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地球表面70%都被水體覆蓋??偠^之,地球上的水約有13億立方千米(33250萬立方英里),然而人們對盛著這些水的江河海洋卻仍知之甚少——對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也一樣。
10.巨型烏賊用大腦消化食物
巨型烏賊,即“大王酸漿烏賊”(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在世人眼中一直是個謎,直到最近才解開;然而我們實際上仍只看見寥寥可數(shù)的幾只。2007年,最大的一只烏賊在南極洲附近的羅斯海出現(xiàn),被幾個新西蘭漁民捉住。它體型巨大——整整10米(33英尺)長,幾乎有450公斤(1000英鎊)重。這只烏賊被運回新西蘭進行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它的消化系統(tǒng)貫通了大腦。
它的大腦結(jié)構(gòu)就像甜甜圈——一圈大腦組織,正中間一個洞。當(dāng)巨型烏賊吞咽獵物時,食道把食物送到大腦,大腦從中直接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然后食物才進入胃里。像這樣巨大的烏賊住在深海冰冷的水中,在寒冷和極其緩慢的新陳代謝之間,它們實際不需要太多食物就能活下去。事實上,這種重達(dá)半噸的動物每天只需要30克(1盎司)食物。那大約就是一節(jié)5號電池的重量。
9.防御水虎魚的鎧甲
水虎魚是亞馬遜河里長著尖牙的恐怖分子。它們的天敵屈指可數(shù),獵物倒是很多,幾乎有吃不完的大餐。雖然單個水虎魚可能成為海豚或鸕鶿口中的美餐,但是它們喜歡幾百條一起成群結(jié)隊出現(xiàn)的習(xí)性讓大部分?jǐn)橙司炊h(yuǎn)之,因此,水虎魚幾乎過著無法無天的生活。最終,亞馬遜河的其他魚兒不得不適應(yīng)這些粗暴的鄰居,甚至亞馬遜河里最大的魚——巨骨舌魚(Arapaima gigas)——都需要兩層防護。
巨骨舌魚是巨型魚,成年時的體重近130公斤(300英鎊)。但是據(jù)泰迪·羅斯福觀察,水虎魚群不會被體型嚇倒,所以巨骨舌魚為抵擋嚙咬而進化出了一副盔甲。它們的鱗有兩層——外層堅硬,是石化的外殼;里層柔軟,里面的骨膠原結(jié)構(gòu)像旋轉(zhuǎn)樓梯那樣錯綜復(fù)雜。當(dāng)水虎魚牙齒鉗住外面的殼時,樓梯似的結(jié)構(gòu)就會彎曲、旋轉(zhuǎn),將撞擊力吸收而且不會破損。就像一拳打在枕頭而非玻璃窗上——枕頭彈回了原型。
8.看不見的戰(zhàn)爭
你永遠(yuǎn)看不到海洋里最豐富的生命形式——一個總稱為SAR11的細(xì)菌科生物。它們遍布世界各大洋,從北極到回歸線;它們的工作效率極高——將溶解的碳轉(zhuǎn)換為二氧化碳。海洋生物面對著各種殺手,其中對手最多的也是用顯微鏡才看得見的生物——一個與病毒密切相關(guān)的群體,叫做“pelagiphages”。它們對SAR11細(xì)菌發(fā)動了圣戰(zhàn)[①]。
這是一場進化上激烈的軍備競賽。23年以前,1990年SAR11細(xì)菌被首次發(fā)現(xiàn),備受關(guān)注。它們沒有什么特別,只是數(shù)量龐大。但是今年初,對俄勒岡沿岸水體的一項常規(guī)檢測發(fā)現(xiàn)了大量死亡的SAR11細(xì)胞。人們不知道這片水里有這種病毒。研究人員眼睜睜地看著病毒殺死剩余細(xì)菌細(xì)胞。
但是SAR11擅長分享遺傳信息,它們能比這些病毒快一步,不斷以進化挫敗對方。而病毒落后并不多。它們已經(jīng)有了一個完整的新的亞科——這就是為捕殺更高級的SAR11生物所做的進化。這場微生物戰(zhàn)爭正在我們面前興起。
7.鯰魚約有10萬個味蕾
人類的味蕾一般有2000-8000個,全部集中在嘴里那一小塊靈活的肌肉上。然而,鯰魚有近100000個單獨的味蕾——遍布全身。某種程度而言,一條鯰魚就是一條游動的舌頭。每個味蕾約有50納米(10億分之50米,或說10億分之164英尺)寬,而且魚越大,味蕾越多。比較大的魚全身能有175000多個味蕾。
為什么動物——尤其是住在昏暗池底的淤泥里的動物——需要這么強大的嗅覺功能?它們用來捕食。越往深處,視覺越受到限制,所以對像鯰魚這類住在池底的居民而言,視覺沒那么有用。鯰魚能用味蕾“嘗到”幾米之外的獵物,就像狼捕捉到一股氣味。它們?nèi)磉@么多味蕾,實際上是運用三角定位的方法,憑借身體各個部位嗅到氣味的強度不同,確定獵物的位置。大部分味蕾聚集在鯰魚身體前部,所以只要找對了方向,它們就能直接抓住獵物。
鯰魚仍然會使用眼睛,但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味蕾比視覺對捕獵更重要。移除鯰魚的眼睛之后,鯰魚仍能找到食物。但是移除了味蕾,它們就真的瞎了。
6.海豚能看透動物
人人都知道,海豚在水中使用聲吶進行導(dǎo)航、捕食、交流等幾乎所有的活動。海豚的聲吶在人們看來就是回聲定位,其中包括高頻聲音——通過將空氣壓進噴水孔附近的身體組織網(wǎng)而發(fā)聲。它們顎下有一個由脂肪組織構(gòu)成的囊,用來收集反射回來的聲波并送至海豚內(nèi)耳,然后這些信息再被傳至大腦,構(gòu)成“聲學(xué)全息圖像”,即呈現(xiàn)在海豚前面的海洋的畫面。
回聲定位發(fā)射的高頻聲音——40-130赫茲——不適合在水中進行長距離傳輸,但是波長更短卻很適合穿透柔軟的物體。換句話說,聲波會透過其他魚類和海豚柔軟的身體,只有碰到諸如骨頭和軟骨等堅硬的表面才會反射回來。也就是說,聲波起著X射線成像的功能,讓海豚能看見其他動物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根據(jù)海豚的行為(尤其是寬吻海豚的行為),人們認(rèn)為海豚能看見鯊魚的胃里是否裝滿了食物,或者雌海豚是否懷孕。人們還觀察到海豚沿著海床發(fā)出喀噠聲,搜尋深藏在沙子下面深達(dá)1米(3英尺)的魚類。
5.膨脹鯊
大部分鯊魚能將進攻者嚇跑,只因為它們是鯊魚。但是,它們?nèi)匀挥刑鞌?,而且體型越小,敵人越多。膨脹鯊是小型鯊魚之一,只能長到1米(3英尺)長,大概與小型多伯曼氏短尾狗差不多大。膨脹鯊在海底覓食,喜歡伏擊螃蟹和沒有防備的烏賊,而不是冒著危險刺激地追趕普通的魚兒。充滿冒險的一天意味著從龍蝦陷阱里偷吃龍蝦。膨脹鯊為防御措施費盡心機,是化裝高手:受到威脅時,它們會將海水吸入貼在腹部四周的囊中,身體就會膨脹為正常大小的兩倍。(這個貓兒、狗兒受到激怒時豎起毛發(fā)異曲同工。)
但是它們還有更古怪的行為——它們將身體彎成新月形,用嘴銜住尾巴,把自己變成一個巨大的膨脹的環(huán)。結(jié)果它們就變得……不容易被吃掉了。它們通常潛伏在石頭縫隙中,所以膨脹是實際上讓它們卡在藏身地。即使被一條魚咬住了,它們頂多損失一塊肉而不會被拉出去。人們常常視它們?yōu)樽钌衿娴孽忯~。
4.龐貝蟲有一塊活盾牌
“地球上溫度最高,但又是最難研究的”就是如何描述龐貝蟲,即“Alvinella pompejana”。不僅因為這些蟲住在海下2500米(8000英尺)的火山口里,四周水溫高達(dá)80°C(176°F),還因為它們離開水面就會死亡,這很難辦。長期以來,人們認(rèn)為龐貝蟲是地球上最能耐熱的動物。它們能長到13厘米(5英寸)長,住在“冒黑煙的”斜邊上的隧道里——東太平洋高地地面已經(jīng)排完煙霧的火山口。
但是,它們要出名還有一些問題要解決。研究人員用高壓倉將一些蟲子帶進了實驗室,發(fā)現(xiàn)它們暴露在50°C(122°F)的水里10分鐘就死了,它們的組織硬得像煮熟的雞蛋——它們被煮了。但事實是,龐貝蟲就活在這樣高溫的海水里,所以他們進行了更仔細(xì)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蟲子體外一般覆蓋著一層細(xì)菌。它們便有了一層活的鎧甲,像消防員的毯子那樣,吸收了熱水的一部分熱量。作為回報,蟲子產(chǎn)生一層粘液養(yǎng)活細(xì)菌——完美的共生。
3.安圭拉鰻能在陸地上行走
安圭拉鰻一般稱作歐洲鰻,生活在北歐和英國的湖泊、航道中。根據(jù)記錄,它們有近2米(6.5英尺)長,盡管一般的要小一半或者更小。但是它們并不總是待在人們認(rèn)為它們應(yīng)該待的地方——安圭拉鰻能離開水體,短時間內(nèi)滑過干燥的陸地。它們這樣做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取食,盡管它們通常吃昆蟲和蚯蚓;其二是遷徙。
安圭拉鰻能在同一個湖泊里待上20年左右。但是它們生命的開始和結(jié)束卻要跨越大西洋,在6500千米(4000米)之外的馬尾藻海里。為了從歐洲的湖泊到達(dá)大西洋,安圭拉鰻借助各條航道完成自己的旅程——它們使用什么樣的導(dǎo)航系統(tǒng)我們還不知曉。如果航道堵塞——比如有水壩——這些鰻會離開水體,穿過田野和森林到達(dá)下一條小溪或小河。環(huán)境學(xué)家就運用它們這種獨特的能力在水壩上修建了“梯子”,讓它們爬過去,完成遷徙。有一點比較嚇人,安圭拉鰻的親戚,康吉鰻也能穿過干燥的陸地,并對人類也具有攻擊性。
2.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遷徙每天都在進行
馬尾藻海應(yīng)該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水體了。它沒有什么邊界,只有一系列匯聚到一起的洋流可以大概確定它的位置,即使它就在大西洋中間。這是一片水域之中的一部分——灣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洋流都從不同方向匯聚其中,馬尾藻海扮演著平靜的中心的角色。它被水手稱為“迷船之?!?,因為氣流異常平靜,船只可能被困上幾天或幾個星期。
更重要的是,馬尾藻海幾乎是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態(tài)體系。果囊馬尾藻是一種漂浮在洋面上的海藻,為成千上萬種生物提供食物和庇護,動物的排泄物也反過來為海藻提供養(yǎng)料。海里的生物一層疊一層,從海面直到深海超過5000米(16000英尺)。晚上,這里就是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遷徙的舞臺——5000多種生物,總共幾百萬海洋生物,從深海突然出現(xiàn),尋找食物,黎明前再回到海底。
1.谷歌街景:海洋
谷歌街景是谷歌地圖的很受歡迎的附加功能,讓你能用在街上的角度看任何地點。2007年,谷歌在全世界派出一支車隊,為一切東西照相。然后他們將照片合成一長串,讓你點擊一個按鈕就能“走”任何路線。但是這已經(jīng)不是新聞了,不值得興奮。
街景:海洋也與此類似,除了你看不見前女友的房子,取而代之,你能直接在大堡礁里散步,或者走進六大洋幾十個水下景點的任何一個。他們正全速增加這個應(yīng)用里的位置,但是目前為止為數(shù)不多,只有加拉帕戈斯群島、蒼鷺島、威爾遜島和恐龍灣等附近的珊瑚。這一部分是公眾信息特技,一部分是科學(xué)項目——當(dāng)人人都可以享受這樣的旅行時,他們也在用相片監(jiān)管世界最重要的珊瑚的生長(和腐壞)情況,這些珊瑚是整整25%的海洋生命的大家庭。
翻譯:羅惠月
原文:http://listverse.com/2013/10/28/10-fascinating-facts-about-marine-life/?utm_source=more&utm_medium=link&utm_campaign=direct
[①]譯注:原指為宗教或道德信仰而戰(zhàn)的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