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興起并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于元曲確立并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于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lián)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guī)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fā)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xiàn)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qū)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guī)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于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