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C爸媽
來源:CC爸媽(ID:cc-bama)
1
今天早上CC又發(fā)脾氣了,目標是一雙襪子。
近段時間穿衣吃飯她基本能自理,不需要的時候我?guī)缀醪徊迨?。這磨合了很久才換來的平靜,又被一雙襪子打破了。
是時,我在穿衣疊被,她卻對只襪子生氣,哭著跟我大叫:媽媽這襪子沒有跟兒,為什么它沒有跟兒?為什么它沒有跟兒?
Excuse me?
我被問得一臉懵逼。
盡管沒明白,開始我也耐著性子安撫——需要媽媽幫忙么?
但她腦袋搖的撥浪鼓一般,拒絕任何交流,暴躁指數(shù)又往上攀了兩成。
這大清早的被沒頭沒腦的哭喊著逼問了10遍+之后,我也沒了性子。
我確定她自己可以穿襪子,決不是難度問題,于是換了一張義正言辭的臉:媽媽知道你自己可以穿,雖然不知道你現(xiàn)在為什么發(fā)脾氣,但如果覺得沒睡好,不想自己穿,可以好好跟媽媽說,媽媽可以幫你一次,但是如果繼續(xù)無理取鬧,媽媽會考慮留你自己在房間冷靜解決。
然后,她果然不爭氣的開耍了,咧開嗓子徹底嚎起來。
哎呦,我這火爆脾氣,又冷靜了5秒鐘。
深呼吸,吐氣之余順便嫌棄的瞟了一眼那只引發(fā)血案的襪子。
沒成想這一瞟,竟瞟出了原因。
我最近剛趕了把時興,給CC買了幾雙直筒襪,之前都是那種前后分明的。
當初教她穿襪子的時候,告訴她的是有腳后跟的才是后面 。
可眼前這雙直筒襪前后一個樣,她找不著腳后跟兒了,所以才跟我哭天搶地了一早上為什么這襪子沒有跟兒。
知道真相的我一口老血差點吐出來,突然有一種“這樣也行”的哭笑不得感。
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又冤枉了她一次。
我冤枉她無理取鬧,因為我不懂,一雙襪子,顛覆的是她的認知觀。
成人以為的小的不能再小的穿衣方式,其實挑戰(zhàn)的是孩子對固定習慣的忠誠。
放到成人世界,大概就是那種說好的,男人只允許娶女人,現(xiàn)在你允許我男女都能娶是什么鬼一樣顛覆吧......鬼知道我怎么突然就想到了這么個比喻,而且再也想不出比這更合適的。
生命之初,認得都是死理兒。
小白兔是白色的,貓是愛吃魚的,那個綠色的小鏟子是我的…...固定認知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但是隨著她人生閱歷的豐富,認知和信仰會不斷被挑戰(zhàn)。
這時候父母就有義務幫助孩子豐富她的認知標準,讓她明白完成某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同一種事物也可以有很多種樣子。
灰毛的也是兔子,愛吃魚的不只有貓,當然,公用沙池里那個跟家里很像的小鏟子也不是你的。
從個人化到社會化,說起來歷練的都是這些小事,但它們卻一點一滴的改變著孩子,如果處理不好,一味否認或強迫,就很容易叛逆和偏激。
2
既說到襪子,就不得不提提衣服。
其實我家關于穿衣服的戰(zhàn)爭,也就是近幾個月才停息。
從不知哪日CC誤打誤撞穿上了一條褲子開始,每日常規(guī)的早起就徹底開啟了自虐與互虐模式。
不管天氣多冷,不管大人多急,她死活就是要自己穿,穿不上還跟自己生氣。
我每天清晨都圍觀一場現(xiàn)實版的《挑戰(zhàn)不可能》。
實在看不過去的時候好心幫她一把,簡直要了命了,完全就是自取其辱,人家會狠呆呆的全部脫下,然后重新穿。
這個時候想罵娘的心是一定有的。
多少父母被這一擊破了功,現(xiàn)了原形,要么賭氣不管,要么抓來強穿。
你冤枉他不識好歹,因為你不懂,在探尋自己獨立能力的這條路上,反復和糾結沒有人可以代勞。
挑戰(zhàn)了一個多月,CC終于看清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別了,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了。
明白了套頭上衣、褲子、內褲、一腳蹬鞋子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而拉鏈外套、系帶鞋子是超大綱范圍,需要大人幫忙的。
我們跟穿衣服這事兒總算是和解了。
想而不能,是一種非常糟糕的體驗。
但是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卻要一次次經(jīng)歷這種撕著皮連著肉的陣痛。
第一次邁步、第一聲媽媽、第一次搭積木、第一次幼兒園......哪一種新能力的獲得不是同時伴著笑與淚。
成長哪有那么簡簡單單水到渠成,每個劫都需他自己渡,對自己萌生出的失望與自豪也只能他自己嘗。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
告訴她一些成功的技巧:比如穿小內褲的時候,大的洞是留給小屁屁的,兩只腿要伸進兩個小一些的洞里。如果先把內褲擺好,找到哪兩個才是伸腿的小洞洞穿起來就更容易。
降低一下成功的難度:提供更容易脫穿的衣服,領口要大一些,衣服前后的對比要明了一些。
只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在她證明自己,跟自己較勁兒,恨自己能力達不到的時候,需要的并不是你好心的幫忙。只需要告訴她,寶寶穿成這樣已經(jīng)很棒了,系拉鏈大人有時候也對不準呢,你試幾次不行的話可以讓媽媽幫忙,你在長大一些系起來就更容易了。
不管是穿衣、玩耍、學習,道理都是相通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她一份寬容和耐心,剩下的恩怨,由她自己去解決。
3
冤枉這件大事,每天被我們高頻率使用在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里:
寶寶只用自己的水杯喝水,被我們冤枉為一根筋,因為不懂這是為了守護內心的秩序感而生出來的執(zhí)拗。
寶寶不會分享玩具,被我們冤枉為小氣鬼,因為不懂他只是在建立心中的物權意識。
突然好想替寶寶喊一聲高八度的冤啊。
寫到這,如果你以為C媽是在強調父母應該學習更多的育兒知識,了解寶寶更多的發(fā)育階段和敏感期,就只答對了一半。
我認識很多人,學了很多育兒知識,記住了所有敏感期,卻依然當不好一個媽。
育兒知識,不過是讓你的行為更有依據(jù),但它改變不了你的不作為本身。
所以即使不懂育兒知識,只要你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體諒他,在孩子表現(xiàn)不如人意時似大海般寬容她,那你就是一個好媽媽。
若說苦,沒什么比被冤枉更委屈。
如說愛,沒什么比被包容更深情。
下次再忍不住發(fā)火的時候,不妨問自己一句,有沒有冤枉孩子?
- END -
* 作者簡介: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y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養(yǎng)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喂養(yǎng)、睡眠、疾病、心理知識。原創(chuàng)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