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藝美術
因為專注,所以專業(yè)。用辦公用品,學生文具,美術畫材選擇鴻藝美術,用的放心,用的舒心。點擊上面【鴻藝美術文化辦公用品總匯】藍色字體即可關
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宋元以后“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徽墨、宣紙、洮硯、端硯、歙硯。文房四寶的提法究竟源于何處?至今沒有定論。不過,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那時,文房四寶之稱已經(jīng)風行于世了。
毛筆的歷史大概有兩千多年,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起,它就是人們案頭的必備品。毛筆最重要的部分是筆頭,兔毫做筆頭柔軟,羊毫做的筆頭勁健,還有狼毫、栗鼠須和猩猩毛做的筆頭,兔毫中加栗鼠須也是不錯的選擇,做出來的筆頭剛?cè)岵阌跁鴮憽?/p>
宋代宣城筆最有名,“宣城彩筆真堪愛,蜀邑花箋更可夸”。所謂宣筆,就是產(chǎn)自宣城(今在安徽涇縣)的筆。從秦代到唐宋,宣城一直是制筆業(yè)的中心,宣筆與宣紙一起長期被列為“貢品”。
宣筆的制作一向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據(jù)說,宣筆所用的兔毛,是在秋天捕獲的、長年在野外、專吃野竹之葉、專飲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選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彈性極強的雙箭毛??梢哉f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只有這樣的兔毛所制成的毛筆才能達到尖、齊、圓、銳的要求,也才能被書畫大家視之為“掌上明珠”,稱之為“珍寶”。
除了宣筆之外,湖筆被譽為“筆中之冠”。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quán)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后,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
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fā)明了毛筆。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璉改良毛筆,采兔羊之毫,“納穎于管”,制成后人所稱之“湖筆”。
湖筆又稱“湖穎”,這是它的最大特點。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yè)內(nèi)人稱之為“黑子”。“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jīng)過浸、拔、并、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毫”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的精細和復雜,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好的墨,要質(zhì)地堅硬,墨色濃醇。宋人喜歡斗茶斗墨,茶以白為上,墨以黑為勝。這樣的墨,一開始是用松木做出來的。只有用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古木燒制成的松煙,與膠質(zhì)按比例混合,才能調(diào)配出上好的墨。這樣的墨堅硬如鐵,可削木,掉在溝里幾年都不會壞。
然而隨著人們的砍伐,在北宋年間,原始的松木林已經(jīng)難以尋得,據(jù)說,當時東至齊魯、北至太行、南至江南,都只剩下樹齡只有幾年、十幾年的幼松。于是人們開始尋找松木之外的原料,并發(fā)明了石油煤墨。據(jù)說,以石油煤做的墨,“黑光如漆,松木不及也?!?/p>
成品墨的質(zhì)量會由于煙和膠的劑量不同而產(chǎn)生變化,于是制墨業(yè)中也出現(xiàn)了不外傳的秘方,由家庭操作,世代相傳。南北朝時,李超與其子李廷珪居住在歙州,當?shù)厮闪址泵m于制墨,李廷珪墨就成了名滿天下的珍品。
宋代的紙,不僅能用來寫字、作畫、印刷,還能做成紙衣、紙衾、紙帳等,這說明當時的紙韌性強,質(zhì)量好。不僅如此,有的紙白如雪,還很光滑。比如歙州產(chǎn)的徽紙,“麥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蜀川產(chǎn)的麻紙有玉屑、屑骨之稱;鄂州的蒲圻紙“厚薄緊慢皆得中”……
宣紙始于唐代,產(chǎn)于涇縣,也就是宣城。南唐后主李煜,曾親自監(jiān)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據(jù)說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p>
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chǎn)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達到水走墨留之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畫追求的便是這種“多變”的墨趣,落筆即定,水墨滲沁迅速,非熟練者不易掌握。
硯,也稱“硯臺”,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首”。因為墨須加水發(fā)磨始能調(diào)用,而發(fā)墨之石刑則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硯臺的講究是質(zhì)細地膩、潤澤凈純、晶瑩平滑、紋理色秀、易發(fā)墨而不吸水。
最著名的硯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硯,尤其端硯一直是士大夫心目中的珍品。高手制作的硯臺,不僅是書寫用具,也是一種美好的藝術品,所以世人爭相搶購,導致許多地方整山整山的石頭被采集殆盡。
avi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