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文化是代寫論文中華本土滋生的中華史前文化、它以神話故事的形式流傳古今,傳播中外,其時空的博大精深,居世界前列,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源頭,也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神話傳說之中。今天我們研究代寫論文中國古代神話,看神話中的古代中國,不僅要研究代寫論文和欣賞這些古代神話,而且要從中窺視遠古社會圖景,追溯我們?nèi)祟愖嫦鹊淖阚E,挖掘盤古文化資源。探討盤古文化的考古、文化及其歷史價值。對發(fā)展區(qū)域旅游經(jīng)濟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代寫論文。
一、盤古神話對史前文化具有考古價值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流傳廣泛,在中華民族中世俗皆知。神話是代寫論文神秘化的歷史,傳說是代寫論文藝術化了的歷史。在它的異形的外殼里,包含著一定的真實。盤古神話是代寫論文超越民族、跨越國界的開天辟地創(chuàng)世神話,盤古神話十分古老,它反映了原始社會先民對大自然的崇拜,也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思維發(fā)展和原始宇宙觀。盤古神話包括有宇宙開辟神話,人類起源神話,具體內(nèi)容有:盤古出世,混沌世界,除妖斗獸,開天辟地,日月升平,營造萬物,滾磨成親,兄妹成婚,體化萬物等等,從而構成了盤古文化體系。
自此觀之,中華民族神話的先古時代,實在是代寫論文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慷慨悲壯,奮進剛毅的時代,也是代寫論文創(chuàng)造英雄和產(chǎn)生英雄的時代。一個民族的歷史,在總體上劃分為無文字記載階段,即神話時代,有文字記載的階段,即狹義的歷史時代。開天辟地的盤古是代寫論文英雄,是代寫論文人類的祖先,通過原始先民們?nèi)帐隽鱾髦两?。中華民族本是代寫論文一個英雄種族的后裔,有一種古老的英雄傳統(tǒng)。
1、中原盤古神話與盤古山
在豫南的桐柏山系中,有一座山名叫盤古山,又名九龍山,海拔459米。盤古山位于河南省泌陽縣陳莊鄉(xiāng)境內(nèi),距泌陽縣城15千米。
據(jù)清道光八年《泌陽縣志》載:“盤古山,縣南三十里,蔡水(今田市河)出焉,本名盤石山,后為盤古山,日立古廟于上”。明嘉靖《南陽府古校注》(第一冊,山川志55頁)載:“盤古山在縣南四十里,按水經(jīng)盤石山蔡水所出,今訛為田市河,水經(jīng)比水注,比陽故城南有蔡水出南盤石山,亦曰盤石山,縣志曰盤古山,縣南三十里蔡水出焉”。盤古山上的盤古廟年代久遠,傳說不可考究。文物考古證明,漢代已建磚瓦結構盤古廟。1987年5月29日上午,北京和河南省有關學者在考察盤古廟時,從廢墟中發(fā)現(xiàn)了殘缺的陶片和磚塊兒。經(jīng)南陽地區(qū)考古隊鑒定,殘片系漢井圈陶片;殘塊為漢磚殘塊。還有宋、明、清遺物。古時候的盤古廟有山門、大殿、左右廊房。大殿卷棚設計精美,雄偉壯觀;殿內(nèi)敬奉盤古,盤古神像身體魁偉,有中華民族男子漢的氣質(zhì)。盤古神像頭上生雙角,方面大耳,身披獸皮,腰纏樹葉,赤腳坐在神壇上。廟院內(nèi)有不少清代碑記,以歌頌盤古美德,贊頌盤古為陰陽之始,天地萬物之祖。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盤古廟會,中原漢民族兒女都要祭拜盤古,朝山拜祖,給盤古爺燒香、磕頭、供家品。許多善男信女,以響器為前導,抬著整豬整羊等祭品一路焚香燃表,放鞭炮,吹吹打打爬到山頂盤古廟,祈禱保佑,或祈雨?;蚯笞?、或還愿。祭祖朝拜的人有晉、陜、皖、鄂、豫、魯、冀六省的香客,有時還有北京、上海、杭州、黑龍江、遼寧、廣東省的朝拜盤古的游客,從農(nóng)歷三月初一至初七、八日,絡繹不絕,將近20多萬人。
盤古山下的傳統(tǒng)古廟會人山人海,每年要有幾臺大戲唱起來。2003年來自北京、上海從事盤古文化研究代寫論文的專家學者把古廟會改為了“中華盤古文化節(jié)”。從一個傳統(tǒng)的民俗廟會上升到中華盤古文化的高度來認識,把盤古作為人類之祖來紀念、朝拜和祭祀。
盤古山山勢挺拔,山石嶙峋,云霧繚繞,景色十分壯觀,古時被譽為“盤嵐朝起”,列為泌陽八景之一。再有當?shù)啬切┟利悇勇牭谋P古傳說故事,更使盤古山聞名遐邇。相傳,這里是代寫論文開天辟地的人根之祖盤古氏居住的地方;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的太古時代,盤古兄妹在此滾磨成親,繁衍了后代。因此,盤古山周圍數(shù)百里內(nèi)分布著假山、大磨、石墓、八子山、磨山、百神廟、石獅子、石箱子等活化石都與盤古神話有關,構成一套完整的有關盤古文化的系列神話故事。因此,泌陽縣有“盤古之鄉(xiāng)”之說。大量考古印證了泌陽盤古山是代寫論文中華盤古文化發(fā)源地。
2、中原盤古神話與近代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史前文化相互印證
中原乃區(qū)域名,狹義說法還指河南一帶。廣義上說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域?,F(xiàn)在所稱的中原是代寫論文指燕山以南,太行、秦嶺、伏牛山之東,泰山之西,桐柏山、大別山以北,較平坦的區(qū)域,又稱中原文化圈,和中原南方相連的江淮地區(qū)、江漢地區(qū)都屬于荊楚文化圈。研究代寫論文歷史文化,考慮到人類遷徙,都要打破行政區(qū)劃的界限;研究代寫論文神話,特別是代寫論文中原盤古神話,不能只講河南省是代寫論文中原,范圍大和范圍太小都不能反映中原盤古神話的原始區(qū)域。因此,中原盤古神話的原生地是代寫論文古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氏族集團的交合部,包括豫南和鄂西北的大片地方。曾在這個地區(qū)住過的各族人民,就是代寫論文盤古神話的創(chuàng)代寫論文和傳播者。
據(jù)許順諶著《中原遠古文化》一書所言,豫南一帶早在100萬年前就有原始人居住。這一帶稱秦嶺淮河線,為華北和江南的地理、人文分界線。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是代寫論文秦楚國界線。這里又是代寫論文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chǎn)豐富,有平原、有深山,淺山丘嶺、河流縱橫。非常適合原始人生活。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舊石器時期,石針和帶孔的骨針,石斧、石磨已在這一帶出現(xiàn)。在泌陽縣的太子嶺、板橋、前荒里、康廟都發(fā)現(xiàn)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鏟和陶片器物。這說明豫南的原始人大腦已發(fā)達到能產(chǎn)生神話的程度。原始人對大自然的認識,對動物的認識是代寫論文與他們的征服能力有關。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原及江漢地區(qū)盛行自然崇拜、生死崇拜、圖騰崇拜等。所有這些崇拜都是代寫論文滋生盤古神話的溫床。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始終崇拜一位至高無上的天神,他就是代寫論文盤古之神,即道教“三清”之一的大神——“元始天尊”。他不但享受著皇家的香火,而且一直為民間百姓所崇拜,他即是代寫論文萬神之主,也是代寫論文統(tǒng)帥群神之尊,我們從考古材料和盤古神話中已追尋到了盤古真實存在的影子。
中原地區(qū)最早的西侯度、藍田和匿河三個階段的遠古文化,它們的中心在晉南、豫西和陜西的秦嶺以北地帶。在河套區(qū)域的水洞為遺址中,考古專家認定,離現(xiàn)在約二三十萬年的河套人是代寫論文現(xiàn)代人的直接祖先。河南南陽、山西朔縣都發(fā)現(xiàn)有帶孔石飾品,說明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已有了樸素的愛美思想的產(chǎn)生。距今約三萬四千年左右的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群正走向母系社會。山頂洞人已學會人工取火,第一次支配了一種偉大的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相應地思維也明顯著的改善。尤其重要的是代寫論文;他們埋葬死人用石器、石珠,穿孔獸牙等物隨葬,并在死者身上撒有紅色礦石粉,說明已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這種靈魂不死的觀念象征著原始宗教觀念的萌芽已經(jīng)出現(xiàn)。
大自然一方面賜給原始人雨露、陽光,提供衣食住行的資源;另一方面來自大自然寒冬酷暑、毒蛇猛獸可以危害人的生命,地震、火災、洪水、狂風可以摧毀人類家園。人們逐步認識到自然力是代寫論文一種可怕的恐怖力量,人類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恐懼無能為力,產(chǎn)生了自然崇拜為內(nèi)容的原始宗教;滋生了在幻想中征服自然的神話。人類最早的靈魂觀念和自然觀念就包含在原始神話之中。這就是代寫論文靈魂支配著自然物運動的萬物有靈觀念。日、月、風、雨、雷、電等是代寫論文神靈;天、地、山、川、水、人等背后也是代寫論文由神靈主宰。氏族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原始先民們開始探尋本氏族的起源,便產(chǎn)生祖先崇拜和性崇拜,這是代寫論文他們第一次把目光轉向人類社會自身的歷史。當時由自然崇拜的神靈來解釋社會問題,還弄不清自然與社會的界限,對動物又依賴,又畏懼,便把動物當作神靈崇拜。動物崇拜同人們對自己氏族祖先的探尋相結合,便產(chǎn)生了圖騰崇拜。中原地區(qū)僅民族龍、熊、虎、牛等為圖騰,東部沿海地區(qū)的夷族以鳥為圖騰,西南苗蠻族以虎為圖騰,還有以蜂、蝴蝶為圖騰的少數(shù)民族。
大概在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時候,中原神話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早期,地質(zhì)年代為全新世。從大量考古材料和古代典籍的記載來分析:距今7千多年,是代寫論文炎黃兩大族團興旺的時候,是代寫論文原始母系社會進步的時期,同時也是代寫論文神話產(chǎn)生的定型期,這時的文化期為仰韶文化期。
仰韶文化的早期距今也是代寫論文7千多年,晚期距今5千多年左右,延續(xù)時間長達2千多年。仰韶文化遺址的仰韶、半坡、馬家密文化資料證明,那時的文化相當發(fā)達,有紡織、編織手工業(yè),石器、陶器、村落、糧食加工、儲藏食品、挖壕自衛(wèi)等已鄒具.在意識形態(tài)上,仰韶時代“靈魂”不死觀念更強,在文化創(chuàng)造上,雕塑繪畫十分精細。由此可以看 出,繪圖是代寫論文早于文字出現(xiàn),神靈崇拜早在文字產(chǎn)生以前就發(fā)生了。神是代寫論文先民們精神主宰, 必定在繪畫與美術中留下烙印,這個“神”字可以出土的陶器紋飾里去找出相對的原型來。陶紋則被視為與神有直接聯(lián)系的證物,因為陶器本身被用于祭神。在新時器時代,沒有青銅器,陶器是代寫論文尊神的首選禮器。1979年,遼寧喀左縣東山咀紅山文化遺址的發(fā)掘,向人們展示新石器時期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祭祀天地祭壇。全部遺物90%是代寫論文陶器,那些陶器上的紋飾是代寫論文以直線條組成的幾何圖案為主,如三角形連紋的組合,菱形紋、平行寬帶紋等。這個祭神場面的大量陶器及陶紋,進一步說明了陶紋同神的聯(lián)系。
新石器時期,文化類型的區(qū)別主要在于部落集團間崇拜不同的神靈與圖騰上。因而陶紋主要跟圖騰神發(fā)生聯(lián)系。圖騰崇拜是代寫論文生殖崇拜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圖騰解釋祖先氏族的由來。彩陶是代寫論文母系氏族社會的產(chǎn)物。學者鄭為曾在《中國彩陶藝術》中這樣說過;“在新石器 時代中期盛行彩陶制作,氏族社會是代寫論文處在母系階段,只是代寫論文在彩陶藝術衰微的后階段,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過渡”。彩陶的興盛是代寫論文母權制強大標記,它記載著那一個時代女性的輝煌。母權制把彩陶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但是代寫論文衰敗便接踵而來。在中原仰韶文化繁榮時期,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的新陶大放異彩。后來出現(xiàn)了后岡類型的彩陶,紋飾則極為簡單,主要用四至六條垂直平行短線,順口治而下成組間隔排列,或者以斜線畫上一種粗糙的網(wǎng)狀,這正是代寫論文中原仰韶文化衰落的表現(xiàn),也是代寫論文向龍山文化形成時的一種過渡紋樣,此時陶器制作技術愈趨精工,而紋飾則愈趨簡單草率。考古資料證明,彩陶紋是代寫論文跟母權制相聯(lián)系的符號,彩紋是代寫論文我們研究代寫論文母系氏族社會文化的重要材料。這樣,我們便從彩陶紋中探討出女性崇拜與圖騰崇拜神話的原型。
3、先楚文化孕育著盤古神話
在中國仰韶文化時代,華夏炎黃兩大氏族蓬勃興起,炎黃兩大氏族的兼并,以炎帝氏族為代表的先楚文化逐步形成。古華夏族起源于中國北部和東部一個崇拜太陽的族系。他們遷徙、活動于山東半島和華北平原。從大量典籍記載來分析,在同時代的先民中,以炎帝一一燧人一一視融為始祖神的族團,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人”命名的星辰。炎帝族號“高辛氏”,而黃帝族號“高陽氏”。由高辛——堯——炎帝這一名號系統(tǒng)的炎帝族團是代寫論文一 個崇拜火神的部落氏族。
關于炎黃二族的關系,《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氏娶于有嬌氏,生黃帝、炎帝”。據(jù)此,則炎帝族與黃帝族共祖源?!妒酚?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嬌氏之女名文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或女登于常單,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姒姓焉。有圣德”。少典即少昊,黃帝族號。據(jù)此記載,則炎帝母女以與黃帝母為同族之女。炎帝同于黃帝是代寫論文太陽神之號,也叫人神,即“燧人氏”。黃帝族與大帝族,一個為姬姓,一個為姜姓,二者家教不同,一崇拜太陽神,一崇拜火神。這兩個族團不僅在血緣上,而且在宗教上、心理和文化上,都發(fā)生了全面的融合。華夏民族的形成,就是代寫論文以炎、黃這兩大族團的結合為標志的。
據(jù)史料記載,炎帝族團初以強盛于黃帝族團,黃帝蚩尤是代寫論文北上的南方民族,即苗梨蠻人的首領。蚩尤曾在炎帝的族團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后來蚩尤勢力擴大,終于背叛炎帝, 反而驅(qū)逐了炎帝,自己占據(jù)了曲阜。這時炎帝乃不得不求援于黃帝族團、黃帝與炎帝聯(lián)盟,在涿鹿大戰(zhàn)終于戰(zhàn)勝了蚩尤。黃帝也就此被炎黃二族推崇為共同領袖——“大帝”。《 太平御覽》記載:“炎帝神農(nóng)氏長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死傷之命。”從典籍記載分析看,黃帝族團是代寫論文一個主要從事游牧兼營不定居的農(nóng)業(yè)族團,其武力較強,而炎帝文化則高于黃帝族團,炎帝族是代寫論文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要活動的族團。其活動區(qū)域是代寫論文今日的中原地區(qū),黃帝族團的起源和主要活動區(qū)域是代寫論文泰山、曲阜一帶。炎帝的活動區(qū)域是代寫論文偏居西南的。炎帝生于姜水,他的部族于先前在陜西渭水流域活動,由于黃帝族團向中原河南,乃至陜晉一帶遷徒,炎帝便到了豫南和鄂西北一帶。桐柏山南麓的隨縣歷山就是代寫論文他的大本營。炎帝神農(nóng)始興農(nóng)業(yè),部落聯(lián)盟非常興旺。這是代寫論文曾稱為“ 神農(nóng)社”,是代寫論文因為炎帝部族南下此地,與桐柏山南北兩側信仰龍圖騰的先民相處融洽,龍圖騰便成了整個部落聯(lián)盟的標志。炎帝部落族團從此在桐柏山南北兩側、伏牛山、武當山以東的南陽、信陽、駐馬店、舞陽、許昌、隨州、棗陽、武當山、神農(nóng)架、荊州、孝感、襄樊廣大區(qū)域,建立了3個大的部落聯(lián)盟氏族集團;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他們便進入農(nóng)耕文化社會。處在泌陽盤古山地區(qū)的原始先民正是代寫論文炎帝族團的一個體系。因此,盤古神話的滋生,便有了文化因子。以后黃帝族團又兼并了炎帝族團,中華民族第一次出現(xiàn)了大聯(lián)合,大統(tǒng)一的時代,也是代寫論文歷史學家稱為神話傳說的時代。黃帝王朝的建立,以后的帝王,都稱自己是代寫論文炎黃子孫。
商代,殷人分布在其境的祝融諸部為荊,后來隨殷人的逐步向南開拓,達到伏牛山以南的南陽一帶。商京周初,楚文化遂由此而發(fā)展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在他的《宇宙的起源》一書中記述了楚族和楚文化的發(fā)源:楚族認為自己乃火正視融之后。楚族乃前商太陽圖騰部族以及帝舜族之直系后裔。其祖居地在中原中心的“祝融之虛”及昆吾故地,即今河南鄭州、濮陽間。周滅商后,將先楚諸族中一部分封國建于陳(今淮陽)。另一部分遷于中原南界的南陽盆地,即丹浙水之間的“鄢郢”故地,此于西周之南界。楚族受封于此,守望南方,以備南蠻。與楚族關系密切的商族被遷于商洛,即古商國?!妒酚?商君列傳》“正義”記載:“于商在鄧州內(nèi)鄉(xiāng)七里,古于邑也,商洛縣在商州東90里,本商邑,周之商國”。楚子在西周末始居丹陽(今南陽),地在今丹浙二水之間,所犯者。商社也。丹者,太陽別稱。直到春秋,楚貴族死仍歸葬于丹陽。
從楚人的族屬源流考察,其祖先最早活動于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即今河南鄭州、新鄭一帶;后來他們中間的一支逐漸南徙,來到南陽盆地的南部邊緣地區(qū),在那里度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承繼于有虞及夏、商先祖的文化,而同當?shù)氐哪闲U融化結合,遂創(chuàng)造出一支生氣勃勃的新文化——楚文化。西周初年,楚定都丹陽,及春秋初,武王徒郢;標志著楚國早期歷史的重大新起點,從此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局面。
族商鄢郢,故地接近中原。戰(zhàn)國中期,楚宣王時,商就趁楚中心南遷,吳楚爭斗方酣無力北顧之際,襲奪楚商于地,并受封于此。子威王立,威王名“商”,即以志不忘故地也。屈原本為楚之司徒,因讒被貶為三閭大夫,乃守社之官也。楚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屈原屢作辭賦,諷刺時政。楚襄王怒,流放屈原于洞庭一帶。屈原悲憤南下,作《徙江》。道過夷陵,拜楚先祖宗廟,見圖壁畫,乃作《天問》。何新先生說:“‘天問’者,宇宙歷史人生之問也”。尋繹《天問》全篇:先問宇宙洪荒由天而地,由神話而人文及遠方異物《天問》之謎,說明遠古神話由自然崇拜過渡到英雄崇拜,隨著原始氏族的兼并戰(zhàn)爭,一個氏族集團的失敗,歸附到另一個氏族集團,由英雄崇拜轉型到祖先崇拜。據(jù)推測,人類開天辟地的盤古祖先開始由氏族酋長祭祀,后由祖先崇拜而代替。從此“天”神話演變成盤古神話由民間傳說而流傳下來。
綜上所述,盤古文化是代寫論文楚文化的組成部分。楚文化上承重梨祝融之后,乃正是代寫論文炎黃文明的正宗和本根所在。屈原說:“帝高陽之苗裔兮,神(朕)皇考日伯庸(祝融)”。屈原自豪地強調(diào)楚人對華夏始祖主流文明承繼的這一正統(tǒng)性。因此,楚族乃夏商主流精英文化的承繼者,具有古老悠久強大的文化傳統(tǒng)。盤古神話第一次從民間傳說轉向文字記載,盤古開天的事跡,古文獻中的始出,以三國時吳人徐整所著《三五歷記》為最早,其次是代寫論文南北朝時梁任方所著《過異記》中再次出現(xiàn)。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到秦朝滅亡,漢朝的建立,中華民族再次出現(xiàn)統(tǒng)一,到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中華民族分裂,人們渴望和平,過上安定的日子,國家民族需要出現(xiàn)共同的認可的神。恰恰在這個時期,三國時吳人徐整的《三五歷記》和《五運歷記》中,敘述了“秦漢間俗說”關于盤古開天辟地的功業(yè),填補了中國史書中鴻蒙時代的這一空白。從此中國上古華夏民族不僅有了共祖,遠古時代的文化英雄便成了先民共同祭祀的祖神。
二、盤古神話在中國的文化價值
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這就是代寫論文尋根的欲望。文化越是代寫論文發(fā)展,社會越是代寫論文進步,人類的尋根意識就越強烈,越是代寫論文自覺。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根”,這條“根”不僅見之于文字記載的歷史;而且遠遠延伸到文字發(fā)明以前的時代。對上古華夏民族的了解,除了考古發(fā)掘出來一些文物外,主要依賴于口耳相傳下來的神話資料。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源頭,也正是代寫論文深深扎在自己的神話傳說的沃土之中。為了探討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我們不得不從此先民的所遺留下來的神話遺產(chǎn)中,尋找自己的文化之“根”。我們追溯盤古神話的根源時,“盤古”這個姓名出現(xiàn)早晚,并不是代寫論文最重要的因素。關鍵在于盤古神話中所包含的文化價值。
1、從典籍中盤點盤古神話中的文化價值
從三國吳人徐整所著《三五歷記》到近代桐柏縣馬卉欣所著《盤古之神》、《盤古啟論》記載盤古神話的書、史志道書有幾十種,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已載人《三五歷記》、《繹史》、《五運歷年記》、《這異記》、《路史.前紀一》、《歷代名畫記.述古之秘書珍圖》、《歷史神仙通鑒(卷一)、《枕中書》、《神異經(jīng)》、《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中國神話研究代寫論文》、《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開辟衍繹》、《盤古神話新論》、《廣博物志》、《神話三百篇》、《神詆與英雄》、《人類曾經(jīng)被毀滅》、《諸神的起源》、《泌陽縣志》、《桐柏縣志》、《泌陽風光物產(chǎn)》、《盤古開天》、《二十五簡編》、《南陽民間故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等多種書籍;歸納起來有八種類型:(1)古人筆下的盤古神話。(2)中外學者學術論證中的盤古神話。(3)民間傳說故事中的盤古神話。(4)史志書的盤古神話。(5)道教經(jīng)典中的盤古神話。(6)古畫集中的盤古神話。(7)泌陽盤古山區(qū)的盤古神話。(8)少數(shù)民族神話故事中的盤古神話。盤古神話一出,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到達蔓延滋生。學派爭議,說法不一,為盤古文化的發(fā)育成長增添了異彩。
2、盤古開天辟地種話蘊藏著“宇宙”和”人類”起源的原始文化因子
“宇宙”的起源是代寫論文一個空間概念,人類起源是代寫論文一個上帝造人的概念,即人是代寫論文“神”的產(chǎn)品。
戰(zhàn)國時期,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在《天問》里這樣問道,大意是代寫論文:請問,關于遠古的開頭,誰個能傳授?那時天地未分,能根據(jù)什么來考究?那時混混飩飩,誰個能夠弄清?無底的黑暗生出光明,這樣為何故?陰陽兩氣滲和而生,它們的來歷又從何處…-?
屈原的詩追尋的是代寫論文世界的起源問題,它包含了古代人對世界本源的看法,但同時,也是代寫論文以大量的神話傳說為背景的,其中就包含了“開天辟地”的神話。
三國時吳國人徐整在《三五歷記》中的盤古: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清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起數(shù)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徐整在《五運歷年記》又說:
“天氣鴻蒙,萌芽滋始,遂分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天氣,乃孕中和,是代寫論文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fā)鬃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王,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黍。”
《 三五歷記》和《五運歷年記)}中的盤古神話同出一人之筆,前者是代寫論文“開天辟地”,即宇宙起源的問題。后者是代寫論文“垂死化身”即“萬物起源”的問題,南朝梁人任方在《述異記》中說:“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牧始于盤東”“盤古開地”的神話下僅見于古代的典籍記載,也見于秦漢民間的傳聞。因而得到后世民眾的廣泛祭祀。
盤古“宇宙開辟神話”和“創(chuàng)世英雄神話”是代寫論文從神話學中研究代寫論文天地起源的重要課題。
在人類文明朦朧的神話時期,原始人將宇宙的起源想象成一個巨大的“蛋”。這就是代寫論文宇宙起源“母題”,世界民族的遠古傳說中都涉及這“蛋卵”的母題,從而為我們研究代寫論文宇宙起源問題有了因子。這個蛋里到處都是代寫論文水,浩浩渺渺,昏昏暗暗,沒有任何生物,沒有任何動靜,突然在一天,這個巨大的蛋裂開了,蛋中間一部分較輕的物質(zhì)變成了天空,而一些較重的物質(zhì)則變成了大地。這就是代寫論文世界創(chuàng)世神話的共同內(nèi)容,許多民族的神話里相伴隨著還有自己的始祖的出現(xiàn),它幾乎遍及地球的各個角落,曾在不同膚色的原始人口里流淌。”
然而,從中世紀開始,當哥白尼確定了太陽:中心論以后,現(xiàn)代意義代寫論文上的宇宙起源問題才真正捉出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研究代寫論文徹底毀滅了古人創(chuàng)世神話。地球從一塊平板變成了一個圓球,它孤零零地懸浮在宇宙之中。
盤古神話中盤古死后化身為宇宙萬物,這就是代寫論文“垂死化身”的母題。盤古神話“垂死化身”的母題的核心是代寫論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韻思維模式,源于遠古神話中人神同形的信仰。在《山海經(jīng)》中,到處可以看到自然神半人半獸的面目出現(xiàn),其中提到的人不是代寫論文人面鳥身、人面牛身、人面蛇身,就是代寫論文人身龍首。徐整在《五運歷年記》說:“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把英雄盤古的形象演化成動物形象。這是代寫論文來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維。自從他們意識到死亡之日起,就發(fā)現(xiàn)大自然也有著與人類相似的生死現(xiàn)象。不僅自然萬物生老病死,而且還能相互轉化。他們相信萬物有不死的靈魂,而萬物的變化,又導致了他們認為物體能自由變形的聯(lián)想。根據(jù)這一原始人思維模式推論,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不僅包含天地的開辟,也包含著人類自身的由來。且在中國各民族中,也廣泛流傳著這種追溯人類采源的神話。無論中國盤古神話和世界各民族的神話,在追溯人類來源的問題,無不涉及“泥土造成人”的母題。大地是代寫論文萬物之母。只有人類,才知道誰是代寫論文自己的真正母親。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代寫論文自然生人,即人類是代寫論文從自然物中出現(xiàn)的,對自然與人類的起源盤古式的解釋,并不是代寫論文華夏民族特有的現(xiàn)象,而是代寫論文人類原始思維共有的一種特征。關于人類起源的解釋,各民族的造人者往往是代寫論文創(chuàng)世者,其方法是代寫論文由創(chuàng)世神獨立創(chuàng)造人?!妒ソ?jīng)》中就有上帝造人的說法。在形形色色的造人神話中,人們最熟悉的,還是代寫論文泥土造人的母題。說明這個母題具有原始文化與原始心理的普通性質(zhì),它產(chǎn)生于人類社會發(fā)展某一階段上特定的社會背景與文化心理。在氏族社會后,當人類由“蒙昧時代”進“野蠻時代”之際,如中國的仰韶文化時期,開始學會用土坯燒制陶器;人們當然就會聯(lián)想到用泥土造人。這就是代寫論文“泥土造人”的神話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見,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在“土地”之中,人類生于土地,死后回歸土地,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
19世紀,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發(fā)現(xiàn)了一套轟動世界的生物進化論。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人類起源于古猿的理論,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學術和宗教的大動蕩、大爭論后,漸漸被科學界所接受。這個進化體系的完善,許多科學家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一些哲學家也作出了許多貢獻。生物進化論成了當今世界不可動搖的理論之一。但是代寫論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很多世界文化不解之秘。對人類起源問題也出現(xiàn)不少新的假設。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不過是代寫論文一種假設而已,而且是代寫論文世界眾多假設中的一種。對這種假設提出了疑問:達爾文進化論是代寫論文唯一正確的嗎?人類起源之謎,真正成了千古不破的謎團。現(xiàn)代人類起源的各種假設,從思維上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代寫論文人類是代寫論文由萬能的神、萬能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幾乎世界所有民族的史前“創(chuàng)世紀”神話篇章中,在解釋人類起源時,都說是代寫論文神創(chuàng)造了人。二是代寫論文人類不是代寫論文地球生物自身演變的結果,而是代寫論文由宇宙深處來的高智慧生物創(chuàng)造的。三是代寫論文人類是代寫論文地球生物自身進化的結果。
3、盤古創(chuàng)世神話,揭示了陰陽起始的宇宙觀
盤古創(chuàng)世神話直接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宇宙觀,他們把宇宙眾多復雜的萬物萬事,按陰陽分為兩類陰陽它是代寫論文宇宙賴以生存發(fā)展的根本,既對立又統(tǒng)—,相互依存的規(guī)律,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盤古開天辟地,宇宙起源問題,南朝梁人任方在《述異記》中記載:“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其中秦漢間俗說”,證明了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從先秦到漢代從事這種思考的人以楚人為最多。屈原是代寫論文楚人,老子是代寫論文楚人,莊周也是代寫論文楚人?!肚f周.帝王》中,首先出現(xiàn)了“中央帝渾沌”。在莊周以后,認為天地開辟于一片混沌的看法,逐漸流行起來。我們認為,混沌傳說的起源,并不在于對宇宙天地開始的解釋,而在于從黑暗到光明的變化過程。從混沌神話看,它講的是代寫論文黑暗結束,光明的誕生。人類從黑暗走向一瞬間的強烈感受,深深貯藏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并對人類文化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老子在《道德經(jīng)》這樣寫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書中講的“道”,’就是代寫論文原始的混飩,這正是代寫論文宇宙起源的觀點。在它身上孕育出了“一”。根據(jù)先秦人的觀念,太一就是代寫論文太陽,也就是代寫論文上帝“一生二”,陽又產(chǎn)生了陰。“一和二”的關系,實際就是代寫論文陰陽的對立關系。這種關系同時揭示了由太一(神、上帝) 到神之子(人)的過渡、老子說的“三生萬物”,這就是代寫論文說陽和陰的調(diào)合和統(tǒng)一,產(chǎn)生了宇 宙的一切事物,他的“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命題是代寫論文中國原始神話,即盤古開天地的神話 中所蘊涵的陰陽觀念和理論表現(xiàn),也是代寫論文后來兩千年的中國哲學不斷再思考和再認識的基本母題。
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既包含著“宇宙卵”,又蘊藏著太極陰陽宇宙觀。我們聯(lián)想到太極圖的形狀,圓圈內(nèi)畫著兩條陰陽魚,白色的魚象征著陽性、動態(tài),代表天;黑色的魚象征陰性,靜態(tài),代表地。二魚形狀一致,形尾相接。正是代寫論文一個“宇宙卵”。太極圖以圓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兑捉?jīng)》的系辭里說:“易有太極,是代寫論文生兩議,兩便生四至,四象生八卦”這樣變化之始,開始于太極。太極主陰陽,陰陽生四時,四時生八卦。自然萬物皆來自陰陽兩種力量的運動與變化,而陰陽則包含在盤古開天辟地的蛋形宇宙卵神話中。盤古神話中“天地混如雞子”,“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法為地”的思想完全一樣。所以,盤古神話中的“宇宙卵”母題,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xiàn)。從荊州博物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紡輪上,有著典型的太極圖案。再聯(lián)系到《易經(jīng)、《楚辭》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陰陽觀念,在中國文化史上不斷傳承,左右著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形成與發(fā)展。
從盤古開天神話引出的“宇宙卵”,到太極圖,從太極圖到《易經(jīng)》、再到《周易八卦》,以信息預測而聞名,以深奧的科學理論而為世人所重視。1770年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由《周易八卦》悟出了數(shù)字計算代寫論文“二進制”的靈感,他在1679年提出了“論二進制”原稿。1701年4月,他把二進位制表寄給在中國傳教的法國傳教士白晉。白晉立即看出二進位制與中國上古所傳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兩圖有關,兩人通信后。1703年4月,他發(fā)表了論文題目是代寫論文《二進位制計算代寫論文的闡述》,副題是代寫論文《關于只用0到1,兼論其用處及伏羲氏所用數(shù)字的意義代寫論文》。從此,世界上出現(xiàn)了計算代寫論文機。1980年,生物學家受八卦啟發(fā),研究代寫論文出生物遺傳基因密碼。“宇宙卵”的母題,直接啟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渾天說”,宇宙模型理論創(chuàng)立,給古代天文學家張衡制作“揮天儀”和觀測、計算代寫論文天文現(xiàn)象的方法帶來了靈感、,東漢時期,這些天文學理論和方法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4.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與秦漢時期天文學的發(fā)展相印證
河南南陽不僅是代寫論文楚國屬地,又是代寫論文漢代著名的地方。《漢書.地理志》云:“秦既滅韓,徒天下不軌之民于南陽,故其俗夸奢,上氣力,好商賈漁獵,藏匿難制御也。宛,南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這里不僅經(jīng)濟繁榮,科學文化也較發(fā)達。在這里出土了大量漢畫像石,漢畫像石神話與天文圖像,充分表現(xiàn)了漢代勞動人民豐富的天文知識。漢代,在我國天文學發(fā)展史上是代寫論文一個很重要歷史階段。據(jù)史書記載,當時人們已經(jīng)掌握了五大行星的運動規(guī)律,并能計算代寫論文出這些行星會合的周期。對于日食、用食和太陽黑子,慧星觀察記錄不但詳盡,而且已經(jīng)初步認識到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在觀察天象的儀器方面也 不斷有新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漢宣帝時的耿壽鑄鋼為像,制成混儀,以觀察天體運行。東漢和帝 時有賈逵發(fā)明黃道銅儀,稍后又有南陽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發(fā)明水運銅渾天儀。南陽漢畫館畫像石中與天文學有關的天象圖就有20余幅之多,反映了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與天文學成就結 合起來,印證了秦漢先民神話傳說故事對發(fā)明的靈感。它的特點一是代寫論文在西方天文學尚未進入中原以前,用獨特的畫像方法忠實記錄了漢代乃至先秦時期中國在天體觀測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像圖:二是代寫論文在這些天像圖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星圖是代寫論文可以用 現(xiàn)代星圖進行比較和驗證的,這說明當時的天像觀測和繪測天象圖都具有較高的水平,這些所記錄的天文學成就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三是代寫論文天象圖與古代盤古開天地的太陽崇拜、月亮崇拜的神話故事基本一致,充滿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代人解釋自然和認識自然的主動性。四是代寫論文有許多民俗學的研究代寫論文價值。漢畫像石充分反映了楚文化和楚神話在漢代民間的廣泛性,恰恰中原盤古神話也扎根于位于漢代南陽屬地的泌陽盤古山區(qū)。
5、盤古神話中的“垂死化身”而導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地、人一體的信仰,可以用“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來概括人生自然觀。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三個層次。首先,上古神話傳說的“天”,即天崇拜的“天”,是代寫論文一個有形實體的推論,即自然崇拜中的太陽、月亮、星體、風雷、雨等,也包括地上的萬物、山川、河流等。也就是代寫論文說,陽為天、陰為地。到黃帝時代,天人合一的觀念更系統(tǒng)化。《黃帝內(nèi)經(jīng)》有“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其氣有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天氣”。并把自然界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類型,也叫“五行”。山川有五岳,人體有五臟,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四時,人有四肢,此人與天地相適應也,將整個人體看作是代寫論文一個小宇宙。人體是代寫論文一個小天體,是代寫論文對立又統(tǒng)一的生物系統(tǒng)。這就是代寫論文古人的天人合一 觀。其次是代寫論文天人合一的宗教觀念,這是代寫論文由自然崇拜向原始宗教轉型過程中的天人古一的思維。董仲舒所說的“天”,已經(jīng)成為有意識的了。所為“天不變,道亦不變”即大上、地上本為一體,不僅為漢代劉氏天下找到了最有力的根據(jù),而且使三綱五常之說得到了劉氏上天的批準。從此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認識方法,便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 一席。董仲舒認為“天”是代寫論文有意志的最高神。這個神高高在上,既不是代寫論文歷史神學中的人祖,也不是代寫論文專司一方之神;而是代寫論文主宰之神。在歷史神學中,上帝和祖神一體化了。在孔子的學說中,“天”是代寫論文祖神的一個抽象,是代寫論文古史化的祖神依據(j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天人合一,又 講人類行為只要合乎天的要求寸能成功。即訂天命,又講自己的積極奮斗。天人合一,實 際上把宇宙、世界、人類看成一個學體。再其次,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到了近段,又賦予自然是代寫論文人的生活的組成部分。同人一樣,自然界也是代寫論文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破壞了自然界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就破壞了人類的本身。所以“熱愛自然”、“回歸自然”說出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環(huán)境的珍視和向往。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代寫論文現(xiàn)在生態(tài)環(huán)境觀念基礎哲學理論。
6、盤古神話中“垂死化身”,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無私奉獻的英雄精和盤古神話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影響,更在于“天地間人為貴”的人文主義傾向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獻身精神。盤古神話中,盤古竭盡殫精開天辟地,不惜以生命換來生氣勃勃的大千世界,為歷代仁人志士所效尤。盤古是代寫論文人民群眾中“人祖”的化身,是代寫論文英勇獻身時代英雄,是代寫論文一個有血有肉的遠古人類祖先。由于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標準不同,神話人物也就會隨著人們的愛憎意識不斷改變著形象。盤古是代寫論文一個多民族共同塑造的神話人物,是代寫論文一個理想的祖先大神的形象。我們要把他看作是代寫論文人類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支柱。在新世紀我們要使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大與昌盛,我們的事業(yè)和每個人前進的道上還會有很多困難和矛盾,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祖先的開天辟地的精神,開社會主義的明“天”,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民幸福之“地”。
三、盤古神話的歷史價值
“盤古神話”一出;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不論是代寫論文在中原漢民族地區(qū)或是代寫論文少數(shù)民族地都可以追尋這位神話英雄的蹤跡。他的蹤跡,涉及山川風景、習俗民情、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話學、原始宗教、道教、中國家法社會等等,其盤古神話的流傳的覆蓋面,從黑龍江到南海之濱的海南島,從秦嶺、西蜀到千里東海沿岸;都有民間祭祀盤古的社廟。中華民族50多個民族地區(qū)都流傳盤古開天辟地“黃泥造人”的神話傳說。特別是代寫論文以泌陽盤古山為中心的桐柏山區(qū),在民間流傳的盤古神話群,與當?shù)厣酱ㄐ蝿倜芮邢嗦?lián)。民間祭祀盤古的習俗從遠古乃至漢代一直延續(xù)至今。幾千年來流傳下來朝拜盤古的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廟會,充分說明了華夏民族意識中的潛在的尋根心理多么深厚。因此,以泌陽盤古山為中心的桐柏山盤古神話,應是代寫論文中國各民族盤古神話在中原的發(fā)源地,顯示了泌陽盤古山古老文化扎根于民間。
1、盤古神話是代寫論文社會發(fā)展不斷在矛盾與沖突、疊加與融合的產(chǎn)物.
盤古神話為什么通過民間神話傳說形式保留下來?這個問題,要從遠古社會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氏祖祖先崇拜、原始拜物宗教、多神教和神教中追尋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探討中國社會的主流神話和民間神話的區(qū)別。
首先,神話是代寫論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俱進,不斷在矛盾中孕育、沖突、疊加、融合發(fā)展 的產(chǎn)物。一個時代一種神話左右著社會的發(fā)展,新的時代總有前朝舊曲在演奏,前代的舊神話尚在,新的神話便由新的主宰者疊加上去,使神話便顯得更加豐富,后出的比前面的更加精致。神話在舊有枝干下更加根深葉茂。
著名學者田兆元先生所著的《神話與中國社會》一書說:“神話史如同任何其他文化史類別一樣,都要探源溯流,考察流變,揭示規(guī)律”。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辨》第四冊自序中揭示了神話新陳代謝的社會規(guī)律:炎、黃是代寫論文華夏與秦人所禮之神,顓頊是代寫論文陳國之祖,太昊為任、宿諸國之祖。每個氏祖部落祭祀自己的祖先一一“神”。當天下統(tǒng)一時,原是代寫論文不同的民族,本祀不同的祖神,怎么能認同異祖之神呢?于是代寫論文聰明人起來,把祖先和神靈橫的系統(tǒng)改成了縱的系統(tǒng)。經(jīng)過氏祖集團的戰(zhàn)爭兼并,激烈的較量便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共祖—一“神”。在夏、商王朝的統(tǒng)治朝代,炎、黃二帝的神話不僅與至上神無緣,在漢傳至今的夏商神話里,神壇上似乎沒有他的地位。他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才不斷發(fā)展,而于漢代獨尊。春秋戰(zhàn)國時,齊、魯、三晉認黃帝為正宗,楚則祀太一,秦雖也偶祭炎、黃,但他們卻認為 自己的上帝是代寫論文白帝少昊,黃帝還沒有成為全國的共祖。秦統(tǒng)一后又祀黑帝;炎、黃二帝遂遭排斥。漢劉邦起事,滅秦的神話輿論先行,遂行赤帝子斬白帝子的神話,赤帝即炎帝,主要進攻對象為白帝。漢得天下,又因代秦之水必以上,上之色黃,故立黃帝為正宗。 炎、黃遂為漢人之兩大神。其次,中國原始社會歷史發(fā)展證明,民族神話的沖突和融古,推動了社會神話的發(fā)展。
神話是代寫論文共同體集體精神的結晶,它代表著一個群體的情感意愿。在遠古社會,盤古神 話是代寫論文隨著氏族組織的不斷分化聯(lián)合,社會組織不斷擴大,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jīng)濟生活與共同心理結構的民族群體。盤古神話的誕生是代寫論文與民族形成同步的,在 沖突中走向融合,在強烈的沖突中走向一體化而為大眾所認可。歷史證明,大規(guī)模的原始氏族集團的大沖突與融合是代寫論文靠一種武裝力量來實現(xiàn)的,取得勝利的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被兼并民眾的反抗,不僅依靠權力打擊反抗,而且還要從精神上征服大眾,于是代寫論文勝利的氏族集團便壟斷了神話的制造權,這就產(chǎn)生了國家神話和民族神話。國家神話也是代寫論文主流神話,國家 神話將統(tǒng)治者的意志滲透其中。將民族神話轉化為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神話。民族神話韻生命力比國家神話要強,民族的神話與國家的神話,往往伴隨著王朝的替代與民族興廢而產(chǎn)生新的神話。
夏、商、周三代乃至前期,財富的積累在極大程度上依賴于氏族暴力,氏族依據(jù)自身的武力開疆拓土,聚斂財富,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并將血緣關系轉換為政治關系。這時,人文英雄顯然不如家族祖先的地位。英雄崇拜而隨之轉為祖先崇拜。因此,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家族祖先的神圣性,著意渲染家族祖先的豐功偉績,創(chuàng)造了記錄著人類征服自然歷程的半人半神的英雄神話。如出自羊圖騰氏族的炎帝,被奉為神農(nóng)氏,成為農(nóng)耕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出自熊圖騰氏族的黃帝,曾在阪泉勝炎帝,在涿鹿大敗蚩尤,統(tǒng)一中原,是代寫論文華夏族的締造者。太嗥出自鳥圖騰氏族,被視為畜牧業(yè)的始創(chuàng)者,又是代寫論文八卦的發(fā)明人。由此可以看出,氏族崇拜的神靈皆為人文英雄,人文英雄合成于祖先神性之中。相反,非血統(tǒng)之族,不在祀典。如“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齊繼之,故視以為稷。并工氏伯九有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堯能單均刑法以信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鯨彰洪水而遂死,禹能以德修鯨之功,契為司徒尚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浩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昭,武王去民穢。這些祖先被崇拜是代寫論文因其人文造化之功,真實非族也,不在祀典,只有家族先祖才可祀。而那些和文化創(chuàng)造 無密切關聯(lián)的神柢則被冷落或摒棄。因此,神話成了古史,古史成了神話,中國原始神話 還未被綜合統(tǒng)一的神系“圣典”,就被家族祖先崇拜所肢解,并淪落為民間的神話傳說,可 想而知,盤古是代寫論文個開辟天地的人文英雄,但它未納入直系的祖先崇拜,使盤古被視作祖先神性的原始神柢身上的動物因素突然奇跡般地退居到極為不顯眼的地位。
其三,中國原始社會至上神的崇拜是代寫論文原始宗教產(chǎn)生的溫床。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 上,始終崇拜著一位至高無上的天神,這就是代寫論文盤古神,最高神是代寫論文低級民族發(fā)展到較高程度 時宗教不斷發(fā)展的結果,最初是代寫論文自然神,后來帶上社會屬性。盤古雖然出現(xiàn)在典籍較晚, 但是代寫論文他是代寫論文宗教不斷發(fā)展的產(chǎn)物。近百年以來,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我國新石器時期的遺 物上的繪畫、陶紋、塑像、壁畫、巖字等多種包括靈魂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社神崇拜、天神崇拜、女神崇拜的資料,印證了在原始人宗教活動的話形式中,它們是代寫論文相互依存發(fā)展的.如靈魂崇拜伴隨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引發(fā)了圖騰崇拜,繼而有祖先崇拜。這一切崇拜活動都跟一個至上神發(fā)生聯(lián)系。這個萬神之主一直為民間百姓所崇拜。盤古神話在 民間流傳這么廣泛,說明民間祭祀盤古之神的宗教活動有它的繼承性。這個諸神中的最高神,是代寫論文人們宗教意識的發(fā)展人為地綜合各種神靈的屬性,適時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共同認可的人格神。這個神就是代寫論文“天神”,也是代寫論文“上帝”。考古發(fā)現(xiàn)是代寫論文甲骨文卜辭中之“帝”和“上帝”的屢次出現(xiàn)為依據(jù),確定在殷商時期有至高神的存在。事實證明,在我國的原始社會就已 經(jīng)出現(xiàn)了天神崇拜,從中原大地到長江流域,從東北到東南沿海,新石器時期的考古材料都顯示出先民們對至上神的崇拜。商人曾將其祖先與上帝疊合,但商滅以后,天神仍然 它抽象的社會屬性。它以社神與祖先神為基礎,孕育著產(chǎn)生著原始宗教,宗教的發(fā)展是代寫論文盤 古神話產(chǎn)生的源泉。
2、盤古神話是代寫論文中國遠古社會國家神話與民族神化,社神與祖神相融合的產(chǎn)物
夏商時期,國家機器日臻完善,氏族制度已瓦解得只剩下些影子。在世界上不知生存幾萬年的氏族制度被國家制度取代了。原始神話是代寫論文為氏族制度服務的,是代寫論文集體的產(chǎn)物。氏族由部落發(fā)展為民族,神話為民族服務,國家產(chǎn)生遂有國家的神話,神話從民族神話分離了出去。神權逐漸政權化,神話便帶有強制接受的色彩,神話不再是代寫論文發(fā)自民眾的心聲,神 話成了統(tǒng)治階段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國家的神話是代寫論文一個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神話,而民族神話是代寫論文一個民族共同信奉的神化。二者的融合則國家的神話披上了民族神話的外衣。成為代表統(tǒng)治階段利益的宗派宗教觀念。政權依賴神權便是代寫論文一種必要的選擇而政權與神權的疊合表現(xiàn)在神話上是代寫論文民族神話與國家神話的合流,這是代寫論文解釋夏商奴隸制社會神話的理論立足點。因此,神話的歷史化使祖先的歷史成了神的歷史。盡管上帝被視作自然界與人間的主 宰神,但是代寫論文在商代人的觀念中,上帝沒有一定的居所,不受人間直接的供奉,盡管國家的統(tǒng)治者祭祀的神柢超出了祖先種,但始終是代寫論文以祖先崇拜為其核心的。因此,歷史神話實質(zhì) 成了宗法宗教的理論,這是代寫論文使盤古創(chuàng)世之神了人統(tǒng)治者祭祀的根本原因。
在夏商奴隸社會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尤其盛行祖先崇拜,他們將祖先崇拜跟氏 族崇拜的大神高度疊合,成為政權的保障,是代寫論文國家神話與民族神話合流的體現(xiàn)。如夏人因其農(nóng)耕生活而崇拜社神,殷人屬東夷游牧民族而崇拜天神,先后進入奴隸制時代,他們便把祖先分別跟社神、天神合流,成了神性十足的先王。父系氏族社會改造了圖騰神話,產(chǎn)生了夏人社神、殷人的天神。夏代的神話是代寫論文將氏族神話時代的神話氣力轉向了政治統(tǒng)治的軌道。商代同夏人一樣祭社,但社神并不是代寫論文殷王朝崇拜的主流,上帝是代寫論文殷人的至上神,殷人卻把他們的祖神跟上帝會流。殷民族上帝。它既是代寫論文祖宗神又是代寫論文至上神、夏商王朝
采用的是代寫論文一種神權與王權相合一的統(tǒng)治方式,國王既是代寫論文一國的政治統(tǒng)治者,也是代寫論文該族人的宗教祭司,是代寫論文天神在人間的代表,又是代寫論文神權的壟斷者。在奴隸社會后期,天地之神由人格神演為自然神,神權與王權的分裂日趨明顯。這時期表明領主制封建社會已經(jīng)是代寫論文建立天人合一的神話形態(tài)已經(jīng)分離。
西周是代寫論文封建領主制社會,周王朝建立了三位一全神話系統(tǒng)。祖宗崇拜當是代寫論文核心內(nèi)容,祭祀天神為皇家特權,而祖祭和喪葬則是代寫論文全民的宗教權利。王族祭祖是代寫論文具有全國臣民皆躬行的政治宗教行為。周族開始為殷屬國,其宗教活動最初都受殷的影響。周族的主神,不是代寫論文天帝、不是代寫論文社神,是代寫論文稷神。稷神即谷神,在夏、商的祀典里沒有地位,西周以稷神為主神,周民族中流行著稷神崇拜。周人為了強調(diào)稷神的地位,在稷神之前加了一位烈山氏之子柱。烈山氏即炎帝,炎帝姜姓,為周母家,說明炎帝與姜女原是代寫論文一脈相承的。因此稷神 享受著特有的香火,周代神話里占有重要地位。周王朝的建立,沒有把自己的主神列入最高神,而是代寫論文襲用了夏商的天地之神以為最高主宰。這樣,天帝、社神就徹底褪去了祖宗人格的成份,而成為純粹的自然神。祖神于是代寫論文以單獨列出,人鬼神系于是代寫論文形成。周人把天神從祖宗中分離出來,是代寫論文為了大一統(tǒng)天下的需要。周王朝是代寫論文一個以姬姜聯(lián)盟為主體的各部族的大聯(lián)合。這樣,周人要想鞏固各部族聯(lián)盟的一統(tǒng)政權,還須建立一個超越部落性質(zhì)的至高天神和權威,也包括自己王權也須在道德性天命之前俯首朝拜。天遂于周代成為最高的而又抽象的宗教神主。同時,周王朝目睹了殷商王朝先德于眾,導致覆滅的下場。所以周公是代寫論文一個不信天命而又以天命輔政事的人。認為重民心,重德行才能得天命、固王位。 周代的社祀打破了國王的專制,國王可以立社,諸侯也可立國社,而商代,土地所有權為國王一人壟斷,諸侯以下都無權立社。周代顯示了國家對神權的放松,社祀面擴大,社稷 合流是代寫論文周王朝在王權與神權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但是代寫論文,周代的神系中實際上蘊含著神話破產(chǎn)的因素,對天命的懷疑使天神失去了絕對權威,諸侯對土地的擁有己埋下了分裂的根子,國家社制將失去根本的地位,天命的神話又一次大蔓延,以天命神話反擊國王的暴虐,二者發(fā)生尖銳沖突。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周天子王權與神權的衰落,各諸侯國興起了各自為政的祭神俗,不同的神話,在不同的區(qū)域流傳下來,神話于是代寫論文進入一個發(fā)展的新時代盤古這個開天辟地之自然神;大概也是代寫論文這一時期在中原的桐柏山地區(qū)開始有了繁殖的溫床。
3.盤古神話是代寫論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魯三晉、秦、楚三大文化系統(tǒng)大合流的必然結果
周初諸侯林立,經(jīng)過戰(zhàn)爭兼并,在春秋時期剩下幾大集團,其文化分為齊魯三晉為一系,楚為一系,秦為一系。這三大勢力的興旺,是代寫論文春秋乃至秦漢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主潮。其 盤古神話可歸于楚文化系和秦文化系。齊魯三晉是代寫論文華夏文化的歸屬所在,秦文化接受華夏文化最突出的成份是代寫論文法家文化;楚文化也受到華夏文化的影響,但其文化卻獨具特色,道家文化是代寫論文楚文化的結晶?!独献印肥谴鷮懻撐某恼軐W著作,是代寫論文楚文化之精華,它對宇宙自然之生成特別關注,這或許是代寫論文楚天地神發(fā)達的根由所在。盤古神話也可能從楚文化中滋生的。
楚于周時自稱蠻夷,是代寫論文苗變文化的直接繼承者,它既接受了華夏文化,也與夷文化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但它始終獨俱特色;春秋時齊魯三晉、楚、秦三大文化系統(tǒng)與氏族時代的華夏、苗室、東夷集團存在著血緣聯(lián)系。楚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江漢諸姬盡被蠶食,又滅吳越,所以春秋戰(zhàn)國的形勢呈夷蠻之勢新漲,華夏之勢漸衰之態(tài)。秦楚在征服華夏諸侯的過 程中也在不斷吸收華夏文化的成就,民族文化大融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相應地神話也是代寫論文在這三大文化系統(tǒng)上發(fā)展起來的。三系文化傳統(tǒng)與不同的現(xiàn)字節(jié)術文化最終融合到一起,構成了漢民族的特有神話系統(tǒng)。其特點是代寫論文齊魯?shù)热A夏神統(tǒng)而重禮制,楚尊苗蠻之祖而多宇宙神話,秦尊夷祖而好功利。楚神話里沒有五帝,楚神話的主神是代寫論文太一,太一方盡老子哲學的范疇,意為宇宙之本。太一尊神沒有在楚國自生自滅,它突破了楚地域局限,對中國盤古神話產(chǎn)生了長久影響。因此楚神話一度是代寫論文漢文化的主潮,如太一與黃老道。后來,漢文化以儒為主調(diào),齊魯三晉神話占了上風,而秦、楚神作輔翼,奠定了漢神話的基本格 局。所以盤古神話一直有楚文化的因子。
4、秦漢間的宗教神話為盤古神話的定位立奠定了基礎
秦漢是代寫論文中國上古文化發(fā)展的總結,開啟了新的神話領域和發(fā)展方向。秦統(tǒng)一中國后,秦漢間的文化統(tǒng)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為深遠。秦朝是代寫論文中國歷史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疆域的一統(tǒng)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改革同步進行。首先實行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打擊了以家族為單位割據(jù)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專治。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使一個融多民族文化為一體的新民族文化,成為自此以后中華民族連結溝通的紐帶。 因而秦漢時期是代寫論文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時期,同時也是代寫論文民族神話的形成時期,又 是代寫論文多民族文化融合時期。由秦始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統(tǒng)一成就,在他的眼里,三星五帝均不在話下,他把自己 視為至高神,把天人合一的觀念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秦代不信上帝是代寫論文因為秦代以帝王的迷信代替了天神的信仰,其神話的核心總是代寫論文圍繞皇帝的地位及其存在而展開的。秦神話是代寫論文以齊地的五德轉移學說結合秦原有神話而構成的政治神話,而秦楚矛盾十分尖銳。楚地民間 神祀的存在說明民間信仰十分廣泛,而且還多與正統(tǒng)的文化相對抗,秦楚的沖突首先是代寫論文文 化上的沖突,表現(xiàn)在神話上,是代寫論文民間信仰與皇帝祭祀的矛盾心理,所以秦的失敗是代寫論文文化的 失敗,首先是代寫論文神話領域即意識形態(tài)上的失守。“大楚興”是代寫論文神示、是代寫論文天命,宣告了秦統(tǒng)治的結束。這是代寫論文秦楚兩大矛盾對抗在神話中的體現(xiàn),民間信仰神話動搖了秦王朝的政權基礎。 如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放在魚肚子里的丹字帛書編造了“大楚興陳勝王”的神話,斬白蛇的傳說則確立了劉邦真龍?zhí)熳拥牡匚?。它們在反奏起義斗爭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劉邦得了天下,依然很重視神靈。特別注重地方神祀的建設,遂將流行于各地的各路神靈盡搬入長安與秦國故神一同祭之。既有周舊禮中所有的神主,也有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地方的神靈。還在縣級建立了基層宗教組織。到漢文帝時,在霸、渭二水間建了五帝廟,文帝親臨郊祀把渭陽五帝,從此,漢代有了自己的上帝寓所,五帝在神話中的地位便開始初步固定下來了。漢代神話與宗教在進入武帝時期掀起高潮。武帝起初的祭祀也還是代寫論文在率雍故五帝峙上舉行,他親自參加,定制度三年郊祀一次。漢武帝時,毫州有人叫謬忌的人上奏一尊神日:“天神貴太一,太一佑日五帝”。謬忌此一上奏,立刻獲得了漢武帝的支持,使今令太祝立其祀東南郊,從此,漢人有了自己的上帝太一。太一登上上帝寶座不是代寫論文偶然的,他 已在民間有了漫長的被奉祀的生涯。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太一就被奉視為最高神。《楚辭.九歌》“列東皇太一為群神之首”太一是代寫論文楚國的最高神。他在漢代出現(xiàn)并入主神壇,成為最高神旋而認同?!妒酚?天宮書》“中宮大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義》 曰:“泰一。天帝之別名也。”顯然,大太一己凌壓五帝,成為天國的最高主宰。漢武帝時,對漢文化的混亂現(xiàn)象進行了清理整頓,漢文化的基礎基本確立,使?jié)h王朝的存在獲得了文化和神學上的認同。這就是代寫論文以儒學為核心,吸收各家學說作為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以土德確立王朝的身份,以崇拜黃帝為標志,以太一為上帝,以五帝后土為輔神的神文化體系。漢神話便在太一、五帝、后土三位一體的文化框架下得到了初步統(tǒng)一。
但是代寫論文,地方多元化的文化欲求與獨尊的中央文化問遂產(chǎn)生沖突,一種反一統(tǒng)的神話輿論在漢代發(fā)展著?!痘茨献印肪褪谴鷮懻撐牡胤矫耖g文化的代表體現(xiàn)?!痘茨献印飞裨捙c正統(tǒng)神話的 對抗生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代寫論文承認太一的主宰地位,但其創(chuàng)世神話總是代寫論文講二皇、二神以反 對正統(tǒng)的神話。《淮南子.精神訓》中:“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鴻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jīng)天營地;孔手莫如其所終極,滔手莫知其所上 息,于是代寫論文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這篇神話的特點是代寫論文將“太一 神”懸空,構成了一個與太一、五帝、后土最高神系的不同系統(tǒng)。是代寫論文一個明顯與中央神話對壘的神話體系、《淮南子.精神訓》中的“二皇或二神”為“陰陽”二神,也就是代寫論文盤古之神,而盤古先祖不得列入史位,也不得享受祭祀,成了典型的在野神靈。但在民間有巨大影響。
漢代中央國家神話對地方民間神話既排斥、又融合。漢武帝對太一神話就是代寫論文從地方民間崇拜上升到中央神壇去的。由此看出一個地域民間神話;縱然距主流神話有聯(lián)系,但它不能代表主流神話。所以,盤古神話是代寫論文區(qū)域內(nèi)流傳的神話,它的一些內(nèi)容進入了國家神話,有些內(nèi)容則沒有被采用,所以在古典籍中查不出根據(jù)了,它只能作一種宗教觀念以神 話的形式流傳下來。
上帝與先祖在遠古是代寫論文同一的,周代將天神與祖先一分為二,秦漢初期,秦峙里太一與老百姓.與多數(shù)諸侯以及郡縣官僚不相干,他們沒有資格去繼太一,所以太一這一主神與 民間老百姓沒有聯(lián)系,太一神沒法做祖先。祖神的篩選靠的是代寫論文五德轉移學說才得以實現(xiàn)。因此,黃帝在五德轉移學說中排在了第一號,所以黃帝被選為共祖。由此可見,古史雖然很長,但這遠古的先租不入祀典。在漢代,董仲舒開出了一個清楚的古史譜系:五帝定為黃帝、帝顓頊、帝、帝堯、帝舜五位,后人補“三皇”于其上。太一作為最高神僅在漢代的一個時期里地位卓著,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先祖,卻影響千秋萬代。
漢代神話的兩大神系,一是代寫論文重建了王權的最高神——太一;二是代寫論文確立了民族的共祖——黃帝。在這里,太一主神大概也就是代寫論文后來傳說中的盤古開辟天地之神。加上三皇五帝,逐步形成了“自從盤古開天地,三星五帝到如今”世人皆知的遠古神話體系。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從產(chǎn)生、發(fā)育到漢代的成熟發(fā)展,乃至三國時期記人典籍,它是代寫論文上古社會各民族文化不斷新陳代謝、不斷排斥、不斷融合、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從發(fā)展的全 過程,我們可以透視遠古的社會中,神話所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社會價值。我們不僅從神話中追尋了國家、王族和社會更替,也從神話中形成、融合、分裂和統(tǒng)一中看到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中國幾千年文明史正是代寫論文這種激烈的社會制度更替中顯于出它是代寫論文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而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正是代寫論文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神話故事中。這就是代寫論文我探討的盤古神話在中國社會的歷史價值的內(nèi)因所在。
主要參考文獻:
馬卉欣著《盤古之神》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第二版
馬卉欣著《盤古啟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何新著《諸神起源》,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二版
何新著《宇宙的起源》,時事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何新著《龍神話與真相》,時事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田兆元著《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