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回答,簡單說兩句。
對于大部分體育項目的運動員來說,決定身形外觀且取決于后天訓練因素的主要是肌肉質量和分布。而肌肉質量和分布又取決于兩個因素——運動中的動力和阻力 / 能耗來源及性質。
1、推動運動的動力主要來源和性質
先看動力來源(決定肌肉分布)。馬拉松是一項 ' 基本靠腿 ' 的運動項目,推動身體前進的動力完全來源于腿和髖;而在游泳時,除了蛙泳之外,另外三種泳姿都是以上肢為主要推進力 :
2、運動中阻力和能耗的來源及性質
長距離游泳和跑步持續(xù)時間長,都是耐力項目,這就要求運動員對能量消耗有所控制。但最后比的是誰完成全程的用時最短,因而又帶有競速項目的性質,所以還要考慮克服阻力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克服阻力必然消耗能量,但消耗的能量不一定都用在克服阻力上)
游泳和跑步的阻力 / 能耗都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
(一)身體在介質中運動時受到的介質阻力(以及由此帶來的能量消耗)
這部分阻力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由于水的密度遠大于空氣,導致游泳時受到的阻力不僅遠大于跑步時受到的阻力,而且隨速度增加游泳受到的阻力增大得遠比跑步時快。
(二)移動體重的能量消耗
由于水的密度遠大于空氣,和人體基本相當,導致水的浮力基本能夠抵消人的體重,而空氣浮力則遠遠不能抵消人的體重。
此外,跑步的動作結構決定了每跑一步身體重心都會上下起伏,在長距離跑步中就會積累成可觀的消耗(有研究表明跑五千米時如果每一步重心多升高一厘米,全程下來多消耗的能量相當于爬上五層樓)。
(游泳中也有類似的問題,身體重心起伏最大的蝶泳最不能持久,而身體重心基本沒有起伏的爬泳和仰泳最能持久)
綜上,游泳時要克服的阻力主要是水的阻力,能耗也基本用在克服水的阻力上,體重對阻力和能耗影響很小。又由于水的阻力隨游速加快而迅速增加,所以力量增加對成績提高的正面影響要遠大于體重增加的負面影響。而跑步時要克服的阻力和能耗主要來源于移動體重,空氣阻力的影響較小且隨跑速加快而增加的趨勢也不明顯。所以體重增加對成績提高的負面影響要遠大于力量增加的正面影響。
由于以上原因,游泳運動員訓練中力量訓練的比重很大且主要訓練上半身肌肉,而對體重的控制較為寬松,所以外觀上較為強壯。而長跑運動員訓練中力量訓練的比重較小且主要訓練下半身,對體重的控制又較為嚴格,所以外觀上顯得較為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