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女作家“大梁如姬”授權(quán),選自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最春秋——史上最潮的春秋故事》
時下網(wǎng)絡(luò)上流行一個詞匯——毒舌,所謂毒舌就是說話尖銳、狠毒,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也可以俗稱為犀利。預言帝更是有來頭,其實預言這種活計中國歷史上早有記載,只不過當時沒有現(xiàn)在這種流行元素的詞匯,“預言帝”真正紅火起來是在2010年的世界杯之際,章魚保羅對各國球賽的預言,幾乎一說一個準,名聲大噪,被人奉為預言帝。
本文所說的中國第一毒舌預言帝,是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兩大功臣姜太公和周公姬旦。這兩大功臣的知名度不用細說,姜太公早就在明朝時期的《封神演義》一書中被傳得神乎其神,幾乎無一遺策;而周公姬旦,相傳他親自著寫了《周禮》,《周禮》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包括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蛇蟲鼠蟻,大至國家政法、禮樂兵刑,小至農(nóng)商醫(yī)卜、膳食衣飾,民間工藝等內(nèi)容??梢哉f,少了他們倆,中華文明就像被砍掉了頭,中國的歷史也要縮水一大半,周王朝更不可能有800年文明的歷史。
在周武王討伐商王朝建立了大周后,分封了家族兄弟親眷以及一些有功勞的人們作為諸侯,為周王朝守護領(lǐng)土,于是漸漸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許多國家,據(jù)說當時的封國有200多家。整個中國被分成這么多國家,可想而知,有些小國家可能就是現(xiàn)在一個村子那么大而已,國家跟國家之間打架,估計也就是一些村斗一樣的情景。
周公姬旦和姜太公望的封地分別為齊國和魯國。在分封兩個人的是時候,周武王可謂是煞費苦心。周公和姜太公都是周朝的首要功臣,假如他們以后發(fā)展強大,齊、魯相隔很近,可以互相牽制、制衡。另一方面,齊、魯周邊靠水,又有東夷,這是周朝人民的一大威脅,把兩個強大的封國放在那,既可以為國家抵御敵人,又不怕他們自己發(fā)展獨大。果然,后來齊魯在整個春秋時期互相對干了幾百年,表面上是姻親,背地里時時刻刻都在互相防御著、斗爭著。
話說回來,得到封地后,周公與姜太公心情都很復雜,既擔憂身上的遠大責任,又喜悅政治抱負得以施展。兩人均是輔佐周王室的大功臣,經(jīng)常要見面探討一下自己的想法,在一次元首會面時期,二人針對如何治理、發(fā)展國家,進行了一場十分著名的討論。
由于太著名,原文摘錄如下:
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敝芄┰唬骸坝H親上恩?!碧唬骸棒斪源讼饕??!敝芄┰唬骸棒旊m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逼溽猃R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魯日以削,至於覲存,三十四世而亡。
翻譯下來是這樣的意思:
姜太公被封在齊國,周公姬旦被封在魯國,倆人都倍感榮耀,且深有壓力。有一天他們倆見了面,開始討論應該怎么樣治理好國家,與周王室一起將祖國發(fā)展得更加強大。
姜太公首先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我打算我們齊國以后的治國方針就是尊賢上功”。意思就是說,齊國將來治理國家的套路就是用人以賢,多用人才,尊崇有功勞的人,這種尊崇,不看中國籍和學歷,沒有老少的區(qū)分,不管來的白貓還是黑貓,只要有賢才,只要能抓老鼠、為我所用,都可以來齊國發(fā)展抱負,并且都可以得到合適的職位。
周公姬旦對姜太公的治國方針不以為然,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打從開始就想到了怎么管理齊國?!昂呛牵愕恼f法我不認同喔,我要用‘親親上恩’的手段來治理齊國”,意思就是說,魯國將來的治國方針就是任用親人,鼓勵他們好好發(fā)展祖國,多施與一些恩德。至于外來的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呀,當然不能用。
姜太公聽完周公的話以后相當驚訝,如果按照周公的說法做,他似乎都能預見魯國的未來了,“這樣,魯國恐怕就要衰弱了?!苯徽f了一句,因為周公是聰明人,點一句就可以,何必指指點點?
周公姬旦馬上就聽明白了,大家都是聰明人。他其實心里也知道只任用親人會將很多人才絕之門外,但他對姜太公的治國方針卻也不認可,不僅不認可,他也看見了齊國的未來。所以,他當即就回話:“呵呵,魯國這樣的政策方針可能會使國家衰弱,但是,齊國以后的國君可能就不是你們呂氏家族了?!?/p>
到這里為止,談話完畢。
兩個人的對話是不是頗有點鬧脾氣的味道?是不是有點互相毒舌的味道?你說我的國家將來要不行,我就說你的國家以后要被篡位。聽起來,兩人像是故意杠上了。其實,周公姬旦和姜太公望不是在毒舌,后來的歷史證明了,他們那段對話是在預言。兩人的觀點都沒有錯,如果只任用親人而不廣招賢能之士,國家自然會衰弱,如果只招攬賢能的人輔助祖國,公族一點實際權(quán)力也沒有,等他們開始壯大以后,國家不被篡,幾乎不可能。
周公和太公倆人也許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這段對話基本上給中國歷史畫了一個大圈,可以說,后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也一直都在他們所討論的這個怪圈里重疊,用賢的被篡位,用親的必定衰弱。同時,這也是歷代君王選擇繼承人、用人的一大難題,那么問題來了,任人唯賢還是任人唯親?
三國時期,司馬家篡了曹魏,曹家的兄弟們都沒有兵權(quán),無能為力,于是,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晉武帝司馬炎一上位,首先就是將公族兄弟們一一分封,讓他們各自掌握兵權(quán),守衛(wèi)自己家族的政權(quán)。歷史證明,分封不僅衰弱,照樣會亂國,后來,晉朝發(fā)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將西晉王朝搞得一團糟,被外族五胡趁虛而入,使中國歷史進入了最黑暗的一段時期??梢哉f,這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大轉(zhuǎn)彎點。
回過頭來,再看看周公和太公的齊、魯兩國各自的發(fā)展。
齊國按照姜太公的那套方針,廣招賢才治理祖國,在齊桓公的時候,這條政策得到了最大的推廣。齊桓公廣泛地任用外來人才,依照仲父管仲的策略,將齊國發(fā)揮到了鼎盛。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匡扶周王室、援助諸侯各國,中原各路諸侯都主動尊崇齊國為大哥。一時間齊國成為了最耀眼的明顯,首都臨淄吸引了各地的貿(mào)易商和游客,成為當時諸侯各國的國際大都市、第一經(jīng)濟之城,無論是列國諸侯還是王宮貴胄都紛紛趕來參觀,那盛況,大概就像今天的北京和上海。各國的普通小老百姓提起臨淄來都十分向往,就像今天的人民想去紐約、華盛頓一樣。
但是,物極必反,盛況下的后遺癥也來了——正是因為齊國的政策不約束外族,齊國本土的國、高兩家公族勢力薄弱,而其他國家的人才不斷涌進齊國,就在不斷涌進的人才中,出現(xiàn)了一個讓齊國未來發(fā)生天翻地覆的人的始祖——陳國公子完。
陳國的公子完在父親陳厲公被殺,祖國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投奔到了齊桓公手下。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這種情況屬于政治避難,齊國有義務(wù)收納公子完。齊桓公預備給公子完一個卿的地位,讓他在齊國好吃好住免費玩著,等他祖國問題解決,依然可以回去做公子。但是,公子完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他認為自己是在避難,不該享受這種待遇,所以來到齊國后,他十分低調(diào),情愿給齊桓公當小弟。齊桓公也不好強人所難,分封了一些田地給公子完,并讓他做了管理百工的官,公子完也因此改姓為田。
最終,歷史緩步前進,齊桓公去世,公子完也在齊國落地生根,齊國不復當初盛況后,終于被田完的后裔取代,到了戰(zhàn)國,齊國的君主變?yōu)樘镄眨瓿闪酥芄У┑念A言。姜氏齊國只傳了二十四世。
魯國按照周公姬旦的意思,開始任用親人為主。傳到魯莊公的時候,發(fā)生了著名的慶父之亂,慶父是魯莊公的親弟弟,由于魯國任人唯親,所以慶父的官職及權(quán)力都很大,歷史上著名的“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說的就是魯莊公的弟弟慶父在魯莊公死后,聯(lián)合了魯莊公的妻子哀姜發(fā)動的叛亂。慶父之亂持續(xù)時間很長,將魯國內(nèi)部弄得一塌糊涂,包括魯莊公的二弟叔牙也參與其中,一連殺了魯國好幾個即將成為國君的孩子,最終魯莊公最賢能的小弟弟季友也無能為力,逃亡去了其他國家,還是諸侯首領(lǐng)的齊桓公出兵協(xié)助魯國平叛,這場慶父之亂才終結(jié)。
魯國內(nèi)亂平定,季友回到魯國后,開始重新組建領(lǐng)導的團隊。他首先做的,就是按照先祖周公姬旦的意思,分封慶父以及叔牙的后人繼續(xù)為魯國掌管朝政。雖然之前在慶父之亂的時候,季友一心想除掉兩位哥哥,可是困難之后,親人畢竟是親人,還是按照魯國一貫的“親親上恩”政策,加以重任。后來也就是他們?nèi)说暮笠?,形成了魯國的“三桓”,由于慶父、叔牙、季友都是魯桓公的兒子,這些人都是魯桓公的直系后代,因此他們被稱為“三桓”?!叭浮彬湙M跋扈,趕跑了許多魯國的人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是其中一個。
魯國的思想觀念和治國方針比較保守,在春秋歷史的大潮流中,他們的國力越來越衰弱,再也擠不上一流國家的地位,只能在各國爭霸之際跟著各個霸主混日子。齊國強大的時候跟著齊國混,晉國強大的時候,又隨著晉國,過著墻頭草一樣的生活。魯國雖然是姬姓家族傳了三十四世,但始終沒能抬頭挺胸地生存,想起他們的開國君主周公的德行和能力以及跟周王室的關(guān)系來說,實在是太可惜了。
現(xiàn)在,再來看看周公姬旦和姜太公當初的那段對話,齊魯兩國的歷史發(fā)展果然被他們預言對了,一個雖然當了霸主,卻被人取代,江山改姓;一個雖然沒有被取代,傳世也比較久,但始終只在夾縫中生存,作為周王室最親近的諸侯國,難免有些憋屈。
如此看來,周公姬旦和姜太公,可以算是中國第一例預言帝加毒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