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舉人”相當于今天什么學歷?

有人說童生相當于高中畢業(yè),秀才相當于學士,舉人相當于碩士,進士相當于博士。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是“功名”。

現(xiàn)代的學士、碩士、博士,是“學位”。

功名和學位,是兩個概念。古代科舉和現(xiàn)代高考,也是兩個概念。

大體的區(qū)別在于,古代參加科舉,只要一個人考中功名,哪怕只是考中最低一級的秀才,那這個人也能獲得以下特權(各朝秀才待遇不同,這里以明清為例)。

一,免除兩人的徭役。

在古代徭役很重,什么是徭役呢?說白了就是老百姓必須給朝廷免費干活,不發(fā)工資,純義務的勞動。而一旦中了秀才,家里就可以免除兩個男?。òㄐ悴疟救耍┑尼嬉邸e人累死累活地干活,而秀才卻可以在家里下棋喝茶,悠閑自在。

二,免繳公糧。

在古代,老百姓都必須給國家交公糧,而且交得特別多。如果誰家里有個秀才,那全家就可以免交公糧。在糧食短缺,視糧食如生命的古代,尤其是戰(zhàn)亂年代,這一條待遇別提有多實惠了。

三,可以使用奴婢。

在明朝,國家明文規(guī)定老百姓家里不允許使用奴婢,即使你是地主,有再多的錢,也不能使用奴婢。而秀才卻可以。這一條是朝廷為了激勵大伙讀書,特意授予,讓秀才區(qū)別于平頭百姓的特權。

四,可以免刑。

在古代打官司,老百姓上了公堂,第一個動作就是先給縣太爺下跪,再陳述案情。即使是地主,富商也必須下跪。至于犯了法的老百姓,拖到公堂里,衙役們會一擁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個皮開肉綻,給個下馬威再說。即便一個人是有錢人家,也難免會有皮肉之苦。而如果一個人是秀才,則就可以大搖大擺站著。就算秀才犯了法,官府也不能隨便抓來審問,更不能用刑。因為免刑就是秀才的特權。官府要打秀才,要先呈報省級學政,革除秀才功名之后才能打。(秀才見了七品以上官員還是得跪著)

五,在穿戴上秀才也享有特權。

秀才可以穿盤領長衫,頭戴方巾,腳登長靴,青衫儒雅。而有功名的老百姓嚴禁這樣穿戴,只有考取秀才以上功名的人,才有這個特權。

想想看,老百姓都要服苦役,秀才不用。

老百姓都要交稅,秀才可以不交。

老百姓見到七品官必須下跪,秀才可以不用跪。

只要秀才的功名沒有被取消,哪怕犯了法,官府就不能對他用刑。

這是什么概念?妥妥的特權階級了。

在古代,如果是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官府顧不過來,縣太爺會把地方上的管理權下放給當?shù)氐泥l(xiāng)紳,而這個鄉(xiāng)紳往往就是秀才。

所以,別看一些戲劇里面總說“窮秀才”,就認為秀才的地位很低下。

實際上,在古代,尤其是在明清兩朝,秀才的定位是“統(tǒng)治階級預備隊”。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秀才呢?

科舉時代,凡是學舉業(yè)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多大,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還未考取秀才之前統(tǒng)稱童生,也就是說,要成為秀才首先是成為童生。古代學校稱庠,所以通過院試考試的童生叫庠生,又稱生員、或茂才,俗稱秀才。包括縣學考取的“邑庠生”和在府學考取的“郡庠生”。

在太學,即國子監(jiān)的生員稱“國庠生”或“國學生”。

秀才,在不同的朝代,定義也有不同。

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縣學或府學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是庠生的別稱。

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較嚴格。考生通過縣試、府試以后,還要通過院試,才能叫秀才。院試則必須由欽派的學政主持,院試第一名叫案首(也稱案元)??既⌒悴乓院缶陀辛饲懊嬲f的特權,但是,必須每年參加考試,考試不及者,可能將受到申斥、警告甚至除名。

秀才又分三等:廩生、增生和附生

廩生是指秀才經過歲考和科考兩試成績優(yōu)秀者。其中廩生政府每月給廩食(就像現(xiàn)在小公務員了),即廩膳生員,其中廩生有名額限定,并有資格被選為貢生。

增生是指歲考和科考兩試成績僅次于廩生者。政府不給廩食(有點類似現(xiàn)今公務員體系編制外的臨時工)。這部分主要由于讀書人較多,要求進學的較多,而廩生名額有限,因此又擴廣了一定名額的生員,該部分生員為了區(qū)別于廩生,所以叫增廣生員,即增生。

附生,后來由于讀書人一增再增,又額外增取,附于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即附生。由于廩生和增生都有固定的名額,而附生沒有數(shù)額的限制,所以凡是初入儒學的生員,統(tǒng)統(tǒng)稱為附生,再從附生中經過考試補充廩生與增生。

除此之外,還有佾生,是指考秀才雖未入闈但成績尚好者,選取充任孔廟中祭禮樂舞的人員。獲得佾生資格則下次考試不必參加縣試、府試,只參加院試即可,又稱“半個秀才”。

另外還有武庠生, 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中對武生員的別稱。武秀才和武舉人作為將軍的未來人選。

貢生是指經過地方政府如縣、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舉,經過學政選拔,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生員而成為國子監(jiān)的學生。但是與其他國子監(jiān)學生不同,貢生是正途所出(非錢買來的,也就是說國子監(jiān)也有花錢買的)。貢生被送入京師國子監(jiān)學習深造,肄業(yè)后由吏部派任知縣、縣丞、教諭等官職,因而入國子監(jiān)的貢生又稱貢監(jiān)。

   (成均,指官設的最高學府,就是國子監(jiān))

貢生相當于舉人副榜,貢生又分為:歲貢、選貢、恩貢、優(yōu)貢、拔貢、例貢等

歲貢:府、州、縣每歲或數(shù)歲就得選拔廩生一、二人,保送到京師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稱之為“歲貢”。

選貢:明朝規(guī)定,在常貢外,令提學行選貢之法,不分廩膳、增廣生員,通行考選,務求學行兼優(yōu)、年富力強、累試優(yōu)等者,乃以充貢。清朝定拔貢、優(yōu)貢之制,亦由此而來。

恩貢:是指國家有慶典或登極詔書,凡該年當上貢生者,皆稱恩貢。

優(yōu)貢:每隔三年,各省可選拔秀才中品學俱優(yōu)者,經學政考定,會同巡撫保送,名額二人至六人不等,貢入京師,經過朝考后,績優(yōu)列一等者,派任知縣,二等者任教職,三等者任訓道,謂之“優(yōu)貢”。

拔貢:清朝初定六年一次,乾隆改為十二年考一次,經禮部奏請廷試,取入第一、二等者,在保和殿復試,成績優(yōu)選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縣用、次選以教諭用。每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過朝考合格,可以充任小京官、知縣或教諭。

副貢生:是指各省鄉(xiāng)試錄取正榜的舉人之外,另外錄取的副榜,作準貢生,進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

例貢:因為不由考選而由生員援例捐納,故稱例貢,不算正途。

再來說說舉人。

秀才想要出仕,還得要去考試,也就是參加鄉(xiāng)試(省考),成為舉人。鄉(xiāng)試每三年舉辦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舉行,因時逢秋季,故稱“秋闈”。各省秀才集中在省會的貢院中考試,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資格應試,必須在各州、縣學政舉辦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資格參加。

鄉(xiāng)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名至第五名叫經魁,第六名叫亞魁,第七名以下,均稱文魁。鄉(xiāng)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稱桂榜。

鄉(xiāng)試結束之后,全國各地的舉人,要去京城參加全國性的會試,一般在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為“春闈”??贾械谋环Q為“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成為會元。

會試結束之后,再由貢士參加殿試,由皇帝做主考官。殿試只用來排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進士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連續(xù)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都取得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連中三元。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在古代,能中舉人的特別少。

就拿明清舉例來說。

明朝立國276年,一共錄取11萬名舉人。

清朝入關后268年,共錄取15萬名舉人。

平均算下來,明朝平均每年產生400名舉人。

清朝平均每年產生550多名舉人。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是什么概念。

明朝兩京十三省,平均分攤,每個省一年也就產生二十多個舉人。

清朝多一點,但平均下來,每個省一年也不過產生三十多個舉人。

每個省又有多少個縣呢?至少不下50個。有的省將近一百個縣。

這就相當于說,平均一個縣,一年出不了一個舉人。極端情況下,有些小縣,十幾年都出不了一個舉人。

由于稀少,所以在明清兩朝,舉人不僅有秀才享有的所有政治特權(范圍一樣,程度更深。比如秀才只能免兩人徭役,舉人可以免十幾個人徭役和賦稅。因此明清兩朝有大把的財主自愿把田產放在舉人名下),還可以直接出仕做官。

很多搞不清狀況的人,經常以訛傳訛,說明清兩朝的進士不一定能當官,要等缺額。

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只在明朝初年才有,明中前期至清末近五百年,都沒有這種情況。

進士從明朝中前期開始,一定能做官,也就是百分之百能做官。保底就是縣令。

而舉人做官的概率也極大,只是很難出任高品級職務而已。

具體見下表。舉人當不了大官,但一些十幾年出不了一個舉人隊伍小縣,舉人想出仕,當個縣令也不是稀奇事。

還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上的《范進中舉》嗎?

范進中舉后,不僅一貫瞧不起他的岳父胡屠戶對他的態(tài)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縣里的首富張鄉(xiāng)紳也來攀關系,又是給范進提供豪宅,送奴仆、丫鬟,還火急火燎的要跟范進結拜。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范進就是一夜暴富。

而能讓范進的生活有如此大改變的,僅僅就是因為他考中了舉人,擁有了特權。(人脈也是一方面原因,鄉(xiāng)試由皇帝欽點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jiān)考官。舉人的選拔由這些官員說了算。因此考上舉人就等于是與朝廷的達官顯貴攀上了師生關系,前途無量)

當然,由于舉人不是“天子門生”(不是皇帝欽點的),略受歧視,升官有門檻,極難升到大官。而且一旦舉人以舉人身份出仕,就不能再參加科舉了,等于是自毀前途。所以大部分舉人都不會滿足舉人身份,會再接再厲,繼續(xù)參加考試,爭取考上進士。

這也就使得舉人的光彩被進士蓋住,顯得不那么耀眼。

至于說進士,明清兩朝平均每年也就錄取約一百三十人左右,平均劃到每個省,也就幾個人而已。

這種人在古代,屬于天之驕子,普通老百姓根本接觸不到。這也就是一般講民間故事小說里,出場人物經常會有秀才,偶爾會有舉人,很少有進士的原因。因為民間草根作者根本接觸不到進士。舉人已經是他們能接觸到的最高級別的人物了。

不過前面說了,舉人是可以直接當官的。哪怕考不上進士,也可以出仕。

所以,古代的秀才與現(xiàn)在的學士,以及舉人與碩士,進士與博士,科舉與高考。根本就不是一碼事,沒有可比性。

用不恰當?shù)念惐葋碚f,科舉更像是高考(包含研究生考試)和公務員考試的結合體。

考生既是在考學位,也是在考“公務員”身份。

一旦考中進士,那不得了。用宋朝汪洙《神童詩》中的話來說: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早上還在種地,晚上就成了天子門生,成了朝廷命官。

舉人嘛,雖不是天子門生,但保底也是個實職副縣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清科舉制度里的庠生,秀才,貢生,廩生,貢元,舉人和進士考
明清科舉制度
明清時期拔貢、恩貢、廩生、庠生、舉人、秀才、進士、狀元、榜眼有什么區(qū)別和相似之處呢?
古代科舉知識
【名家解讀儒林外史】翦伯贊:釋《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舉活動和官職名稱
學歷及官銜古今趣味對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