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點我平時的經驗
1. 首先談一下對邏輯性和條理性的理解:
邏輯性,有點像是串聯(lián)整段內容的主線,我們評價某些人表達沒有邏輯,大都是主線的某一截斷了,導致我們沒法從上面的內容推理到下面的內容;
條理性,形象一點說應該就是常說的結構了。比如要論證一個事情,需要分為3點,而沒一點又分為3個子點,聽到這樣的表述,我們都會覺得它很有條理。
2. 為什么我們表達需要有邏輯,講條理?
因為能給人留下一個極好的印象。
邏輯思維的羅振宇曾經在節(jié)目中說過,當今社會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達能力。
無論你如何標榜自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如果不能高效輸出,不能讓別人發(fā)現(xiàn),到最后都只能落下個壯志未酬,郁郁不得志的下場。
記得碩士期間每年都有年終匯報,課題組里所有人都要把自己這一年的工作用ppt的形式總結出來。每次匯報結束都能看到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對個別碩士的匯報內容特別感興趣,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跟你探討和交流。另一種狀態(tài)就比較冷淡,甚至提的主要問題是關于ppt的格式,即便他匯報的內容已經發(fā)了很多文章,成果顯著。
回看那些得到老師“寵幸”的碩士們的匯報,不難發(fā)現(xiàn),聽完之后,即使課題與自己關系不大甚至毫無關系,你也能大致明白他們做了哪些工作(課題和成果),為什么做(背景),以及怎么做的(方法和手段)。這應該是讓別人認可你發(fā)言的最基本要求,然而不少人都很難做到。
相信剛從學校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也是一樣,你和同事做了相同價值的工作,但是給上司留下深刻印象的,肯定是匯報清晰明了的那個。
3. 怎么做呢?
看了樓上幾位高手的回答,的確收益匪淺,他們提供了很多方法,但是理論性很強,實際生活中的實踐性欠缺。
這里在樓上巨人的肩膀上用一個公式總結:
結論先行-明確論證方法-“3”原則
這些原理都來自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這本書真的是不折不扣的表達圣經。解釋一下:
1)為了讓別人迅速知道你的核心論點,我們應該投其所好,提前總結好結論并在一開始就告訴對方;
2)如果我們的表達涉及“論述”,那么我們一定要提前確定論證方法,樓上也比較詳細的提到了,論述方法有且只有兩種:演繹和推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兩種方法不能混合使用,否則表達很難讓對方看到你的邏輯;
3)“3”原則很有意思,這是國外一個研究機構發(fā)現(xiàn)的,意思是如果你要說服別人,那么就給他舉3個例子,不是2個,也不是4個,而是3個。這有點像是我們古代說的“事不過三”。
以工作匯報為例:假如上司需要我們對某個項目進行總結匯報,按照上面的流程
1)確定結論:上司肯定想第一時間知道項目進展,所以我們可以一開始就告訴他項目取得了巨大進展;
2)確定論證方法:項目之所以取得巨大進展,肯定是滿足了一些條件,所以歸納更適合這個場景;
3)盡量只提供3個原因去支持論點,然后每個原因可以再列舉3個例子去進一步論證。
相信這樣的表達,一定兼?zhèn)溥壿嬓院蜅l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