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藥不效。后見其內(nèi)衣領(lǐng)黃染,細問乃知其患病以來即不斷汗出惡風,內(nèi)衣每日更換,每日
黃染,伴見腰髖痛重,行動困難,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膩,脈沉細。經(jīng)復診確認為黃汗,證
屬表虛濕盛,為桂枝加黃耆湯證,與該方以益氣固表、利濕祛黃為治: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姜 10 克,大棗 4 枚,生黃耆 10 克。囑其溫服之,并飲熱稀粥,蓋被
取微汗。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汗出身疼減,服六劑汗止,能自己走路。繼依證治肝,逐漸恢復健
康,返回原籍。2 年后特來告之仍如常人。
本例是肝硬化并見黃汗之證,黃汗不去,則肝病長期治療不效,當把黃汗治愈后,再治
肝病,則肝病很快好轉(zhuǎn)。提示了仲景學說的“先表后里”治則的正確性、重要性。又此案是黃
汗的正證、正治,對其變證、變治也當熟悉。還值得注意的是,本案雖是肝病、黃汗并見,
但黃疸指數(shù)、膽紅素等皆無異常,黃汗之黃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胡老就想到了這一條,黃汗,所以就不按肝硬變治療了,就是按照黃汗治療,他一看是
桂枝加黃芪湯,有汗出惡風得厲害,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不行,再加黃芪,加黃芪,一個是固表,
一個是利濕退黃,所以黃芪有利濕退黃的特長,溫服,而且有啜稀粥,吃了藥以后接著喝
一碗稀粥,加被,見微汗,這樣調(diào)和營衛(wèi),微汗出,剛才前面講的桂枝麻黃各半湯一樣,讓
他微微出汗,這樣達到驅(qū)邪的目的、祛黃的目的。這 樣他服了三劑,汗出,身痛減,服六劑
呢汗就止住了,能自己走路了,繼續(xù)醫(yī)治,黃汗沒了再治肝炎,治肝,根據(jù)證、病,重新辨
證嗎,治療肝硬變,慢慢、慢慢好了。兩年以后,來了人告訴我,這個病也好轉(zhuǎn)了。
這個病人,體會是什么?肝硬變并發(fā)黃汗,黃汗不去,肝病長期治療無效,把黃汗治愈
后,再治肝病,肝病也就好轉(zhuǎn),所以提示什么?提示先表后里的治則,他的證的重要性。桂
枝加黃芪湯,這是一個黃汗的證,用這個桂枝加黃芪湯治療他的正證,還有其他的變證,變
治。剛才黃芪芍藥桂枝湯這是變證,所以中醫(yī)治病啊遵循有什么證用什么方,它是這么一個
原則。這里沒提到瘡瘍,實際上有瘡瘍的時候,有一些濕疹啊,這個方子就可以治療,應(yīng)該
用這個方子。
五、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證;薏苡附子散方證
“ 薏苡附子散”出在“胸痹”篇,是治療心痛短氣的,條文很簡單,“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敝委熓裁茨?,治療冠心病,胸痹,中醫(yī)說有濕,有寒濕,又有寒又有濕,這個是什么?是陽明太陰合病,所以治療冠心病胸悶、短氣,胸痹,緩急就是說一會急一會厲害的,屬于陽明太陰合病的,用“薏苡附子散”。
“薏苡附子敗醬散”出在《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 3 條:“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
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這個方子是上熱下寒,屬于陽明太陰合病,所以這是治療陽明太陰的皮膚病,
有些皮膚病,濕疹、腸癰、瘡瘍,出現(xiàn)上熱下寒的時候,就用薏苡附子敗醬散。瘡瘍多見于陽明太陰合病,并不是說單純的陽明病,陽明病也能見,但是比較多見的是陽明太陰合病,所以治療腸癰也用,治療皮膚病也用。
病例:1972 年胡老在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腫癢流黃水,即所謂鵝掌風的劇證,久治
不愈,思與本方,因當時無敗醬,即以生苡仁 30 克,附子 6 克為方與之,一劑知,連服六
劑即復常,為效之速,實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