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讀古龍的《小李飛刀》,小編對其中一句話印象是特別深刻,原話是這么說的:沒有人見過小李飛刀的刀,因為見過那把刀的人,都已經(jīng)死了。
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飛刀有多快,有多準,只字未提;可這飛刀的厲害,被古龍描繪的是淋漓盡致。
當然,小李飛刀是虛構的,可歷史上有一樣并非虛構的兵器,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形容也是在合適不過了,就是血滴子。
血滴子,在各種小說和電影里咱們經(jīng)常能夠看到它的身影,光是以血滴子為題材的電影就有不下十部,在這些電影里,血滴子是一種極其恐怖的暗器,他就像被安裝了定位一樣,能悄無聲息的飛到對手頭上,割下對方的人頭,然后再飛回到主人手里。
在各種版本的影視作品中,故事情節(jié)不一樣,血滴子的造型也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這種暗器跟雍正皇帝有關系。
關于雍正跟血滴子的關系,野史里是這樣說的,當時還是四阿哥的胤禛,靠篡改遺詔登上皇位,登基后朝野對這事是議論紛紛,這讓雍正很不爽,他就下了一道圣旨:凡是私下傳播流言者,殺無赦。
誰去辦這個事呢?明清兩代的皇帝手里,都有個獨立與司法系統(tǒng)外的情報組織,比如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雍正手里的這個組織,叫粘桿處,您可能在電視劇里聽過,名字挺奇怪的。
據(jù)說,雍正打小就特別怕吵,邊上有一點動靜就睡不著覺,所以每到夏天,他的家丁就要手拿粘桿把樹上的知了全部抓走,免得蟬鳴聲吵到雍正,久而久之,抓知了的這群人,就成了雍正的心腹,登基之后,知了不用抓了,這群人就改成專門給皇帝打探情報,執(zhí)行各種秘密任務。雍正不想有人議論他的“黑歷史”,粘桿處就得替皇上殺人,這“血滴子”也就橫空出世了。
不過也有一些學者表示,雍正他絕對有制造血滴子的動機,他讓粘桿處四處搞暗殺,是為了堵住說他壞話人的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他也知道,天底下這么多人,怎么殺的過來?所以必須要讓每個說壞話的人,在開口之前,都得考慮考慮后果。
而血滴子,就有這樣的威懾效果,這玩意殺人,不用抓,不用審,來時一亮相,取了頭顱直接飛走,留下一具殘尸就足以震懾民眾了。
不過隨著人越殺越多,民怨也積攢頗深,而且據(jù)傳雍正皇帝之死,也與血滴子有關。
這段故事在小說里更為具體:雍正在位的時候,搞過一起轟動一時的文字獄,史稱“呂留良曾靜案”,呂留良一家上下幾十口,被雍正殺的干干凈凈,只有他的小孫女幸免于難。
后來這個小孫女被高人收養(yǎng),取名呂四娘,為了報仇,她埋頭苦練十幾年,練就一身武功,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里,呂四娘悄悄潛入皇宮,刺殺了雍正皇帝,而且用的,就是雍正自己發(fā)明的血滴子。
雍正的人頭,被呂四娘帶走了,大臣們只好用金子打了一個給皇帝安上,所以至今都有很多人認為,雍正皇帝泰陵里埋著的是具無頭尸身。
上述種種說法,都是野史留下的,博君一笑罷了。
最近幾年,隨著清宮劇的熱播,關于血滴子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問題,許多學者和兵器愛好者又做了深入的研究,大體分為兩派:
我們知道,在野史里,雍正被刻畫成一個冷血殘酷的暴君,可近些年來許多學者為他翻了案,說他雖然大搞文字獄,但總體是個勤政有為的皇帝,不至于造這種武器來打壓下層。
還有一派呢,不談雍正的人品,而是從技術層面否定了血滴子的存在。按照野史里的描述,血滴子應該是上面有個蓋,下面有個軟袋,中間藏著機關,里面有能活動的鋒利的刀刃,一拉動機關,刀刃就能瞬間閉合,把人的腦袋切掉。
可是從現(xiàn)實里看,當年沒有發(fā)動機,血滴子用什么做動力來操縱刀刃,然后再飛出去呢?這東西根本就不符合邏輯啊。
所以當時即便是有這個東西,陶醉在天朝上國夢中的大清帝國,在一百多年后大概也沒有想到會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打得一敗涂地,所以緊跟時代,把能力用在該用的地方,才是正道吧。
- END -
歲月很長 從古至今
世界很大 從南到北。
不敢海納百川,盡可豐富多樣
瓷房子等你回家。
本篇材料由
本公眾號原創(chuàng)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