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超過61%的人看完打下5星。
2018年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金球獎最大贏家(最佳音樂/喜劇影片、最佳男配、最佳編?。f的都是它——《綠皮書》。
《綠皮書》
The Green Book
2018.11.21
這片子看片名,不知所云,其實在美國也沒多少人知道綠皮書啥意思。
看演員和類型,一黑一白,貌似又是政治正確和老調(diào)重彈的黑人種族問題。
看著就煩。
但它卻打了不少人的臉,因為它出乎意料的好看。
《綠皮書》在2018年的多倫多電影節(jié)首映。
這也是導演彼得·法雷利(《阿呆與阿瓜》《終極細胞戰(zhàn)》)第一次參加電影節(jié)。
因為觀影效果極佳,現(xiàn)場笑聲不斷,影片結(jié)束,觀眾集體鼓掌。
最終,它擊敗大熱門《羅馬》獲得多倫多電影節(jié)觀眾選擇獎。
從左至右:維果·莫滕森(男主)、彼得·法雷利(導演)
琳達·卡德里尼(女配)、馬赫莎拉·阿里(男配)
多倫多電影節(jié)
接著,在被稱為“奧斯卡風向標”的金球獎上,《綠皮書》拿下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按理說,這么好看又得民心的片子應該是本屆奧斯卡的最大熱門。
但事與愿違。
幾位主創(chuàng)之前的不當言論被扒,涉及了種族、宗教和政治三大敏感話題。
一條條負面新聞讓《綠皮書》成為最具爭議的奧斯卡大熱門。
戲里打動人心,戲外建墻筑囹。
這都讓《綠皮書》更加精彩,也更加諷刺。
因為影片講述的,恰恰就是改變?nèi)诵?、改變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故事。
《綠皮書》
《綠皮書》改編自真實的故事。
唐·雪莉(Don Shirley)是個鋼琴神童,他更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但他是個非洲裔美國人,也就是個“有色人種”。
唐·雪莉真人
1962年,他要到美國南方巡回演出,需要一個司機兼保鏢。
他找到了具有黑幫背景的托尼·利普(Tony Lip,曾在《教父》中飾演一名小角色)。
可是那時托尼正歧視黑人。
托尼·利普真人
兩人一啪不合,但因為利益關系還是一路同行了兩個月。
這兩個月,改變了兩個人的一生。
唐·雪莉(左)由馬赫莎拉·阿里飾演,圖片出處見水印
用托尼·利普兒子的話說:
“遇到雪莉博士(唐·雪莉習慣別人稱呼他雪莉博士)之前,我父親是一個人,遇到雪莉博士之后,他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strong>
托尼·利普(左)由維果·莫滕森飾演,圖片出處見水印
《綠皮書》是一部公路片,講述的是兩人在美國南方各州的遭遇和見聞。
它打破了種族電影嚴肅、刻板又深沉的形象,節(jié)奏明快、輕松搞笑又打動人心。
現(xiàn)實中的托尼和雪莉博士
一個黑人,一個白人;一個天才,一個莽夫。
從陌生到熟悉,從對立到親密。
兩人一路的“打情罵俏”直戳觀眾笑點,但他們給人帶來的反思至今都不過時。
《綠皮書》中的托尼和雪莉博士
片名“綠皮書”(The Green Book)是現(xiàn)實中真實存在的一本“黑人出行攻略”。
它全稱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即黑人汽車旅行綠皮書。
里面是記錄美國各地對黑人友好的旅館、飯店等場所的列表。
由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從1936年出版至1966年。
1940年不同版本的“綠皮書”封面
圖片來自nbcnews.com
有人戲稱它是“黑人外出活命攻略”。
因為在美國種族歧視最嚴重的時候,有很多地方的旅館飯店都禁止黑人入內(nèi)。
黑人走錯了進去,有可能被活活打死。
Lonestar飯店標識:禁止狗、黑鬼和墨西哥人入內(nèi)
圖片來自loc.gov
故事發(fā)生的背景,1962年也是個奇妙的年份。
1963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聯(lián)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
隨后美國也相繼有30個州公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律條文,但這30個州中沒有一個是南方(馬里蘭州以南)的州。
在這之前的1962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而雪莉博士巡回演出要去的地方,就是問題最嚴重的南方各州。
就在這最嚴峻的時刻,兩個身份最顛覆的人相遇了。
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綠皮書》讓兩個不同人種和階級的人來了個身份互換。
雪莉是個文明人,托尼是一介莽夫。
男主托尼有著白色的皮膚,但他卻過著有色人種的生活。
他有著黑道家族背景,在夜總會給人當保安。
他沒什么文化,整天叼著煙,出口成臟,有問題全靠拳頭解決。
現(xiàn)實中,托尼·利普父母是意大利移民,他當過兩年兵,但只有小學文憑。
相反,皮膚黝黑的雪莉博士過著頂級白人的生活。
他住在紐約的卡耐基音樂廳上一層的“奢華城堡”里,家里擺放著各種奇珍異寶。
他舉止賢儒優(yōu)雅,風度翩翩,更重要的是,他是鋼琴界的大師級人物。
唐·雪莉的父母來自牙買加,他2歲開始學鋼琴,9歲受邀上臺表演。他有音樂、心理學和禮儀藝術三個博士學位,可以流利地說8種語言。
人與人之間的傳統(tǒng)認知在他們兩人身上被顛覆。
首先,是在階級上。
那一年,托尼失業(yè),整天為房租發(fā)愁,他生活在社會的底端。
雪莉博士住在豪宅,還有專門的傭人給他服務。
他吃飯習慣用刀叉,從不用手,甚至覺得徒手吃東西野蠻而不雅。
他是社會中的上流人士。
托尼解決問題的能力名聲在外,雪莉博士高薪雇傭他做兼職司機。
兩人一上車就顯得格格不入。
托尼開起車來,左手方向盤,右手炸雞。
吃得一手油,碎屑掉一身,但他隨手拍拍衣服繼續(xù)開車,吃得津津有味。
當時炸雞被認為是“黑人愛吃的食物”,但雪莉博士卻從未吃過。
托尼遞給他,雪莉只說三個字:我拒絕。
接著,被顛覆的是地位。
一般情況下,白人是被服務的,有色人種多做低端服務白人的工作。
但托尼和雪莉博士卻反了過來。
穿著工服干活的是托尼,穿著西裝被服務的是雪莉。
托尼為雪莉開車,給雪莉修車開車門,解決路上的一切疑難雜癥。
其中一段托尼在田地間修車的戲非?!按碳ぁ薄?/strong>
車修好了,托尼給雪莉開車門。
此時路邊頂著烈日,在地里干活的黑人們投來“異樣”的眼光。
他們不敢想象也無法理解,為什么一個黑人能被一個白人這么伺候?
從他們臉上我們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
從雪莉博士臉上我們看到的是憐憫和無奈。
他們正經(jīng)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誤解。
但這種誤解只存在于那個時候么?
階級和身份的互換讓兩人體驗到對方的生活。
托尼才意識到這種歧視是多么的尖酸刻薄,又是多么的可笑。
雪莉博士被邀請上臺表演,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卻禁止他就餐。
在座的聽眾一個個冠冕堂皇,欣賞著雪莉的音樂,卻打心里覺得雪莉低人一等。
這連托尼都看不下去。
他為雪莉博士解決了場地問題,鋼琴問題,汽車問題等等問題,但他怎么也解決不了人們心中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
雪莉博士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遠非如此。
許多餐廳和旅館都禁止黑人入內(nèi),警察會無事生非,甚至連服裝店都拒絕賣給雪莉博士衣服。
托尼為此憤憤不平,雪莉卻習以為常。
他會讓托尼多開半小時車程去找允許黑人使用的廁所,他建議托尼將暴露自己意大利裔身份的名字改成“美式”。
因為美國人不認識,也不屑于讀那種發(fā)音困難的外來語名字。
雪莉博士會教托尼文明用語,教他公共場合的禮儀。
甚至教他如何給妻子寫信,來表達內(nèi)心的想法。
托尼不理解,為什么雪莉博士要去歧視問題那么嚴重的南方去表演?
為什么受盡不平等待遇,還要給白人表演,跟白人握手?
直到雪莉博士的搭檔告訴他:
要改變?nèi)诵?,需要的不僅僅是天賦,更需要勇氣。
雪莉博士就是要通過一場場表演來證明,有色人種并不低賤。
他們一樣有禮貌,有才華,有涵養(yǎng)。
進行這么憋屈和危險的巡回演出,雪莉博士并不止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他的兄弟姐妹,為了改變世人的觀念。
托尼這才意識到,一個人靈魂的貴賤跟膚色沒有任何關系。
一個白人也可能是個乞丐或小偷,內(nèi)心卑鄙險惡;一個黑人也可以是個博士或醫(yī)生,高尚而善良。
這時,兩人的身份再次被顛覆。
托尼雖然沒有雪莉博士的財富和才華,但他有普通幸福的家庭。
雪莉博士雖然步入上流社會,但因為膚色的硬傷,他并沒有被白人接納,而西裝革履的他也從未體驗過黑人艱苦的生活。
他既不屬于黑人,也不屬于白人。
他有著驚人的才華,卻是個不被接納的、孤獨的異類。
因為這場旅行,兩人都改變了對方。
雪莉博士讓托尼摘掉有色眼鏡,托尼讓雪莉博士找到歸屬。
托尼不再侮辱任何人,雪莉博士則學會徒手吃炸雞。
至此,探長只解說了片中最不精彩的部分。
鑒于篇幅,探長再解說影片高潮之后的一場戲。
在被一家酒店拒絕就餐后,托尼帶著雪莉來到黑人酒吧,這大概也是雪莉第一次來到這種地方。
他身穿名貴的西服,徒手吃了份炸雞,然后上臺演奏了一段曲目。
店里的黑人都驚呆了,一方面是因為雪莉博士演奏的音樂太美妙。
另一方面,是因為他演奏的是他最喜歡的肖邦的曲目。
那時候,黑人甚至被禁止演奏白人的音樂,他們大都演奏爵士樂。
而他們也從沒有見過,也從沒有聽過哪一個黑人能把肖邦演奏如此優(yōu)美動聽。
演奏結(jié)束,店里的黑人興奮的鼓掌。
然后,樂隊上臺演奏起他們熟悉的爵士樂。
雪莉博士放下世界頂級大師的身份,和他們一起演奏起“屬于黑人的音樂”。
事實上,在雪莉博士20歲的時候,他的老師建議他去學流行或爵士樂。
因為當時的美國人無法接受有色人種演奏“他們的古典曲目”。
顯然,雪莉博士拒絕了老師的建議。
現(xiàn)實中的雪莉博士上臺表演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曾評價雪莉博士說:
“他精湛的技藝配得上神”(His vistuosity is worthy of Gods)。
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雪莉博士本應家喻戶曉。
但他一生低調(diào)私密。
最后,雪莉博士成為著名的流行和爵士音樂家,而不是他所最鐘愛的古典音樂家。
因為唱片公司老板Sol Hurok曾對他說,人們不會接受一個有色人種出現(xiàn)在古典音樂的舞臺上。
雪莉最后聽取了建議,將古典和爵士流行音樂結(jié)合,形成自己獨特風格。
而他也總出現(xiàn)在夜總會等場所,而不是高端的音樂廳。
2013年,托尼和雪莉博士相繼去世,兩人的友誼持續(xù)了51年。
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一些人仍對種族、膚色和地域帶有偏見。
總有些人,僅靠一個人的出身、外表、穿戴,就把人分三六九等。
但歷史早已證明,高樓大廈中也有人渣,山溝溝里也有天才。
人生來就不平等,但靈魂不是。
看不完的美劇,說不完的電影,想看更多優(yōu)質(zhì)佳片,關注公眾號“影探”(ttyingtan),你想看的都在這里!
(后臺回復 綠皮書 一起看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