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科動物
河馬與鯨的血緣關系,比其他有蹄類動物還密切。現(xiàn)存兩個河馬品種過著半水棲的生活,白天大多在水中休息,夜晚才上岸覓食。它們的厚皮只有很薄的一層表皮,除非定期滋潤,否則,很快便會干裂。兩個品種都有大頭、水桶狀的身體和極短的腿的特征。然而,它們的體形差異卻極大。棲息在草原的食草性河馬的體重,是棲息在森林的食葉性侏儒河馬的七倍。由于水的浮力能分擔重量,因此,它們能保存精力,需要的食物相對較少。
水中有蹄類動物由于缺乏汗腺.河馬靠水來保持清涼。它們是游泳和潛水好手,身體密度讓它們能沿河床或湖床行走.一次能潛水大約五分鐘,肺部充氣便能浮起來。河馬的蹄有踐,鼻孔和耳朵能在水中關閉,而眼、耳和鼻孔的位置讓它只要把頭頂浮出水面.便能看.聽和呼吸。幼崽在水中出生和吃乳。多達40頭的河馬群白天會一起待在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或休息.晚上.才離開水到陸地上覓食五六個小時。
還記得電影《馬達加斯加》中的河馬Gloria嗎?它聰明又可愛,圓滾滾的的形象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
在平常人的認知中,河馬就是體型龐大的吃草動物,加上又蠢萌又懶洋洋的形象深入人心,我們總以為河馬應該是很溫柔友善的動物。
其實不然,深藏不露的河馬才是最冷酷無情的殺手。它們看似可愛,實則兇神惡煞。它們對與之近距離接觸的人類和其他動物毫不留情。在非洲,每年有將近3000人死于河馬之手。
近期就因為河馬的攻擊發(fā)生了一起不幸的事故。當?shù)貢r間8月12日,位于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西北約95公里的著名旅游景點奈瓦沙湖,發(fā)生了河馬襲擊游客事件,造成2名中國臺灣游客1死1傷。據悉這兩名臺灣游客是在奈瓦沙湖索帕度假村湖邊拍照時,遭到河馬的襲擊。
每年6月到9月,東非平原上都會上演大規(guī)模的動物大遷徙,而肯尼亞就是最好的觀賞地。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會前往肯尼亞去觀賞此次奇觀。不過,總有一些游客為了拍照或其他,常常不顧危險地去靠近動物。對于那些令人生畏的非洲霸王,例如大象、獅子、犀牛、野牛、獵豹等,人們都會下意識敬而遠之,但對于像河馬這種看起來溫順又好像沒什么殺傷力的草食動物,卻常常會掉以輕心。
古埃及人懼怕河馬。他們最邪惡的神祇之一“毀滅使者”,也就是善良與光明的死敵,就是以河馬為象征的。在他們心中,河馬簡直就是惡意的化身,代表著自然的黑暗面。
河馬的殺傷力有多大?
盡管它是素食動物(非完全素食),卻能輕松拿下一個食肉動物,就連鱷魚都要敬它三分。這也使得河馬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哺乳動物之一。
它們的咬合力驚人。別看河馬經常張大嘴巴,嘴里的牙齒看起來好像沒有獅子老虎那么可怕,但因為牙齒的表面積小,所以咬合的壓力十分集中。雌性河馬的牙齒在垂直方向的咬合力大概是130千克/平方厘米,那么,更具殺傷力的雄性河馬呢?遺憾的是,研究人員表示由于雄性河馬的咬合力太具有侵略性,無法進行測試。
其次,它們的體型和奔跑的速度也是很驚人的。河馬是陸地上現(xiàn)存的第三大哺乳動物,僅次于大象和犀牛。成年河馬的平均體重大約是1噸多,相當于20個人的重量。所以真的要是被這種龐然大物踩到,瞬間就能斃命。
還有速度。別看河馬看起來笨重,但可千萬不要低估了它的速度。真的遇上了危險,一個一般人奔跑的速度最多也就20多千米/小時。但要是河馬突然發(fā)飆,速度能達到30千米/小時。所以你是怎么跑都跑不過河馬的。動物學家認為,逃跑的人最好是想辦法爬到大樹或巖石之上,保命的幾率才會比較大。
所以去非洲旅行,如果你乘船去看河馬,請務必給河馬留出足夠大的安全距離。如果你遇見河馬母子一起覓食游玩,請千萬不要靠近,不要上前給小河馬拍照,不要打擾它們的生活。
無論是什么野生動物,都請記住,帶上我們最大的尊重和敬意,保持合適的距離。野生動物不屬于人類,它們永遠屬于它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