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救災不僅僅是抬高米價,而且還教導百姓天天游山玩水,甚至還趁火打劫似的勞役百姓。為此很多官員彈劾范仲淹不體恤百姓的艱難,枉為父母官。不過范仲淹的做法卻處處體現(xiàn)了經(jīng)濟規(guī)律,最終完美的解決了一次大饑荒,讓當時所有人拍案叫絕。
范仲淹幼年喪父,兩歲時母親謝氏因貧苦無依改嫁了朱文翰,所以范仲淹改名為朱說[yue]。成年后的范仲淹考中進士,28歲時才認祖歸宗,改回了范仲淹。
范仲淹為官后秉公直言,也因如此,經(jīng)常遭受一些權貴的打擊,被調離了京城,任地方官。在地方上,范仲淹不改憂國憂民的本性,多次勸諫宋仁宗克制欲望,不要鋪張浪費。并且上書朝廷精簡官吏,節(jié)省不必要的開支。
公元1049年,60歲的范仲淹被調任為知杭州。第二年,這一地區(qū)發(fā)生了大災荒,史載“吳中大饑,殍殣枕路”。這也就是說當時的災情異常嚴重,道路兩旁餓死的人不計其數(shù)。
當時,范仲淹緊急調撥國庫的糧食,募集民間的存糧來營救百姓。但這種做法顯然還不夠,無良商人囤積居奇,大量食不果腹的百姓選擇離家流亡,就在這時范仲淹提出了三條救災策略;
范仲淹做完這幾件事后就回到了府衙,靜靜地等著結果。結果在此期間有人彈劾范仲淹整日游山玩水,而且還在荒年大興土木,不顧百姓死活。
范仲淹收到朝廷的斥責后,向朝廷上書說明了其中的原因。
原來,組織劃舟比賽和廟會是為了增加旅游資源,讓那些從事貿易、飲食行業(yè)的人獲得收入。府衙、寺廟大興土木是為了穩(wěn)定流民,讓他們不至于流浪,據(jù)說當時為官府和寺廟做工的人達到了數(shù)萬以上。
最后說說讓奸商們漲價。當時這些奸商果然想著趁火打劫,所以把米價調整到了一個高不可攀的地步。但此時周邊沒有受災的地區(qū)聽說了杭州糧食價格昂貴,可以乘機賺他一筆,于是紛紛帶著自己城市的糧食來到了杭州。
結果,大量的糧食來到了杭州,一時間糧食多如牛毛,很多人瞬間傻了眼。貨到地頭死,最先拋售的就是外地的糧食。就這些形成了連鎖反應,一時間,糧食價格迅速平抑。
范仲淹的三條計策非常獨到,可謂是看透了商品的供求關系,也明白了就業(yè)是民生之本的道理。如果不知道范仲淹所處的年代,或許還以為他是現(xiàn)代人呢。
第二年,災荒度過之后,吳中地區(qū)只有杭州平安無事,百姓沒有流亡,也都非常感激范仲淹的政策。朝廷得知之后,也表彰了范仲淹。
最后說一下,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應了一個問題,百姓們都無以為繼了,為何那些占山化緣的和尚竟然與奸商一樣擁有大量財富和糧食?不得不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