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正在中東訪問的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與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會面。
普京的敘利亞戰(zhàn)略,使俄羅斯人再次回到了中東這個沙皇俄國、紅色蘇聯(lián)先后鏖戰(zhàn)了數百年的大國博弈競技場,而對于不做一流大國毋寧死的俄羅斯來說,千百年來,伊斯蘭世界始終是其帝國夢想繞不開的一道坎。
作者|Yaroslav Trofimov
編譯|張乎安
當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把他在伏爾加河畔見到的俄羅斯人形容為“紅發(fā)藍眼、丑陋而負信的民族”時,他應該不會想到,這個當時向金帳汗國的穆斯林可汗稱臣的小屬國,幾百年之后會與中東地區(qū)的命運發(fā)生怎樣的糾纏。
解決中東難題,比美國更認真
2015年秋,普京向敘利亞進軍,舉世矚目。中東此前已被美國主導幾十年,但近年來的局勢已日漸走向無解。而普京的這一決定,則使其收獲了驕人的成果,他拯救了之前危在旦夕的阿薩德政權,也占據了中東斡旋的中心位置,挑戰(zhàn)了此前美國在此地區(qū)不容置疑的影響力。用身為伊拉克國會議長的遜尼派人士賈布里的話說,俄羅斯向中東釋放出了這樣的信號:我們比美國人在更認真地解決這一地區(qū)的問題。
普京還實現(xiàn)了其他國家都做不到的事——能與該地區(qū)所有的重要勢力說上話(不過最近的土耳其成為了一個例外):俄羅斯既能同以色列有關聯(lián),與伊朗的關系也一點不弱,還同時能與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建立關系。
俄羅斯在敘利亞赫梅明空軍基地的一位軍人佩戴著這樣的領章。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歷史性的回歸
在西方看來,俄羅斯的經濟可能撐不起其在中東的消耗:在西方國家長時間制裁以及低迷的天然氣、石油價格的影響下,如今俄羅斯的經濟已縮至與意大利體量相當的水平。
但是這對于俄羅斯而言太熟悉了:他們的經濟從來就沒有特別繁榮過,但這卻沒有妨礙他們始終追求在全球事務中的領導地位。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主任特列寧解釋說,普京心里很清楚,靠目前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撐不起一個超級大國,但是他不愿意妥協(xié),他的世界觀就是:我們要么就當超級大國,要么就土崩瓦解,一敗涂地。
而對于普京,除了收獲到利益和贊譽之外,他或許還會聯(lián)想到當年蘇聯(lián)時期乃至沙皇時期,俄羅斯人在中東地區(qū)叱咤風云的樣子。
進軍中東,正是俄羅斯對過往輝煌的地緣影響力的歷史性回歸,是證明其仍躋身于第一檔次大國行列的關鍵指標。
2015年10月20日,敘利亞總統(tǒng)阿薩德與普京共同步入克里姆林宮。
(圖片來源: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俄羅斯對伊斯蘭地區(qū)的情愫
對于一門心思要走向世界政治舞臺中心的俄羅斯人而言,無論是在國運昌盛還是跌入低谷時,中東始終是繞不開的地方。
他們與伊斯蘭世界打了上千年的交道,基本上都是不太愉快的經歷。與人們印象中不同,在最開始的幾百年里,俄羅斯都是扮演弱勢甚至丑陋的角色。
公元10世紀的阿拉伯外交家伊本·法德蘭在初見俄羅斯人時,曾驚嘆俄羅斯人的“體格之完美”,但也對他們不講衛(wèi)生的程度和焚燒女奴殉葬的習俗感到震驚。本文開頭提到的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對他們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那幾個世紀里,俄羅斯人的公國都要向穆斯林的霸主稱臣納貢。在當時繁榮的伊斯蘭文明眼里,俄羅斯不過是蠻夷而已。
直到1480年,莫斯科公國終于實現(xiàn)了獨立。幾十年之后,沙皇伊凡雷帝連續(xù)作戰(zhàn),占領信奉伊斯蘭教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將俄羅斯的邊界向東和向南擴展。
自此,俄羅斯與伊斯蘭世界的天平開始逆轉。由于地緣因素,俄羅斯幾乎每一次擴張都與伊斯蘭世界有關。隨后的幾個世紀,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鏖戰(zhàn)不休,慢慢蠶食后者的土地,也一步步地推進到了波斯的地盤。
1829年,剛剛敗給俄國的波斯被迫喪權割地,俄國劇作家格里鮑耶陀夫在作為沙皇的使臣駐守德黑蘭時,慘遭當地憤怒暴民的殺害。此時俄羅斯與波斯間的緊張關系可見一斑。19世紀,俄國與英國玩起了“大博弈”,它在侵吞中亞地區(qū)的一系列小國后,幾乎要和英國爭奪阿富汗的控制權了。
俄羅斯人對中東的另一個情愫與宗教有關。15世紀土耳其人攻克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后,將這座東正教的城市改名“伊斯坦布爾”,使其成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都城;而部分信奉東正教的東羅馬遺民逃向了俄羅斯。因此俄羅斯還將自己視為中東地區(qū)基督徒的保衛(wèi)者。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英國和法國向俄國承諾,若打敗奧斯曼帝國,那么伊斯坦布爾就將歸入俄羅斯人統(tǒng)治。不過,此事因十月革命的爆發(fā)而作罷。
1988年5月21日,蘇聯(lián)從阿富汗撤軍期間,一列裝甲車隊行駛過蘇聯(lián)和阿富汗邊境的泰爾梅茲的大橋。
盛極而衰
蘇聯(lián)時期,莫斯科對中東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1941年,二戰(zhàn)中的蘇聯(lián)和英國以確保伊朗的油田和物資安全為由,聯(lián)合出兵入侵伊朗,導致伊朗國王禮薩汗退位。
1960年代,蘇聯(lián)的軍事勢力繼續(xù)深入中東,扶持代理國。美國扶持以色列和阿拉伯王室國家,而蘇聯(lián)則支持左翼的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和當時的南也門,讓中東成為了冷戰(zhàn)的競技場。
但是,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fā),政治伊斯蘭主義興起,俄羅斯人在該地區(qū)的影響開始退潮。埃及在美國斡旋下與以色列簽署停戰(zhàn)協(xié)議;而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的帝國主義行為,則瓦解了自己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
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宣戰(zhàn),而蘇聯(lián)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沒有阻止。蘇聯(lián)的影響力跌入谷底,接下來的十年里,俄羅斯自顧不暇,連自己境內的穆斯林(如車臣)都讓他們焦頭爛額。
普京平定境內穆斯林反叛勢力后的最初幾年里,俄羅斯依然沒有去挑戰(zhàn)美國在中東的勢力。甚至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fā)之時,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表決中,莫斯科也沒有動用其一票否決權去阻難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的卡扎菲實施打擊。
2015年9月24日,莫斯科的穆斯林在莫斯科大清真寺門前舉行開齋節(jié)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