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向我抱怨,她與領導爭吵了一下午,現(xiàn)已抓狂、煩躁不寧、情緒臨爆。
哦。我回應道。我真覺得他們閑得無聊。我心底暗自猜測,一邊是一個姑娘家家對工作這么執(zhí)著,情緒化重到壓抑,一不小心闖進了死胡同。一邊是男性領導,有什么事情一定要說服你的下屬呢?真是閑的蛋疼。
我這樣想,但“好為人師”的習慣使得我不會把心里想法說出來。于是,繼續(xù)問道:你們都“聊”些什么內容?我用“聊”而不是用“吵架”,是嘗在進行糾正她的情緒,我認為這是一種暗示方法。
果然,她開始順著話說了下去:“師父,我們聊了一項工作應該怎么做。他對我指手畫腳,我覺得他根本不懂業(yè)務,憑什么對我指手畫腳?我講他聽,他也不聽,還是堅持他自己的想法。”
“師父,工作真的太難了?!?/p>
“哦”,我停頓了下。“這么說,你們也沒有交流出一個結果,對不對?”。這一次我用“交流”來定義他們雙方整個下午的行為。
“是的”。她繼續(xù)說,“我和他都希望說服對方,但是好像都沒有成功?!?/strong>
“這么說,你們努力沒有成效,等于浪費了一下午時間。是不是?”我繼續(xù)說。
“是的”。
”你知道嗎?你情緒激動,是你認為他憑什么對你指手畫腳,而不是工作本身”。
其實,我這句話非常戳心。不過她好像聽明白了。
爭執(zhí)有效嗎?
在我看來,爭執(zhí)的雙方都是挺傻的??擅刻於紩姷竭@樣的“傻子”,發(fā)生這樣的傻子行為,他們爭得面紅耳赤,你來我往,企圖用言語說服對方,企圖用權力壓倒對方,心里吶喊,我一定要贏,我不能輸,我要戰(zhàn)勝對方。
大部分都是不了了之,沒有結果,甚至有的人爭執(zhí)到最后,不知道在爭執(zhí)什么。
也有部分一方屈服,但最終仍覺得對方是錯誤的。
情緒就像干柴一樣,一點就著,心情被折騰異常糟糕,對于他們,沒有勝者,又是倒霉的一天。
那么,為什么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憑什么心態(tài)”或叫做“應該心態(tài)”。顧名思義,我們對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對身邊的人,第一時間喜歡用“憑什么”或“應該”去評判。
我這么努力,他憑什么不給我優(yōu)秀,反而給XXX優(yōu)秀。
我是你的下屬,你的待遇那么好,憑什么不遷就我?
我是女孩子,男人們不應該讓讓我,憑什么讓我主動聯(lián)系他呢?
我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并不懂業(yè)務,憑什么對我指手畫腳?
我是領導,我的下屬應該對我尊重,但是沒有這樣子,憑什么?
這個事情你應該聽我的,但是你沒有聽我的,所以我很惱火。
我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他就應該回報我。
我受夠了,我用盡心思愛著他,他憑什么不愛我?
憑什么因為我工作出色就用更多的工作來懲罰我?我不應該受到這種待遇!
這不公平,憑什么用這樣的標準而不采用我的建議呢?我的建議應該是最好的。
控制情緒
心理學大師埃利斯先生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對以上情緒給出了答案,這是一種“情緒及行為過激的,非理性思考方式”,正是這樣的情緒控制我們的大腦,控制我們的生活,控制我們的職場,讓我們與身邊人關系變得糟糕,讓自己的情緒一塌糊涂,一切都于事無補。
現(xiàn)實中是這樣的,徒弟回家,心情不爽,看到兒子不聽話,心情更加糟糕,不問青紅皂白把孩子批評一頓,她認為自己工作受苦,都是為了孩子,孩子不爭氣,憑什么這些事情都落到自己的頭上。
又是憑什么心態(tài)或應該心態(tài)。
這也許是我們生活的常態(tài)。正是這些毫無起眼的想法,在毒害我們的心態(tài),讓我們的生活沾滿了灰色。到底怎么辦?
我們可以從與別人溝通開始,改變自己的“憑什么心態(tài)”,即把“憑什么”“應該”等字眼從你的腦海中給干掉或替換掉。
比如,當別人對你批評?當腦海中出現(xiàn)“他憑什么批評我?什么玩意?自己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還指手畫腳!”的聲音,停下來,換一個想法:“他為什么要批評我?哪里有問題?我與他溝通下,是因為誤會,還是我的工作確實出了問題,也可能他的惡意,總得搞清楚才好?!?/p>
比如,當你看到孩子的行為不符合你的要求時,如你腦海中出現(xiàn)“情緒崩潰,暴跳如雷,這孩子應該按自己的要求干,不是個好孩子,我憑什么這么難?”的想法時,停下來,換一個聲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是方法出了問題,還是我自己沒有做到位?我與他進行溝通下試一試?!?/p>
……
相互都覺得委屈的職場人
此外,改變的方法有很多,有一種叫做換角色改變法。
被領導批評/指手畫腳,心里不爽,這是人之常情。當你準備批評孩子時,想想自己被領導批評/指手畫腳的感覺,當你想起這樣糟糕的感覺時,我相信你的情緒會瞬間平復,或許你能靜下心與孩子溝通起來。
實際上,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從長期來看,大部分孩子都不會沿著家長制定的成長路線前進。我們可以去影響他們,但是幾乎無法改變他們,改變他們的是自己。所以,情緒化對待孩子,憤怒,指責,對于孩子的成長無益于事,對自己的境界更是無益于事。
換個角色看看,或許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感覺。
情緒控制
還有一個改變的方法,叫做“協(xié)同法”
柯維寫過一本暢銷書叫做《高效能的七個習慣》,他還寫過一本被業(yè)績高度認可的《第3選擇》,柯維本人對后者更加重視。他認為除了情緒對抗,除了你贏或者我贏,還有一種做法,叫做協(xié)同,我們都要贏,能解決溝通的問題,能解決情緒。
怎么才能實現(xiàn)協(xié)同呢?柯維提了很多建議,厚厚的一本書,如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翻一翻。我個人覺得非常重要措施是:找到共同點。
所謂共同點,是你們共同的動機或者目標——我們做這件事是為了什么。
那么,我們都停下來,也別那么情緒高漲了,我們都是為了把事情做好對不對?如果是的話,我們來看看,我們之間是否有共同的目標。
不是各退一步,不是說服對方,不是替代對方,而是找到結合點,強化結合點,把各自優(yōu)勢強化。
擱在中國,他的一本書用一個成語基本可以說清楚了,那就是“求同存異”。
與同事發(fā)生爭執(zhí),停一下,我們聊聊我們?yōu)槭裁撮_這次會議?希望能實現(xiàn)什么目標?為什么為這目標能做點什么?從情緒到事情,此等“事為人先”的做法會讓職場效率提升無數(shù)倍。
看不慣孩子的行為,停一下,你自問下,你們之間有沒有結合點,你要明白孩子替代不了你的夢想,你也替代不了孩子的學習,你們的結合點是什么?我覺得是在他需要你的是否你能幫助他成長,你做好你自己,這是最棒“第3選擇”。
以上三個辦法,分別是“改變詞語”、“換角色”、“協(xié)同”,應用得當,能情緒被別人左右的問題。
方法不在多,而在于能不能用,是否堅持?
如果三種方法僅可保留一種,我建議留下”改變詞語”。在痛苦、煩躁時自問自己,能否通過壓制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情緒管控力。正如王陽明所言,“此刻正是修煉時”。
平復情緒,做回正常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是我們所有人必須去改變的目標。
因為所有的人都沒有資格主宰你的情緒。
-END-
題外話:
2017年開始做自媒體,當年與簡書簽約,其實那時已出了4本書。但是作為一名兼職自媒體人,對如何發(fā)展并沒有規(guī)劃,但是堅持下來了,并有了一些收獲,職場的新書稿在疫情期間完稿,且提交給編輯老師了。頭條上也經(jīng)常接到私信需解答職場困惑,出出主意,能幫則幫。我們都是活在苦處的人們,只是有的人走出的早一些,有人還在停頓。
于是我想,寫上幾十篇小短文,把所思所想表達出來,一般在1500-2500字。實際上,每一篇寫完了,對于我本人事情也就結束了。朋友們帶著包容性湊合看唄,如覺得有點曉意思,關注下,點個贊,歡喜無比,網(wǎng)絡再見,不管如何,我都會堅持,當成愛好,也當成職場的一段回顧。
——丑丑胖胖的藍胖說說。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