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摘自圖書《中道皇皇》)
“沾連黏隨”是太極拳技術的核心,是太極拳技擊的特點。
武術搏擊中,其技術方法無非踢、打、摔、拿,各個門派都是如此。太極拳除了這些技術手法外,還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沾連黏隨”。在散手和推手中,如果體現(xiàn)不出“沾連黏隨”的特點,就不是太極拳。所以,“沾連黏隨”是太極拳的核心技術。
那么,什么是“沾連黏隨”呢?沾,就是沾依,也就是順隨。太極拳舍己從人的功夫、隨曲就伸的技術、吞吐開合的特點等,都是以“沾”為前提的。而做到“沾”,首先要求輕靈。沒有輕靈,就不能沾依對方。在自然界中,也是只有輕的東西才能夠沾依在別的東西上,比如飛絮、細雨、羽毛,而重的東西很難沾在別的東西上,只能是砸、撞。所以沾字本身就有輕的意思。太極拳的初步功夫,就是要輕柔、輕靈、松沉、順隨,這是做到“沾”必需的一個過程。只有輕,才能做到“沾”。一舉動,周身倶要輕靈。只有輕靈了,才能像羽毛一樣沾依在對方的身上。更重要的是,只有輕,才能聽出對方的勁路。
黏,是沾的進一步作用,是沾的深化。黏比沾更具有主動性,是讓對方不能擺脫,走不掉,甩不開,讓對方處處受到束縛,處于被動地位,也就是拳論中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别?,能使對方的勁力被控制,勁源被控制,身體的整體平衡被控制。黏,不僅僅是輕了,而且是又松又沉,又輕又重,不緊不慢,隨方就圓,隨輕就重,隨曲就伸,因敵變化。這是真正的“舍己從人”,其他的拳種是沒有這個特點的。我認為,“黏”最能體現(xiàn)太極拳的特點,這也是太極拳用虛、用靜、用柔,后發(fā)制人的體現(xiàn)。
連,在字面上是好理解的,練拳時要連綿不斷;在推手練習時,雙方之間你來我往,也是連綿不斷的。這種連綿不斷是陰陽變化的連綿不斷。自身練拳是內與外、上與下、剛與柔、松與緊、虛與實的連綿不斷的變化;推手練習是雙方之間攻與防、走化與黏隨的連綿不斷。所謂“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示動猶靜,示靜猶動”,這是“連”的特點。太極拳“沾連黏隨”很像蛇的進攻,蛇在攻擊對方時,手段就是纏繞、連綿、柔韌。陳鑫說:“太極拳,纏法也?!币彩求w現(xiàn)了巨蟒纏身的攻擊特點。纏是外在形體動作的體現(xiàn),黏則是內在勁力的體現(xiàn),是一種意識。意識可以轉換成勁力,而勁力的形成必須是意念的長期訓練。這是太極拳的練習特點--用意不用力。
連,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勁力要綿長。這也是太極拳區(qū)別于其他拳種的地方。太極拳很少發(fā)力,就是為了勁力的綿長,體現(xiàn)蛇的特點。
隨,就是舍己從人,是順隨,造成“我順人背”。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我順人背--我順隨,對方不順隨。這個“隨”,好像是隨著對方,跟隨對方,但是要自己處于主動,對方處于被動。太極拳是先沾依,在沾依中走化。走化必須要順隨,在順隨中走化。順隨,有形體上的順隨,意氣上的順隨。
“沾連黏隨”也體現(xiàn)了太極拳外示安逸的特點。安逸,當然是順隨的。如果是沖撞的、動作激烈的、躥蹦跳躍的,就不是安逸了。外形是安逸從容,心中則是沉靜?!罢催B黏隨”又是一個整體,往往是沾中有黏,連中有隨,“沾連黏隨”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古人闡述拳理,往往要言不煩,不面面俱到,“沾連黏隨”這四個字,就全面地表述了太極拳的特點和練習方法。所以,我認為,“沾連黏隨”這四個字,無論是在推手中,還是在散手中,都是要體現(xiàn)出來的。
當然,“沾連黏隨”在散手中的體現(xiàn),要比在推手中難得多。散手的速度非??欤惺阶兓獪y,要想沾黏上對方,隨上對方,是很難的。
太極拳的沾黏,不僅僅是手臂的沾黏,還有身體的沾黏,比如陳式太極拳推手,不僅手上相接,腿腳也要互靠相連,這就是在訓練下肢的“沾連黏隨”?,F(xiàn)在,人們練習太極拳往往體現(xiàn)的是手上的“沾連黏隨”,我認為應該是全身的“沾連黏隨”。在推手訓練中,是兩個人以腰為主宰,全身上下的“沾連黏隨”運動,不僅僅局限在手臂的“沾連黏隨”。這種全身上下的“沾連黏隨”運動,就像聯(lián)動的機器齒輪,主齒輪一動,其他的從動齒輪自然轉動。拳論說“節(jié)節(jié)貫串”,就是對此的描述。
“沾連黏隨”就是太極拳技術特點的核心。如果不充分地理解這一點,不把它練到身上,那就談不到太極功夫。沒有“沾連黏隨”的技術,就不是太極功夫,只是旁門。太極拳的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后發(fā)制人等,其核心就是“沾連黏隨”。而“沾連黏隨”的獲得,就是要輕靈、松沉,能夠聽勁,然后才能懂勁。懂勁后,越練越精,默識揣摩,才能達到神明的境界。這時,在散手實戰(zhàn)中,才能真正做到“沾連黏隨,從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