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shù)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jié),斯蓋其分也。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shù)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jù)危;智者達于數(shù),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直者,積于曲也;有余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shù)行也。
故外親而內(nèi)疏者,說內(nèi);內(nèi)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quán)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yīng)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jié);結(jié)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nèi)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學(xué)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制于人。制人者,握權(quán)也。見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隱于匿。”非獨忠信仁義21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于此之義,則可與言。由能得此,則可以穀遠近之義。
【譯文】凡是謀劃都有道路,必然要得到所憑借的,以求得其情形;審查而得到其情形,就樹立三種準則。所謂的三種準則,一是上、一是中、一是下,互相配合以樹立,以便產(chǎn)生奇妙;奇妙而不知曉其所壅塞;這就是始于古代的順從。所以鄭國人采玉時,把玉裝載于指南車上,為的就是不會迷失方向。那度量才能、酌量能力、揣摩情形,也是事物的指南針。
所以有同樣情形而且互相親近的人,就都能成功;有同樣欲望而互相疏遠的人,就會有偏移的禍害;有同樣厭惡而互相親近的人,就都會有禍害;有同樣厭惡而互相疏遠的人,就會有偏移的禍害。所以互相有益那么就親近,互相有損那么就疏遠,這種事情發(fā)生了很多次;這就是觀察同異分別的準則。所以土墻總是從縫隙處毀壞,樹木總是從關(guān)節(jié)處毀壞,這大概就是事物的原理吧。
所以變化產(chǎn)生了事物,事物又產(chǎn)生了謀劃,謀劃又產(chǎn)生了計劃,計劃又產(chǎn)生了準則,準則又產(chǎn)生了游說,游說又產(chǎn)生了進取,進取又產(chǎn)生了退卻,退卻又產(chǎn)生了制約;憑借制約于事,所以百樣事物都有一個道路,而百樣度量就是一個辦法。
那仁愛的人輕視財貨,不可以用利益誘使,反而可以使其拿出費用;那勇敢的士兵輕視困難,不可以用禍患使其恐懼,反而可以使其把守險關(guān);那有智慧的人通達于辦法,明白于道理,不可以用欺騙使其不誠信,反而可以明示道理,使其立功;這就是三種人才。所以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肖之徒容易恐懼,貪婪的人容易被誘惑,這些都是要憑借事情來裁決。所以作為于強大的人,是積累于弱小而形成的;作為于正直的人,是積累于曲折而形成的;有余的人,是積累不足而形成的;這就是道路上的辦法施行的表現(xiàn)。
所以外表親近而內(nèi)心疏遠的人,要游說其內(nèi)心;內(nèi)心親近而外表疏遠的人,要游說其外表;所以要憑借其疑惑的以改變他,要憑借其顯現(xiàn)的以適宜他,憑借其所說的以要求他,憑借其形勢以成就他,憑借其厭惡的以權(quán)衡他,憑借其所擔憂的以斥責他。通過切磋使其恐懼,通過推崇使其行動,通過微妙的言說而證明,通過驗證之事而使其響應(yīng),通過壅塞而使其堵塞,通過混亂而使其迷惑,這就稱之為計謀。
計謀的使用,公開不如私下,私下不如結(jié)交;結(jié)交就會沒有縫隙了。端正不如奇妙,奇妙流動而不可以制止。所以游說君主的人,必然要與君主言說奇妙;游說大臣的人,必然要與大臣言說私有利益。其申告內(nèi)部而言說其外部的人就會疏遠,其申告外部而又言說申告的人就會有危險。不要以人們所不愿意的事強加于人,不要以人們所不知曉的事而教導(dǎo)于人。人之所以有喜好,就學(xué)著順從他;人之所以有厭惡,就避開而忌諱之;所以暗中之道要公開顯露去取得。所以對待去除的,就先放縱;對待放縱的人,就順應(yīng)他。外貌上既不贊美又不厭惡,所以真誠的情感可以托付。
可以知曉的人,就可以利用;不可以知曉的人,有謀劃的人不會去利用。所以說:事情貴在控制別人,而不貴在被人控制。控制別人的人,就掌握了主動權(quán)。被人控制的人,就被控制了命運。所以圣人的道路是暗中,愚人的道路是顯露在外;有智慧的人從事于容易,而沒有智慧的人從事于艱難。由此看來,要滅亡的事不可以使其存在,而危險不可以轉(zhuǎn)危為安;然而無所作為卻貴在有智慧。智慧用于眾人所不能知曉的事情上,而能夠用于眾人所不能看見的事情上。既然使用,看見可否,就選擇事情而作為,所以這就是自己作為??匆姴豢梢?,就選擇事情而作為,所以這就是為別人而作為。所以先王的道路是暗中作為。有句話這樣說:“天地的變化,在于高在于深;圣人控制道路,在于隱在于匿?!边@并不是單獨的忠實誠信仁愛和最佳行為方式的問題,在于中正而已。道理通達于這件事的最佳行為方式,那么就可與之言說。遵從而能夠得到這些,那么就可以共同養(yǎng)育遠遠近近的最佳行為方式了。
【說明】所謂“謀篇”,是指謀劃、計謀、謀略,是指與人交流溝通要事前有謀劃,不能只憑著自己的想象就去與別人交流溝通。鬼谷子首先說,凡是謀劃都有道路,必然要得到所憑借的,以求得其情形;只有明了其情形,與人交流溝通才會有成效。所謂的度量才能、酌量能力、揣摩情形,就是要掌握方向。
第二段的意思是說,與相同觀念的人交流溝通,就容易成功;人的觀念不相同,那么交流溝通就容易失敗。所以土墻總是從縫隙處毀壞,樹木總是從關(guān)節(jié)處毀壞,這大概就是事物的原理吧。
第三段的意思是說,萬事萬物都有變化,所以我們要有謀劃,而謀劃必然要有計劃,計劃必然要有準則,而準則就是我們的道路。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溝通,要根據(jù)我們的道路上的準則而進行。
第四段的意思是說,與人交流溝通,一定要先了解對方,如果用利益去勸說一個仁愛的人,那么必然會失敗。如果用困難去勸說一個勇敢的人,那么必然達不到目的。如果用謊言去勸說一個有智慧的人,那么必然會被拒絕,甚至?xí)唤掖6切?/span>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肖之徒容易恐懼,貪婪的人容易被誘惑,這些都是要憑借事情來裁決。
第五段的意思是說,與人交流溝通,一定要把話說到對方心里去,所謂外表親近而內(nèi)心疏遠的人,是指雙方的觀念不同,有很大差距,但是環(huán)境又迫使雙方在一起,比如同事,比如親友關(guān)系等。所謂內(nèi)心親近而外表疏遠的人,是指雙方觀念相同,但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所以我們要憑借其疑惑的,或憑借其顯現(xiàn)的,或憑借其所說的,或憑借其厭惡的,或憑借其擔憂的與之交流溝通。然后,通過切磋使其恐懼,通過推崇使其行動,通過微妙的言說而證明,通過驗證之事而使其響應(yīng),通過壅塞而使其堵塞,通過混亂而使其迷惑,這就稱之為計謀。與人交流溝通,必要時就要使用計謀,不能只憑自己的想象就去言說。
第六段的意思是說,計謀的使用,公開不如私下,私下不如結(jié)交;結(jié)交就會沒有縫隙了。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溝通,首先要根據(jù)對方的身份,選擇游說的內(nèi)容,不要以人們所不愿意的事強加于人,不要以人們所不知曉的事而教導(dǎo)于人。人之所以有喜好,就學(xué)著順從他;人之所以有厭惡,就避開而忌諱之。
第七段的意思是說,可以知曉的人,就可以利用;不可以知曉的人,就不要去利用。所以說:事情貴在控制別人,而不貴在被人控制。控制別人的人,就掌握了主動權(quán)。被人控制的人,就被控制了命運。所有這些與人交流溝通,關(guān)鍵就是一定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
全篇緊緊圍繞著與人交流溝通的問題,提出了與人交流溝通要事前有謀劃,不能只憑著自己的想象就去與別人交流溝通。所以,關(guān)鍵問題就是一定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
請朋友們諒解,不是我舍不得公布全文,而是因為現(xiàn)在剽竊、盜版之風太盛,令我不敢公布全文。否則便宜了那些無恥小人。另外,我的系列《原解》仍在繼續(xù)修改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網(wǎng)站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武藝的個人圖書館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客上所公布的,均不是最終修改稿,最終修改稿將以紙質(zhì)書為標準。另外,本原解的很多篇章里,我沒有完全說出其背后所蘊藏的智慧,請朋友們在閱讀時一定要仔細思索,多想一想,才能悟出其中含義。我將在紙質(zhì)書中更加詳細說明這些問題。所以,請剽竊者、盜版者不要盜取網(wǎng)上這個版本,因為你們無法說明其中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