的兩個條件,一個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艱難相遇,即這兩個過程的沖突;另一個是強有力的、異乎尋常的刺激。這兩個條件也正是構成人類神經癥和精神病的原因?!?/p>
錯構是記憶的錯誤,對過去曾經歷過的事情,在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情節(jié)上出現錯誤的回憶,并堅信不疑。多見于腦器質性疾病。
心理學中所說的壓力,乃是人的內心沖突和與其相伴隨的強烈情緒體驗。而情緒則是伴隨認識和意志過程而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tài)度和內心的體驗,是對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
“精神病性”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癥狀的情況:幻覺,妄想,顯著的興奮和活動過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慮引起的嚴重而持久的社會性退縮,顯著的精神運動性遲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