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七律的一般特征
如果說五言律詩是最唐代的詩歌體裁,那么七言律詩就是最宋代的詩歌體裁。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br>
一、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的差別,正是在于五言律詩追求的是豐神情韻,而七言律詩追求的是筋骨思理。我們知道,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兩個字,而其平仄與五言律句的前二字正好相反,這是單就格律而言。如果從內容上來說,七言律句并不是機械地由五言律句擴充而來。下面我們來看杜甫的一些典型的七言律詩,對于七言的基本句法,也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九日藍田崔氏莊》)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
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
五言律詩,一般講究的是對現實世界、自然世界、內心世界的表現,在五言詩當中,往往詩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維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日暮沙漠陲,戰(zhàn)聲煙塵里?!倍紓戎赜谶@樣一種近乎客觀的觀照,而七言律詩則更強調詩人內心世界的表達。在七言詩中,往往有一些詞,表示出詩人對于現實世界、自然世界和內心世界的評論。如上文所舉加著重號的這些詞。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評論,才凸現出詩人強烈的主觀感受。在五言律詩里,你所讀到的是一個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詩當中,你總能感到有一個超越三界以外的評論者。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鮮明的詩人主觀情緒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二、五言律詩要求精簡,總希望追求空、虛的境界,但七言律詩則要平實許多。往往五言律詩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說必須被省略的成分,七言律詩中都要寫出來,不僅寫出來,而且是要被強調的對象:
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座引朝儀。(《紫宸殿退朝口號》)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
路經滟滪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之一)
三、在五言律詩中,常常需要緊縮掉連詞、副詞。而在七言律詩里,這些連詞、副詞本身就是詩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四、七言律詩中又往往用復沓回環(huán)的句法,以與五言律詩相區(qū)分: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
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滟滪》)
高江急峽雷霆斗,翠木蒼藤日月昏(《白帝》)
以上所論,亦僅就大體言之,要深入體味中國詩歌各種體裁的體性,只有兩個途徑,第一是多誦讀,第二是多練筆。
第二節(jié)七律作法舉隅
七言律詩可以說是中國詩歌最成熟的一種體裁,也是歷代文人最喜歡的一種體裁。其起承轉合,很多也是首聯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頷聯、頸聯襯貼,尾聯上句轉,下句合。但也有很多章法上要比五律復雜得多。前人有把律詩分為六種章法,有分為十三種章法 ,有分為五十一格 ,還有分為二十格者。但我想任何一種劃分方法都不可能窮盡詩法。事實上,詩法僅僅對于初學者是必要的,真正高明的詩人,最終是要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這里,我們姑舉一些七律的章法為例,以供參考學習。
第一法:首聯第一句起,第二句承;尾聯第一句轉,第二句合;中二聯展開、渲染、勾勒、烘托。
《秋懷》 元好問
涼葉蕭蕭散雨聲,(起)虛堂淅淅掩霜清。(承)
黃花自與西風約,白發(fā)先從遠客生。(烘托)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勾勒)
何時石嶺關頭路,(轉)一望家山眼暫明。(合)
這首七律,在章法上是最常見的。詩以涼葉蕭蕭,雨聲淅淅起興,烘托詩人逢秋的愁緒。這是第一聯,完成了詩意的起承。第二聯是寫時光流逝:你看,菊花仿佛是和秋風約好了一樣,又已經像往年般盛開,而我這個漂流遠方的客人,卻比別人先長出了白發(fā)。這里還僅是用黃花年年依舊和遠客的白發(fā)對比,是就大處進行烘托。而第三聯就專力地描寫遠客的愁緒了,這是由面到點、由整體到局部、由烘托到勾勒的手段。詩人選擇了勾勒遠客的苦吟、驚夢,從而把詩意推向了高潮。而這種愁緒又來自何處呢?來自于對家山的思念。最后一聯,上句是轉,下句是合,點明了題旨,也使得詩意完滿起來。
第二法:首聯起;頷聯承;頸聯轉;尾聯合。
《登快閣》 黃庭堅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起)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承)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轉)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合)
這首詩是山谷集中的名作,詩的第二聯的煉字鍛句,更是黃氏獨家秘方。他把“落木千山(因此顯得)天遠大,澄江一道(尤其見出)月分明”加以緊縮,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就顯得很有骨力。詩意很淺顯,是寫作者公牘之馀,登江西吉安府快閣所見所感。詩的章法則是一聯一意,起承轉合,脈脈分明。第一聯是起,寫的是公務之暇,登臨快閣。第二聯承,寫快閣所見之景。第三聯轉而感慨知音難覓,像鐘子期那樣的知音已經逝去,所以自己只能如俞伯牙一般,終身不再鼓琴,現在能讓自己感興趣的,恐怕只有美酒了。第四聯是合,點明題旨,也是詩人的想象,表達自己乘船歸家,與白鷗為盟,忘掉機心的愿望。這種章法也是運用較多的七律章法之一。
第三法:首聯一句總起,二句承;頷聯渲染;頸聯一轉一合;尾聯二轉二合。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總起)金陵王氣黯然收。(承)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渲染)
人世幾回傷往事,(一轉)山形依舊枕寒流。(一合)
今逢四海為家日,(二轉)故壘蕭蕭蘆荻秋。(二合)
據《唐詩紀事》:“夢得與白樂天、元微之、韋楚客各賦金陵懷古,夢得詩先成,樂天覽之曰:‘四人探驪龍,子已獲珠,馀皆鱗爪矣?!炝T唱?!边@首詩寫的是西晉滅吳的一段歷史,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縣東,臨江峭壁,形勢險要,是三國時吳國的江防要地。西晉大將王濬奉命伐吳,造大戰(zhàn)艦號曰樓船,而吳國則在江上險磧要害的地方用鐵鎖橫截,又在江底放置鐵椎,以阻擋西晉的戰(zhàn)艦。誰知這些截江鐵鎖都被晉軍燒毀。石頭,是石頭城,也就是金陵城?!?br> 這首詩在章法上,是第一句總起,第二句承接,三、四二句通過具體的歷史場景予以渲染。由于詩人把歷史化作形象化的活動的圖景,就顯得無比生動有氣象。這兩句的對仗也相當精妙,是千古傳誦的名對。第五句由議論而轉折,第六句則是詩意的第一次小結。在本聯中,以人的有情對比江山的無情,這就有了藝術的張力,也就更有含蓄不盡的意旨。其實詩意到了這里,也就差不多了,但詩人并不滿足于此,他要通過尾聯深化詩的主題。尾聯的意思,是說現在遇上國家統一的時代,前朝的營壘早已荒廢了。用故壘、蘆荻的蕭瑟,襯托今日四海為家的大好形勢,以深遠之筆,表現出對大一統的歌誦。這一聯也是議論,但高明之處就在于,詩人的議論是意象化了的,這種以興象作結的手段,我們在學習五律的作法時已多次提到,可參考。
第四法:前二聯寫景;后二聯議論抒情。
《登大茅山頂》 王安石
一峰高出眾山巔,疑隔塵沙道里千。
俯視云煙來不極,仰攀蘿蔦去無前。
?。ㄒ陨蠈懢埃?br> 人間已換嘉平帝,地下誰通句曲天?
陳跡是非今草莽,紛紛流俗尚師仙。
?。ㄒ陨献h論)
茅山在今南京句容縣,初名句曲山,句曲,即勾曲。傳說漢代三茅(茅盈、茅固、茅衷)在此山得道,故后來稱茅山。相傳茅盈的曾祖父茅濛,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于華山白日飛升,其時有民謠說:“神仙得道茅初成,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臘,是年終的祭祀,因秦始皇篤信神仙,所以他就把當年的臘祭更名曰“嘉平”,嘉平帝,就是秦始皇。“地下誰通句曲天”,是說傳聞句曲山(茅山)有洞穴,叫做華陽洞天,可是誰又真的能進入其內呢?這兩句,顯示出作者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神仙之事。詩的尾聯,是說求仙的秦始皇、修道的三茅,都變成草莽,而世人無知,還在繼續(xù)求仙問道。以上是整首詩的意思。明白了詩人的意旨,也就能掌握這首詩的章法。這首詩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議論,因為是議論是關于秦始皇和三茅的故事,所以整首詩就能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前人有諷刺某些人作詩,放在任何名山大川都適用,這一首就只能是登茅山,移動不到別的山上去。
這種前四句寫景,后四句議論或抒情的章法,前人有一個稱呼,叫作纖腰格。這種章法已經基本離開了起承轉合羈絆,顯示出七律章法的多樣性。
其他: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從章法上講,這首詩并沒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第一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是總寫,直接點明詩的題旨。頷聯寫了登樓縱目,所見之景。而寫景,是為著烘托詩人的情感,并引出下文的議論。中間兩聯,無論是寫景、還是議論,都是襯貼、深化詩意。前面六句,分別寫到了個人的情感、眼前的景物、代宗還朝的時事,而到第七句“可憐后主還祠廟”,則宕開一筆,即眼前景懷古,第八句則是以諸葛亮自況,意謂自己空負大才,卻不能被任用,只能以遲暮之年,吟誦《梁父吟》以舒郁結罷了?!度龂尽な裰尽ぶT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唐代成都錦官門外,西邊是諸葛武侯祠,東邊則是后主祠。所以說這兩句是想到哪就寫到哪,并沒有嚴格的起承轉合。
《無題》 李商隱
颯颯東南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焚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隱的這首七律,同樣也沒有明顯的起承轉合,而是通過內在意識的轉換,表現出詩意的轉接。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國詩歌的意識流。整首詩說的意思,是他見到一位美人,然而自慚形穢,所以只能告誡自己:“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詩的首聯,營造了夏日雨后凄颯的風致,接著便描寫這位讓詩人一見鐘情的女子。然而,詩人并不直接描寫她的音容笑貌,而是通過她生活的場景,從側面烘托,而給你以想象的空間:你看,她進入的房間,里面時時燃著香料,香爐上的鎖鈕,還裝飾著金蟾,她汲水的轆轤,也裝飾了玉虎。用具器物尚且如此,人又該是美到什么程度呢!這一聯,不但語序錯綜,而且省略掉了主語,這是李商隱善于學杜詩句法的結果。然而,這么美的人,她卻對詩人是流水無情的,何以故呢,因為詩人既沒有韓壽的年少英俊,也沒有曹植的才華絕世,結局只能自我寬慰罷了。當然,這首詩并非一首愛情詩,而是如屈原《離騷》那樣,有政治寄托的作品。這詩中的美人,指的是可能改變他的命運的權相令狐绹。此類作法非大手筆難以為之。
分析以上諸作,并不是要在寫作時生搬硬套這種種的章法,只是希望這些分析能助于大家的閱讀思考。雖詩無定法,但還是有法度可尋。正如老杜所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寫好詩詞,肚子里沒有上千首古人的佳作,也肯定不行。
(以上教案選自徐晉如新版《大學詩詞寫作教程》第七章,有增刪)
第三節(jié) 格律詩句法
詩是高度濃縮、凝練的語言藝術,短短一句詩句,可以把一句話、兩句話甚至三句話濃縮在幾個字中。而且,詩的語言又富于跳躍性,語法成分多有省略。因此,了解格律詩的句法無論對于我們賞析與創(chuàng)作格律詩都有助益。第一講和第二講我們分別學習了五律和七律的作法,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從格律詩句法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高寫作水平。
有一個重要概念需要明確,格律詩是產生于古代的文學形式,它的文字載體是古代文言文。雖然古代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也會用一些俗語入詩(如杜甫),但也只是個別字詞偶爾為之。因此,無論是賞析還是創(chuàng)作,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修養(yǎng)也是不行的。如果一首詩通篇都是俗語白話,那只能說明作者寫的只是平仄押韻合律的白話詩而已,還是別冠上格律詩的帽子,所謂明白、易懂也絕非一首好的格律詩的標準,反之,凝練、含蓄、耐品才是格律詩應有的境界??偠灾?,詩,不是寫給所有人看的,而是寫給自己以及能讀懂它的人看的。
下面,簡單介紹一些關于格律詩五言、七言句法的基本知識,當然都是建立在文言文的基礎之上的:
一、五言句法
上一講《五律》第二節(jié)中,我們從“語序的錯綜”和“成分的省略”初步了解了一些五言的句法,現在我們稍作展開,五言句法大致有以下分類:
(一)、單句
所謂單句,是指由分別由主謂賓一套成分組成的,表達一個意思的簡單句。但其中主謂賓每個成分都可以省略,語序也可以倒置。比如:
遠芳 侵 古道,晴翠 接荒城。(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主 謂 賓 主 謂 賓 ----主謂賓俱全
窗中 三楚 盡,林上 九江平。(王維《登辯覺寺》)
定 主 謂 定 主 謂 ----賓語省略
辯士 安邊 策,元戎 決勝 威。(杜甫《西山》)
主 定 賓 主 定 賓 ----謂語省略
高上 慈恩塔,幽尋 皇子坡。(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
謂 賓 謂 賓 ----主語省略
柳色 春山 映,梨花 夕鳥 藏。(王維《春日上方即事》)
賓 主 謂 賓 主 謂 ----賓語倒置
(二)復句
一句詩由兩個分句組成,是格律詩高度凝練的突出表現。其中也包含各種復雜的結構。比如:
日 暮 蒼山 遠,天 寒 白屋貧。(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主 謂 主 謂 主謂 主 謂 ----雙主謂結構
野火 燒 不 盡,春風 吹 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主 謂 謂 主 謂 謂 ----主語+雙謂語結構
感時花 濺 淚,恨別 鳥 驚心。(杜甫《春望》)
謂 主 謂 賓 謂 主謂 賓 ----前分句主語省略(“我”感時,花濺淚?!拔摇焙迍e,鳥驚心。)
秋風 楚竹 冷,夜雪 鞏梅春。(杜甫《送孟十二》)
主 主 謂 主 主 謂 ----前分句謂語省略(秋風“起”,楚竹冷。夜雪“寒”,鞏梅春。)
以上是兩種最主要的五言句法。其他還有遞系句、兼語句、包孕句等,因為太過復雜,就此略過。
二、七言句法(首音節(jié)分析)
其實,上述五言句法的基本內容同樣也適合七言句,從平仄上說七言無非是在五言句的前面添加兩個字而已。但是,正因為多了這兩個字,五言中需要省略的部分在七言句中就可以不省略,因此表意也更為完整,容量也更為豐富,更適合抒發(fā)情感和發(fā)表議論,表達詩人對自然事物與社會現實強烈的主觀感受。
七言句法與五言句法的異同,突出表現在首音節(jié)(前二字)中。下面我們重點對七言句首音節(jié)進行分析比較,來體會古代優(yōu)秀詩人在七言句遣詞上的創(chuàng)作手法:
(一)、首音節(jié)為主語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梅花》)
(注:除第一人稱主語常省略外,與五言不同,七言句中很少省略主語。)
(二)、首音節(jié)為定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注:除形容詞外,古詩中還常用名詞做定語,這是古詩一個很突出的特點)
(三)、首音節(jié)為狀語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韓愈《自詠》)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自嘲》)
(注:首二字狀語,修飾句子中的謂語動詞,常用在第一人稱主語省略的句子中)
(四)、首音節(jié)為方位、時間、數量詞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高蟾《上高侍郎》)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晏殊《寓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注:可用在名詞前,也可用在動詞前,起到渲染、強化、限定的作用)
(五)、首音節(jié)為主謂短語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冬景》)
(注:首音節(jié)由名詞+動詞構成主謂短語,而全句形成一個復句,是古詩高度凝練的重要手段)
(六)、首音節(jié)為動賓短語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杜甫《曲江》)
(注:首音節(jié)由動詞+名詞構成動賓短語,而全句形成一個復句,也是古詩高度凝練的重要修辭手段)
上面運用語法理論初步分析了格律詩的句法特征。也許有人說,古人根本不懂語法,同樣能寫出千古名句,我們現在討論語法有意義嗎?認為探討古詩的語法現象根本就是本末倒置。類似觀點在網上還頗有市場。這類觀點貌似有理,其實是似是而非。任何理論都來自于實踐。文言文語法理論乃至格律詩句法研究同樣也是建立在古人大量的寫作實踐的基礎上的,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當時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行總結。古代詩人是不自覺地遵守著這些語法現象和規(guī)律并運用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而已。我們現在借助于在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語法理論,能幫助我們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賞古詩,從中汲取營養(yǎng)。當然,如果不懂語法,但能從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實踐中不斷感悟,也不妨礙我們學習和創(chuàng)作古詩。
(此節(jié)內容由壺中歲月搜集整理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