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
進擊北元
一、明軍西征秦晉
起因:明軍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占領北平后,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尚擁兵拒守太原。李思齊、張思道仍盤踞陜西。為殲滅這兩股元軍,完成北伐后進軍山西、陜西的任務,明廷于當月命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率軍進攻陜西的擴廓帖木兒,之后又任命御史大夫湯和、平章楊璟、右副將軍馮宗異率軍從征。
明實錄原文:太祖實錄卷三十四○癸未詔大將軍徐達置燕山等六衛(wèi)以守御北平,于是達改飛熊衛(wèi)為大興左衛(wèi),淮安衛(wèi)為大興右衛(wèi),樂安衛(wèi)為燕山左衛(wèi),濟寧衛(wèi)為燕山右衛(wèi),青州衛(wèi)為永清左衛(wèi),徐州五所為永清右衛(wèi),上以元都既免遂命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率師取山西,別留兵三萬人分隸六衛(wèi),令都督副使孫興祖僉事華云龍守之。
○詔以御史大夫湯和為偏將軍與平章楊璟俱從大將軍徐達征山西先是和自福建還慶元。
○甲午命右副將軍馮宗異率兵從大將軍徐達取山西。
過程:洪武元年八月二十日,徐達派遣薛顯、傅友德、陸聚等取大同(九月攻克大同)。
九月,副將軍常遇春取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
十月,馮宗異、湯和由河南渡黃河,克武陟、懷慶(今河南武陟。泌陽),入山西后又克澤州、潞州(今山西長治)。
后元順帝命擴廓帖木兒進攻北平,徐達將計就計直取太原。擴廓帖木兒遂率軍返救,在太原附近與明軍對陣,大敗。
洪武元年十二月初一,明軍攻占太原。
洪武二年正月二十五常遇春取大同,至此,山西全境盡歸明廷。
洪武元年二月二十六,明軍進入陜西。
三月,徐達所部連下櫟陽、鹿臺、奉元。常遇春、馮宗異所部克鳳翔。傅有德克鳳州。明軍入關后,張思道逃往慶陽,李思齊逃往臨洮。
四月,徐達率明軍長驅(qū)直入,克隴州、秦州、天水、鞏昌。
四月十三,李思齊開城投降,馮宗異收取臨洮。另部明軍攻克蘭州。
四月十五明軍克安定州,隨后向東進軍,先后占領會州、靜寧州、隆德等地。
五月初四,徐達至蕭關,下平?jīng)?。謀取慶陽。張思道懼走寧夏,而令其弟張良臣守慶陽。
初八,張良臣投降,又于十五日復叛。六月十九,明軍復攻慶陽。
四月,元丞相也速侵通州。明太祖命常遇春率軍自鳳翔還救,李文忠率軍協(xié)助。常遇春、李文忠從北平出發(fā),于錦州敗敵將張文清,又于全寧擊敗也速,進而攻下開平(元上都),元帝北逃,常遇春有追奔數(shù)百里,穩(wěn)定薊北。七月初七,常遇春還軍至柳河川暴病而亡,其部由李文忠代領并還攻慶陽。
洪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明軍攻破慶陽,殺張良臣,陜西遂定。
明實錄原文:山西戰(zhàn)況○戊子大將軍徐達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陸聚等將兵略大同。
○己酉參政傅友德等自大同獲故元喬右丞等三十四人馬三十五匹而還。
○甲子大將軍徐達遣副將軍常遇春參政傅友德等率兵發(fā)北平取未下州郡,乙丑遇春等下保定府留指揮李杰守之,丁卯下中山府以指揮董勛守之遂率師趨真定。
○己巳副將軍常遇春克真定,元平章孫克義遁入三門寨遇春以指揮王金吾守之,克義尋又走平山寨未幾來降,先是真定路達魯花赤钑納錫彰聞王師取元都乃具朝服登城西崖上北面再拜墜崖死。
○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兵至武陟遇懷慶邏騎百余人獲之,明日兵抵懷慶。故元平章白瑣住等已棄城遁入澤州。官軍遂入城獲將士八百人馬五十匹以指揮紀斌等守之。
○壬申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兵至大行山碗子城破其關,故元守兵奔潰,宗異等駐軍星軺驛,癸酉兵至澤州,故元平章賀宗哲張伯顏等引兵遁去,遂取之留兵戍守。
○癸巳參政傅友德徇下平定州遂守之。
○乙卯大將軍徐達令指揮韋正守真定營壘,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將鐵騎三千略平定州,明日達發(fā)真定次井陘故元鳳山寨守將李景春遣人來降。
○大將軍徐達克太原,擴廓帖木兒宵遁降其眾初元主北奔命擴廓帖木兒復北平,因是率兵出鴈門關將由保安州經(jīng)居庸關以攻北平,達聞之謂諸將曰,王保保率師遠出太原必虛,北平孫都督總六衛(wèi)之師足以鎮(zhèn)御,我與爾等乘其不備直抵太原傾其巢穴則彼進不得戰(zhàn)退無所依此兵法所謂批亢搗虛也,若彼還軍救太原則已為我牽制進退失利必成擒矣,諸將皆曰善,遂引兵徑進擴廓帖木兒至保安州聞之果還軍其鋒甚銳,副將軍常遇春謀于達曰,我騎兵雖集而步兵未至未可與戰(zhàn)莫若遣精兵夜襲其營其眾可亂主將可縛也,達然之,會擴廓帖木兒部將豁鼻馬潛遣人約降,且請為內(nèi)應,達于是遣兵夜襲其軍,擴廓帖木兒方然燭坐帳中使兩童子執(zhí)書以侍眾覺變擾亂擴廓帖木兒倉猝不知所出亟納靴未及竟跣一足踰帳后出乘驏馬從十八騎遁去,迨旦豁鼻馬遣其子來報達等勒兵進營于太原城,西豁鼻馬以其將校降得兵四萬人馬四萬余疋擴廓帖木兒奔大同遇春以兵追之至忻州不及而還,擴廓帖木兒遂走甘肅。
○參政陸聚攻鳳山成山帖山三寨降之。
○甲戌右副將軍馮宗異等兵自潞州西至猗氏擒故元右丞賈成明日進攻平陽克之禽右丞李茂。
○戊寅大將軍徐達遣平章俞通源往平陽督右副將軍馮宗異等以兵會太原。
○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等師至太原(洪武二年春)。
○甲寅副將軍常遇春自太原帥師征大同。
○副將軍常遇春率師至大同故元守將竹貞等棄城走官軍追至黑浦擒知院眼子陳等八十余人獲軍士七千六百余人馬一千三百九十余匹。
○大將軍徐達等師自霍州至平陽右丞薛顯自桃花寨以兵來會并以降將知院杜旺等一十一人見于軍門達令指揮王某統(tǒng)元帥章存道兵守平陽圖取狹西。
○辛卯大將軍徐達師自平陽次河中遣指揮張良造浮橋選士馬從副將軍常遇春馮宗異先渡河趨狹西。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四十洪武二年三月○大將軍徐達自蒲州率師渡河,明日次蒲城之車渡店七棱等寨守兵俱遁去,達命指揮朱明等以兵守之,元鄜城守將副樞施成來降,納其所受宣印遂以兵守鄜城仍令成同守。
○己亥大將軍徐達師次櫟陽縣之康橋遣武德衛(wèi)參隨喬巨川守同州雄武衛(wèi)參隨孫德等守滄頭及櫟陽遂趨鹿臺以取奉元。
○癸卯副將軍常遇春馮宗異等率師發(fā)狹西進取鳳翔。
○副將軍常遇春等師至鳳翔李思齊懼率所部十余萬西奔臨洮遇春勒兵入城獲其部將薛平章等。
○參政傅友德兵克鳳州以指揮張龍守之。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一洪武二年夏四月
○丙寅大將軍徐達在鳳翔會諸將議師所向,諸將咸以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慶陽易于臨洮欲先由豳州取慶陽然后從隴西攻臨洮,達曰不然,思道城險而兵悍未易猝拔臨洮之地西通蕃夷北界河湟我?guī)熑≈淙俗阋詡鋺?zhàn)斗其土地所產(chǎn)足以供軍儲,今以大軍蹙之思齊不西走胡則束手就降矣,臨洮既克則旁郡自下,諸將然之,達乃留御史大夫湯和守營壘輜重令指揮金興旺偕余思明等守鳳翔遂移師趨隴州,上遣使即軍中命副將軍常遇春率師赴北平先是元將也速以兵寇通州至白河遁去至是有報胡兵復欲入寇故遣使馳報遇春等令率所部兵還北平取迤北余寇。
○丁卯大將軍徐達師度隴州次固關山故元平?jīng)龈A亭縣白同僉遣人以馬十匹來獻達遣參隨金國寶往華亭撫諭其軍民以參隨王敬祖權隴州。
○大將軍徐達師至秦州馬跑泉元守將呂德張義等遁去獲其部將鎮(zhèn)撫王某遣都督僉事陳德領兵追呂德于鹽館獲之以鷹揚衛(wèi)百戶李德春權守秦州參隨陳忠署州事。
○大將軍徐達師至鞏昌元守將平章梁子中侍郎陳子林郎中譚某員外郎鄢某俱出降。
○丁丑右副將軍馮宗異師至臨洮李思齊降宗異遣人送之大將軍營初思齊之在鳳翔也。
○都督副使顧時等兵克蘭州以指揮韓溫守之。
○甲申臨洮捷奏至,上覽奏畢即遣使往諭大將軍徐達曰將軍提師西征所至克捷今李思齊又納降矣但未知慶陽寧夏攻取如何張思道兄弟多譎詐若其來降宜審處之勿墮其計也軍中之事尤宜慎之。
○乙酉大將軍徐達師至靖寧州,故元知院杜伯卜哈遁去,達遣指揮潘某將兵追之不及獲其人馬還報乃遣人招之復遣兵徇下隆德縣,明日師度六盤山至開城諜報故元豫王駐西安州遂令平章俞通源立柵守開城移兵趨西安次于海那都遣右丞薛顯將精兵五千人襲豫王豫王遁去獲其人口頭目及車輛而還。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二洪武二年五月
○丁酉大將軍徐達師出蕭關遂下平?jīng)觥?/font>
○辛丑張良臣以慶陽降初張思道在慶陽聞王師克臨洮懼而走寧夏而使其弟良臣與平章姚暉守慶陽。
○戊申張良臣復據(jù)慶陽叛。
○大將軍徐達遣兵略慶陽,先是右副將軍馮宗異參政傅友德聞張良臣叛率師自臨洮至涇州,御史大夫湯和亦將所部來會至是,達恐其黨與相扇為聲援乃先遣兵抄其出入之路,平章俞通源將精騎略其西都督副使顧時略其北參政傅友德略其東都督僉事陳德略其南。
○(六月)己卯常遇春等克開平初,上命遇春自鳳翔赴北平征迤北余寇以平章李文忠輔之遇春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自北平往取開平,道三河經(jīng)鹿兒嶺過惠州敗故元將江文清兵于錦川,得士馬以千計,次全寧故元丞相也速復以兵迎戰(zhàn)又敗之,也速遁去進攻大興州,文忠謂遇春曰,元兵必走乃分兵千余為八屯伏其歸路,虜果夜遁遇伏大破之擒其丞相脫火赤遂率兵道新開嶺進攻開平,元主先已北奔追北數(shù)百里,俘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斬之凡得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疋牛五萬頭薊北悉平。
○(七月)己亥征虜副將軍中書平章鄂國公常遇春還軍次柳河川得疾而卒報至詔平章李文忠領其眾。
○(八月)戊寅大將軍徐達督諸軍攻慶陽于是將士爭穴其城城中極力救御然奔逸歸附者甚眾。
○癸未克慶陽初張良臣之復叛也自以其城高險而上有井泉可據(jù)以守其兵又精悍養(yǎng)子七人,皆善戰(zhàn),軍中語曰不怕金牌張惟怕七條槍,又倚其兄張思道與王保保為聲援,賀宗哲韓扎兒等為羽翼,姚暉葛八之徒為爪牙,故欲拒守以圖大功,及王師列營城下以困之良臣不得逞數(shù)出又不利又遣人赴寧夏求援皆被獲,內(nèi)外音問不通而糧餉乏絕至煮人汁丸泥咽之,平章姚暉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知事不濟爭獻門納師,達勒兵入自北門良臣父子俱投井中達命指揮朱杲引出斬之,遣指揮陸成赴京奏捷明日誅良臣之黨柴知院等二百余人收其小平章等銀印以都督僉事陳德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