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
——明 · 朱元璋《廬山詩》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位開國皇帝,而每一位深受愛戴的君主身邊一定有一位敢于進諫的臣子。他們一定聰明睿智,直言不諱,敢于直面君主和整個國家的問題。而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身邊就有這樣一位能人異士,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劉伯溫。朱元璋在位期間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跟劉伯溫的輔佐和勸誡脫不開關系。
在一定程度上說,劉伯溫成就了朱元璋,而朱元璋成就了大明王朝。根據(jù)了解,朱元璋在位期間中國和日本的關系處于冰點。朱元璋曾多次表示自己想要把日本滅掉,卻遭到了劉伯溫的拒絕,他說的話至今都令人深思。
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洶涌
劉伯溫為什么極力反對明朝攻打日本呢?劉伯溫為明朝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在面對如何管制周邊小國的時候也給朱元璋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建議。甚至劉伯溫是朱元璋特意請出山輔佐自己的,剛剛建立明朝之初也是徹底推翻元朝之時。整個國家不僅需要恢復元氣,也需要警示一下周邊的小國。
畢竟在元朝后期的戰(zhàn)亂中,自己國家都已經(jīng)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又怎會去治理周邊的小國呢!朱元璋初登皇位,自然需要警示周邊的國家,表示國家政權已經(jīng)更迭,避免一些周邊小國有逆反的心思。在眾多小國中,其中就有一個國家有了這樣的思想。那就是日本,而整件事情卻要從我國派出的外交使節(jié)被殺害說起。
為何會有外交使節(jié)一說呢?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外交使節(jié)也相當于和平使者。但偏偏外交使節(jié)卻在日本被殺害,殺害他的便是日本的懷良親王。我們國家的使節(jié)一到達日本便被殘忍的殺害,當消息傳到朱元璋的耳中,他特別的生氣。這代表著日本這個小國根本沒有把我朝放在眼里。
日本優(yōu)越的條件和地理位置
這一舉動簡直是挑戰(zhàn)明朝在周邊國家的尊嚴,朱元璋本想立即帶兵滅掉日本。不過一個彈丸小國居然敢挑釁我們,那周邊其他小國又會以怎樣的眼光看待明朝呢!朱元璋越想越氣不過,剛想下旨進攻日本卻被劉伯溫攔了下來。雖然朱元璋正在氣頭上,但面對自己的忠臣,他還有一絲理智尚存。于是便聽取了劉伯溫的建議。
劉伯溫告訴朱元璋日本雖然土地并不寬廣,但是地理位置卻非常特別。屬于易守難攻之地,眾所周知日本四面環(huán)海是一個島國。如果要攻打日本的話必然會折損大量的海軍,而明朝處于建立之初,國家剛剛才穩(wěn)定起來。這個時候如果發(fā)起進攻,受苦的必然會是黎明百姓,另一方面我朝才剛剛結束長達數(shù)年的戰(zhàn)爭。
如若此時開戰(zhàn)不止會勞民傷財,百姓也早已對戰(zhàn)爭深惡痛絕,于時局十分不利。而當時的日本正在發(fā)生內(nèi)戰(zhàn),又被世人稱為“鐮倉時代”。當時的日本處于一個南北割據(jù)的分裂狀態(tài),南朝的領導者是梁懷親王也就是殺害我朝外交使者的人。而北朝的領導者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中國有句老話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所以劉伯溫希望朱元璋能坐山觀虎斗。
建國之初的困難
既然日本的內(nèi)戰(zhàn)未曾停歇,那這個國家的時局必定動蕩不安。等到日本的內(nèi)戰(zhàn)結束,我們的發(fā)展已經(jīng)回歸正常。如果此時的日本依舊不愿意歸順我們大明王朝,那我們不用耗費一兵一卒就可以重塑大明的威嚴。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分析也是茅塞頓開,畢竟我們的大明王朝才剛剛建立,整個國家都需要整改和完善。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耗費大量的物資和兵力攻打日本,便會得不償失。首先推翻元朝已經(jīng)花費了太多人力物力,整個國家才剛剛結束戰(zhàn)亂,男丁已經(jīng)十分稀少。如果現(xiàn)在強行招收男丁,那我朝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便會停滯不前,沒有糧食大家又怎么生活呢?過不了多久國家就會衰敗。其次日本四面環(huán)海是個島國,他們國家的士兵必然熟悉水性。
但是我國士兵一直都在陸地上生活,根本不熟悉水性,如若要攻打日本就必須要培訓。而培訓士兵就需要器材比如船只,這時的國庫本就空虛,若掏出全部只為攻打一個附屬小國,那么完全沒必要。而且我朝距離日本有一段很長的水路,路途遙遠再加上在海上行船有各種風險,比如海嘯和風浪,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結語
從古至今,一位賢明的帝王身邊必將有一位敢于諫言的臣子?,F(xiàn)如今我們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也會讓周圍的人幫忙。就像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坏┯龅匠鲎约耗芰Φ氖虑闀r,多聽聽身邊人的意見,這樣也大大地減少了犯錯的幾率。
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也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我們應該吸取先輩帶給我們的經(jīng)驗和教訓,正確的分析每一件事所帶給我們的利害關系,避免自己少走彎路。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