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舉中落??;
2、任期屆滿但不打算連任;
3、任期屆滿而根據(jù)法例不能連任;
4、任期未完,但新官員已選定并等待上任。
由于其他人傾向不與跛腳鴨合作,跛腳鴨的政治影響力會較低。不過,由于跛腳鴨無需在下屆選舉為自己的工作負責,這會使他們有更大自由提出不受歡迎的政策和任命。例如在美國,總統(tǒng)在任期將滿時會趕在新總統(tǒng)上任前推出所謂子夜法例和行政命令。[2]
在澳洲,無論何時舉行選舉,澳洲國會參議院議員在選舉后的7月1日起上任,直至三年后的6月30日,而眾議院議員則在選舉后立即上任。由于參議院的選舉和上任時間有差異,當政黨或其聯(lián)盟在選舉后注定失去多數(shù)黨地位,將造成跛腳鴨議會的出現(xiàn)。
例如,在2004年10月的澳洲聯(lián)邦選舉,自由黨和國家黨的聯(lián)盟將獲得參議院多數(shù)議席,但參議院任期到2005年7月才屆滿。5月,舊參議院便拒絕已由眾議院通過的新稅務法例,旨在延緩其通過,直至新參議院上場。
在美國,11月總統(tǒng)和國會選舉后、下年初新選出公職人員宣誓前的時期,被稱作跛腳鴨時期。1933年以前,國會和總統(tǒng)宣誓就職在3月4日舉行。當時國會通常有兩個會期,當中第二個會期為選舉后的12月至明年3月。這段會期被稱作跛腳鴨會期。這安排受到批評,并促成了美國憲法第二十修正案,將新一屆國會開始日期推前至1月3日,而總統(tǒng)宣誓就職則推前至1月20日,縮短了跛腳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