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瀏覽此文章



一枝獨秀報春曉
——記蓋州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林世敏
當我們穿行于城市的高樓林立、不經意路過繁盛街市時,時常會聽到的就是當下最流行的歌曲,而那些年,我們曾遺忘的蓋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皮影戲等,雖然歷經歲月滄桑而世代傳承下來了一些經典唱段,但已少有人問津了。
“在歷史長流中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現(xiàn)今的種種原因蓋州皮影戲漸漸的被年輕人所遺忘,成為一種過去。為了留住這曾經帶給我們許多回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學會傳承和保護”。堅守匠人底色,蓋州皮影第五代傳人林世敏已與皮影相伴走過了43年,讓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近日,筆者有幸拜訪了我市國家級蓋州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林世敏女士,帶大家走近逐漸被遺忘的文化瑰寶,了解她幕后的百味人生。
學藝·厚積薄發(fā)白手起家創(chuàng)影班
初次見到林世敏老師,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幅幽默、文靜、穩(wěn)重于一體的富有文化底蘊女藝人形象,其愛人張永夫則是憨厚、耿直般的可親。他們在家中,正在全神貫注制作她的皮影道具……
林世敏,1959年生,蓋州人。她自幼學習戲曲,喜愛皮影,擅長生角和旦角。1978年師從遼南皮影藝人王生太,對她一生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鞍滋鞄煾附淌裁?,晚上我就練什么,師父演出的時候我就在后面'暗中偷藝’?!睕]過多久,林世敏就能登臺演出了。她的操縱技巧嫻熟,能文能武,文戲她把人物形象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細膩入微,武戲馬上馬下、長槍短打都表演得干凈利落。她的表演手法靈活心手相應,演什么都像模像樣,無論人物戲、動物戲都演得栩栩如生。此后,4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刻苦鉆研,多年來悉心研究皮影制作工藝,技藝精湛。她練就了深厚的皮影表演功底,精湛的演出技藝,扎實地傳承了傳統(tǒng)蓋州皮影戲藝術,并博采眾長不斷求新,使蓋州皮影戲獲得了新的發(fā)展。
林世敏潛心鉆研皮影的制作和影卷的搜集整理。在林世敏的工作室里,有滿滿一書柜的影卷,這一本本巴掌大小、陳舊泛黃的線裝本影卷成了她的“傳家寶”。林世敏說,這些影卷就相當于劇本,演員在表演時都要按照影卷上的內容和提示來唱念做打。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秾O悟空鬧洞房》、《坐宮盜令》、《蘇武牧羊》、《五峰會》、《唐英烈》、《鎮(zhèn)怨塔》、《血水河》、《梅花亭》、《全家?!?、《劫龍山》、《楊家將》等……談起傳統(tǒng)的蓋州皮影戲,林敏如數(shù)家珍?!澳菚r候,'影迷’看戲都是一宿一宿的,我們常要連續(xù)數(shù)天演通宵。觀眾越愿意看,我們表演起來就越興奮?!被貞浧鹌び皯虻亩κr期,林敏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蓋州傳統(tǒng)皮影戲,代代傳承幾百年。皮影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戲曲藝術。蓋州皮影又稱“遼南皮影”,它是中國皮影藝術體系中的一主要支脈。歷史悠久,長期流傳于遼南地區(qū),并遠播吉林、黑龍江一帶。據(jù)史料記載:蓋州皮影起源于明代,明萬歷21年(公元1593年),遼陽私塾先生黃素志,在校舍興辦皮影戲,以神道設教,教化眾生。皮影藝術于明末迅速傳入遼南重鎮(zhèn)蓋州。當時在蓋州民間,人們把演皮影作為一種祭祀酬神的民俗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稼禾豐收,其功能在于“酬神娛人?!鄙w州每年的正月二十舉行的“果神廟會”祭祀活動,唱五天皮影戲等,每日參加廟會人群達萬人以上。清康熙年間,南方客商相繼在蓋州城內建四大會館,以代理商務,同時提供了皮影演出等娛樂場所。每逢正月初四、正月十五、四月二十三海神廟等重大節(jié)慶日,都要唱大戲,耍驢皮影,扭大秧歌等。那時,蓋州皮影藝術十分興盛。由于當時蓋州是遼南經濟、文化的中心,所以蓋州皮影也得以在遼南乃至整個關東擴散,形成了以蓋州為中心的遼南皮影。
蓋州皮影藝術團始建于解放初期,前身是走街串巷并且風靡當時的“三盛班”。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影視劇的沖擊,皮影市場日漸萎縮,從業(yè)者逐漸流失,林世敏卻依然堅守這一行。1993年,她創(chuàng)建了蓋州市皮影藝術團。幾經周折,后來,她又招收弟子,培養(yǎng)新人;2001年正式更名為蓋州皮影藝術團?,F(xiàn)已初具規(guī)模,行當齊全,演職人員發(fā)展到10人;如今,成為集皮影制作、貼影、操影、演唱、鼓板于一身的皮影團隊。幾個志同道合的皮影藝人湊成一個班底,再次起了要將皮影搬上戲臺的念頭,傳承蓋州皮影成了他們自愿的選擇。
發(fā)展·歷久彌新潛心鉆研藝精湛
林世敏的案頭放著許多皮影人物的頭部組件,也叫“頭茬”。制作一個這樣的“頭茬”要經歷畫樣、刀刻、上色、拈油四個步驟,尤其刀刻,對力道和分寸的把握格外講究,稍有差池,便會前功盡棄。
43年來,林世敏與素有“東北皮影張”之稱的丈夫張永夫為傳承和發(fā)展皮影做了大量工作。他們除演繹皮影戲,還親自動手刻制皮影?!捌び暗闹谱鞅容^復雜,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刀有千余把,是一個復雜奇妙的過程。制作好的皮影,還須選用好的黃牛皮,這些年黃牛皮價格上漲,質量好的也不太好找……”林世敏介紹說。
張永夫汲取百家之長,有機地融匯到自己的作品當中,他雕刻的影人既能體現(xiàn)豪放、大氣的皮影刀法,又有線條纖細、柔美俊秀的特點,雕刻出來的影人刀紋疏密有致,色彩調配和諧,人物造型優(yōu)美,關節(jié)裝訂結實,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構圖精巧、刻工細膩、線條勻稱、美觀俊氣的藝術風格。他雕刻影人,只需在皮子上劃上幾道縱橫線,不打草稿,操刀就能雕刻出影人來,其雕刻技藝之精、技法之熟、運刀之快,令人嘆為觀止,因此有了“東北皮影張”的美譽。
蓋州皮影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廣泛吸取了繪畫、雕塑、民間剪紙和戲曲等各種藝術形式的豐富營養(yǎng),以大膽的想象和富有夸張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千姿百態(tài)、瑰麗多彩的藝術形象,并逐漸形成了蓋州皮影的特點。
遼南皮影使用的驢皮韌性足,著色后艷麗中透著柔和,表演時透過燈光,視覺效果特別好。每逢演出,林世敏都要帶著刻成一半的驢皮給大家展示制作的過程,“我不僅想通過表演給大家?guī)須g笑,同時也想讓大家了解到這門藝術的臺前幕后?!绷质烂粽f。
“皮影戲”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蓋州市有資料記載就有300多年的歷史,在40多年的寒來暑往,民間藝術“皮影戲”一直是張永夫和林敏夫婦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多年來張永夫致力于皮影的收藏和研究,他刻制和收藏的皮影有近5000件,多次在中國遼寧省內外展出,他本人也被遼寧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并同日本、比利時、美國等中國文化研究者進行學術交流。他的200多幅皮影作品被收入到《遼寧皮影卷》里。
多年來,他家簡陋的小屋吸引了很多關注民間皮影藝術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愛好者。當他們從互聯(lián)網上了解到張永夫和林敏這對夫婦對皮影藝術的執(zhí)著守護以及那么多珍貴的收藏,都紛紛打來咨詢電話或慕名而來、交流學習技藝。
傳承·匠心獨運革新傳承技流長
蓋州皮影藝術團的活動在遼寧省是比較活躍的。林敏對她大半輩子以來鐘愛的事業(yè),正在培養(yǎng)一些皮影表演方面的傳人。在各地,隨著老一輩民間藝術家的逐漸辭世,很多民間藝術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命運,面對生活的窘境林敏還是癡心不改,她在維持艱難生活的同時還時常思考著“皮影”藝術的傳承問題。
蓋州民間皮影藝術團常年在蓋州鄉(xiāng)村演出,多次參加非遺展演、宣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獲得許多重要獎,并已經傳授弟子多人,為蓋州皮影戲的傳承與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林世敏與丈夫張永夫為傳承和發(fā)展還不惜財力,在民間到處收購各時代“影人”。向國家博物館捐贈明清時代影人3000多件,其作品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中國故事”文化展示中展出。
2006年11月,在中國遼寧省遼寧大劇院舉行的第五屆民間皮影藝術調演上,蓋州民間皮影藝術團的表演獲得了金獎;蓋州皮影參加遼寧省第一至第六屆皮影匯演,演出的傳統(tǒng)劇目《孫悟空鬧洞房》、《坐宮盜令》、《沙場情緣》獲一、二、四屆皮影匯演二等獎;《樊梨花歸唐》獲第三屆皮影匯演一等獎;自創(chuàng)劇目《蓋州古城鬧元夕》獲第五屆皮影戲匯演一等獎;《蘇武牧羊》、《神州人民愛英雄》分別在第六屆皮影調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中獲二等獎。
2007年,林世敏被遼寧省文化廳授予“優(yōu)秀民間藝人”稱號;2008年,被遼寧省文化廳確定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2017年12月,林世敏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2018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評定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4月,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非遺公開課”推出了第六期。課堂上,林敏老師不僅指導學員雕刻作品,還邀請現(xiàn)場的小朋友們參與表演,課堂氣氛輕松愉快,親自手把手教皮影戲表演公益培訓傳授,精彩表演常常贏得各地顧客喝彩。
如今,作為蓋州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她帶領影班常年活動于全國各地,每年參加各地的展示展演、對外交流活動20余場,進校園、進社區(qū)系列活動演出近百場,公益演出10余場?!罢媸且粓龇沁z盛宴!”為校園孩子們受藝,深受各界人士好評!
林世敏表示:“我們就是希望,等這些孩子再看皮影戲的時候,會驕傲地說,這是蓋州的皮影戲,我做過、玩兒過。這就是我們傳承人'傳承’的意義所在。
“巧手調動千萬兵,竹簽演繹古今事?!鄙w州皮影戲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具有極重要的科學保護價值。蓋州皮影戲是遼劇的母體,由皮影派生的“遼劇”雖然只有五十年的歷史,但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是遼寧省惟一的地方戲曲。進一步保護發(fā)掘整理蓋州皮影的文化內涵,對研究、發(fā)展地方劇種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提起戲班子里的年齡斷層,林世敏也有些無奈:“我們蓋州皮影藝術團的10名藝人均已年過半百,最年長者年近八旬。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把我的全部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他?!彼F(xiàn)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皮影戲的研究、推廣傳承上,經常到全國各地進行交流、講學授藝。
“皮影戲,這是我們一輩子最大的夢想,但是這個夢想還能走多遠?我也不知道。也許有一天,皮影這項傳統(tǒng)文藝形式會和其他傳統(tǒng)藝術一樣,瀕臨消失……這個,誰也不好說。”62歲的林世敏對于皮影戲的明天不無擔心。古老的皮影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延續(xù)下去,需要像林敏這樣不遺余力的傳統(tǒng)藝人,更需要社會的關注和參與。如今,林世敏正在尋找年輕的繼承人。林世敏說,皮影并非一個人就能做到,而是要一群人共同搭臺唱戲。
“在歷史長流中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現(xiàn)今的種種原因蓋州皮影戲漸漸的被年輕人所遺忘,成為一種過去。為了留住這曾經帶給我們許多回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學會傳承和保護”。盡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責任?!拔蚁M嗟哪贻p人能夠加入我們,為這門藝術注入新鮮血液,讓遼南皮影可以更好地傳承下去。”林世敏說。
在堅守中傳承,有幸目睹了一場原汁原味的蓋州皮影戲,親身感受到了蓋州傳統(tǒng)皮影戲文化底蘊的厚重……皮影自古以來就有說:一要消失了?!跋M苡懈嗟娜藖黻P注和學習皮影戲,我愿意教,”林世敏說道,“我一生愛演戲,唱戲,其他的都不喜歡;只要有人喜歡蓋州皮影戲,我就會一直演下去!”
對皮影戲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只剩下老一輩的還在做,這樣的傳奇怕是的愛,在蓋州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的血液中流淌;也正是緣于這種愛、這種堅守與執(zhí)著,蓋州皮影戲在林家班幾代人的努力下越唱越精彩。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這位德藝雙馨的老影匠,用她的一生守候著皮影藝術。(于學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正在瀏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