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遇事的處理方式,往往反映了他的思維方式和心態(tài)。
真正的強者,決勝的關(guān)鍵在于走好每一步,解決好每一個問題。
遇事最有水平的處理方式,就是做到以下幾點。
穩(wěn)住情緒,從容應對
《孫子兵法》說:“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p>
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是最難得的修煉,真正厲害的人,遇事時都能收得住自己的脾氣。
曾國藩年輕時特別容易與同僚起爭執(zhí),導致自己人緣特別差。
他官場失利時,仍舊改不了自己的脾氣,回到家中也經(jīng)常罵兄弟仆從。
后來,經(jīng)一個朋友勸說,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再動不動就發(fā)怒,他還專門在自己書房掛了個匾,上書“制怒”二字。
從這以后,他再遇事時,就總能沉著應對,不再為脾氣所累,最終平步青云,官至一品。
情緒是住在心中的魔鬼,你不能掌控它,它便會吞噬你。
穩(wěn)住情緒,從容以對,才是智者的姿態(tài)。
找準問題,對癥下藥
清晰找到問題的根源,是破局的關(guān)鍵。
有一位傳教士,名叫漢姆,他到一個新村莊傳教。
當?shù)鼐用窠o他配了一輛汽車,但汽車比較舊,年久失修,這車子就有了問題,只要一停下就很難再次啟動。
于是漢姆想出一個辦法,需要停車時,他就直接把車停在往上的斜坡上,不熄火。
兩年后,村莊里來了一個新的傳教士,漢姆就將自己停車的方法,教給這位傳教士。
新傳教士沒有聽他的,而是將車子打開仔細檢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原來是車子的線松了。他將它擰緊,車子一下就好了,可以輕松發(fā)動。
人在遇到問題時,如果不找到它的癥結(jié),無論如何努力,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只有抽絲剝繭,找到根源所在,對癥下藥,一切才會迎刃而解。
學會放下,走出困境
與其對遇到的事情懊悔苦惱,任由自己深陷憂傷,不如昂首闊步走出困境。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在歷經(jīng)烏臺詩案之時,發(fā)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
有天夜里,牢中忽然多了一個人,那人在他睡覺時,把他搖醒向他賀喜,他也沒多想,就自顧自睡覺。
這個人正是宋神宗派人來觀察他的,回去后他向神宗稟告:“蘇軾晚上鼾聲陣陣,不像是心懷不軌之人?!?/p>
神宗皇帝聽了后,消除了對蘇軾的猜忌,最終將他放了出來。
放逐期間,蘇軾種田采果,四處奔走,生活潦倒。
他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最終以淡然心境順利度過人生低谷,創(chuàng)出無數(shù)佳作。
不與爛事糾纏,是一種智慧。
林語堂說:“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zhí)著。”
執(zhí)著于殘局,既無法讓時光倒流,也無力改變現(xiàn)狀。
深陷在憂慮之中,只會越來越難走出困境,懂得放下,才能重新出發(fā),輕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