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夏王朝是否存在,過去由于史證較少曾被一些學者所懷疑。隨著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工作不斷取得進展,絕大多數(shù)國內(nèi)學者對夏王朝的存在已不懷疑,然仍有部分外國學者出于種種原因,撿拾過去學者的論點而對夏的存在持否定態(tài)度。陳淳博士發(fā)表于《復旦學報》2004年第4期的《二里頭、夏與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一文,采取轉(zhuǎn)述國外學者有關(guān)批評的方法并基本站在他們的立場上,認為夏是“杜撰”的。此論很值得商榷:一、不能帶著“周人杜撰夏朝歷史”的先入為主的成見;二、甲骨卜辭中并非沒有絲毫夏的蹤跡;三、夏與商、周一樣,同屬于“早期國家”;四、不能否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對于研究夏朝歷史及中國早期國家的意義。www.findart.com.cn
歷史上的夏代,以其未發(fā)現(xiàn)有當時人們使用的文字系統(tǒng),并在其后的商代甲骨卜辭中亦未見有關(guān)于夏代的明顯的文字記錄,而被一些人懷疑其是否在歷史上真的存在過。這種懷疑在上世紀30年代“古史辨”學派興盛的時候就已開始了,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古史辨”派學者都陷入了這種懷疑。其時取極端懷疑主義立場的學者主要有兩位,
一位是楊寬,他認為“夏史大部為周人依據(jù)東西神話輾轉(zhuǎn)演述而成者”;
另一位是陳夢家,他認為夏史乃全從商史中分出,二人均從不同角度否認有夏一代的存在。www.findart.com.cn
一、誰在“預設(shè)帶有傾向性的前提”
最先提到我國歷史上有一個夏朝存在的,是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的文獻《尚書·周書》,它里面的《召誥》、《多士》、《多方》、《立政》等篇不止一處都提到了歷史上的“有夏”或“夏”,即夏王朝。
這些篇章所記錄的差不多都是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公的各種講話,周公在這里稱“有夏”(或“夏”)為“先民”、“古之人”,稱“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統(tǒng)治的年頭不短)”,但由于他們的后人表現(xiàn)不好,“不敬厥德”,結(jié)果被商朝統(tǒng)治者革去了他們的“命”,這就是歷史上的“殷革夏命”。[7]《尚書》是現(xiàn)存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上引《尚書》中各篇皆為真《周書》,其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www.findart.com.cn
然而陳博士及海外一些學者所采取的,卻是另外一種態(tài)度。他們不僅自己對周初文獻記載的這段夏朝的歷史漠然視之,而且要求人們也對其完全置之不理。在未對有關(guān)記載進行充分討論和從事深入的考古調(diào)查之前,就先下結(jié)論斷言它是屬于后人杜撰,甚至指責持有上述謹慎態(tài)度以從事夏史或夏文化探索的人們是在給人預設(shè)“帶有傾向性的前提”,是在“閉門造車”,是一種“方法陳舊的研究”。
二、甲骨卜辭沒有絲毫夏的蹤跡嗎 www.findart.com.cn
陳先生及部分國外學者堅稱夏是由周人杜撰出來的理由之一,是商代甲骨卜辭中未見有關(guān)于夏的只言片語。他們稱:“商代甲骨卜辭中不見任何有關(guān)夏的記載,沒有絲毫跡象表明商代諸王曾把自己看作是夏的合法繼承者。”如顧頡剛所言,過去楊寬及陳夢家二位先生也是據(jù)此懷疑夏的存在的。的確,商代甲骨卜辭中沒有明確提到夏朝的文字,甚至沒有作為一個朝代標記的“夏”這個字的出現(xiàn),“二先生之疑誠不為無理”。但是,沒有直接記載夏的文字并不等于夏不存在,近年的研究表明,甲骨卜辭中并非沒有絲毫夏存在的蹤跡,這個蹤跡,就是作為夏后氏直系后裔的杞人在商代活動的事跡。 www.findart.com.cn
杞為夏后氏的直系后裔在大量先秦文獻中言之鑿鑿,如《國語·周語》稱:“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管子·大匡》記齊桓公語:“夫杞,明王之后也”;《世本·王侯》:“殷湯封夏后于杞,周又封之”;《大戴禮記·少間》:“成湯卒受大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遷姒姓于杞”;《左傳》僖公三十一年記“(衛(wèi)成)公命祀相,寧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杞、鄫何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鄭子大叔之語,稱杞為“夏肄(余)”……等等。那個時候的杞人,大概也像被滅亡了的商人的后裔宋人一樣,不僅仍以夏人自稱,社會上其他各階層及各國之人亦皆稱之為“夏”。如《逸周書·王會》就稱前來參與周朝廷聚會的杞國君主為“夏公”,而稱宋國之君為“殷公”?!墩撜Z·八佾》記孔子之語“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也是以杞與夏,宋與殷相提并論。www.findart.com.cn
目前所見有關(guān)杞的甲骨卜辭至少有以下幾則:
1.丁酉卜,殼貞,杞侯炬弗其禍,有疾。(《合集》13890)
2.癸巳卜,令登賚杞。(《合集》22214)
3.己卯卜行貞,王其田亡災,在杞。
庚辰卜行貞,王其步自杞,亡災。(《合集》24473)
4.庚寅卜在女香貞,王步于杞,亡災。
壬辰卜,在杞貞,王步于意,亡災。(《合集》36751
以上介紹的商代甲骨卜辭及青銅器銘文都沒有“夏”的字樣,然而誰能說它們與夏無關(guān)呢?論者大概忘記了商代甲骨卜辭的性質(zhì),即它們只是商代后期商王(及部分貴族)占卜活動的記錄,而所占卜的又只是商王(及部分貴族)其時遇到的各種日常之事。它們不是史書,也不是政論文章,不必非提到過去的王朝不可,故其中沒有出現(xiàn)“夏”的字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卜辭提到了夏后氏的后裔杞,因為商王在出行過程中到達了杞,我們認為這實際上就是提供給了有關(guān)夏后氏存在的信息。我們甚至有理由推測,當初周人之提到歷史上的“有夏”,正是憑著社會上有這么一支夏后氏的遺族及其他姒姓族人存在的事實?;蛟S“夏”這個朝代名稱亦是出自杞人對自己祖先所建立的王朝的一種張揚的稱呼??傊f周人為自己的某種宣傳需要而杜撰出一個夏朝,乃是純粹主觀的臆說。www.findart.com.cn
三、史籍中的夏不應(yīng)被視作一個國家嗎
陳淳先生一面否認夏在歷史上的真實性,一面又否認史籍中的夏是一個國家。他說:“且不論文獻中夏代的真實性如何,我們目前單憑史籍中的記載就確認夏就是第一個國家是有問題的,因為古人或司馬遷那個時代所謂的國家和我們探索的早期國家在科學定義上是否一致是有問題的。”為此,他舉了一些國外的例子,證明一些歷史文獻記載的所謂“國家”實際上只是現(xiàn)代科學概念的“酋邦”。 www.findart.com.cn
從文獻可知,夏與商、周都有著一個相類似的國家結(jié)構(gòu),即由一個大邦統(tǒng)治下的眾邦的不平等聯(lián)合:周是由“周邦”統(tǒng)治下的眾邦的不平等聯(lián)合,商是由“大邦商”統(tǒng)治下的眾邦(甲骨文稱“方”)的不平等聯(lián)合,夏則是由夏后氏統(tǒng)治下的眾邦的不平等聯(lián)合。大邦即王所自出的邦,眾邦圍繞在統(tǒng)治它們的王邦周圍,依其與王邦的親疏遠近關(guān)系,又形成了“內(nèi)服”與“外服”兩大不同的集團。“內(nèi)服”指王邦近鄰地區(qū)(即所謂“王畿”)內(nèi)聚集的部分邦國,它們一般由王的同姓及姻親族邦組成,其與王的服屬關(guān)系建立在與王邦相近的血緣及姻親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之上,是王所依靠的力量,故其首領(lǐng)亦得以在朝廷上擔任各種官職。“外服”則是居住在王朝周邊地區(qū),亦即“內(nèi)服”諸成員以外地區(qū)的眾多邦國。www.findart.com.cn
周初金文《大盂鼎銘》稱商代的這些外服邦國首領(lǐng)為“殷邊侯甸”,正道出了這一事實。它們由于距朝廷較遠,與王的服屬關(guān)系建立在朝廷對它們的武力威懾基礎(chǔ)之上,因而對朝廷時叛時服。以上“內(nèi)服”與“外服”的政治格局在商周兩代都看得清楚,尤其是商代,它的內(nèi)服成員實即圍繞在“大邑商”周圍被稱為“多子族”及“多生(甥)族”的一班商王同姓及親姻氏族,外服則是王朝中心統(tǒng)治區(qū)域以外的一大批各種名稱的方國,甲骨卜辭可為之提供很好的說明。www.findart.com.cn
當然這里還有一個“早期國家”的科學定義問題,夏商周三代是否稱得上是“早期國家”?從什么角度稱它們是“早期國家”?陳淳先生這篇文章并沒有給出一個“早期國家”的定義,他的另外一些文章也同樣沒有給出其明確的定義。在這些文章中,他只談到了弗里德與亞當斯關(guān)于國家的定義,弗里德說,國家是“在超越血緣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社會政權(quán)”;亞當斯說,“國家是一種根據(jù)政治與地域界定的等級機構(gòu),而非立足于血緣關(guān)系或其他屬性的社群。”[16]這兩種關(guān)于國家的定義大致相同,但是否與其所稱的“早期國家”概念一致,人們卻不得要領(lǐng)。在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解釋中,作者是認為殷商為符合國家標準的,然而殷 商國家卻并非是“在超越血緣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社會政權(quán)”,亦非是“根據(jù)政治與地域界定的等級機構(gòu)”。對于這個矛盾,作者并沒有交待清楚。我們認為,如果承認殷商已經(jīng)進入國家狀態(tài)的話,那么根據(jù)商代社會實際,所謂“早期國家”只能定義為一種建立在對眾多血緣組織(“邦”)實行統(tǒng)治的基礎(chǔ)之上,政治組織與血緣組織相互為用的公共權(quán)力機構(gòu)。就這樣一種國家組織形式而言,夏與商、周相比,應(yīng)當說是沒有二致的,夏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早期國家,至少從文獻上是可以得出這個結(jié)論的。 www.findart.com.cn
四、怎樣看待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
二里頭遺址是建國以來考古發(fā)掘所見與夏代歷史文化關(guān)系最為密切且規(guī)模最大的遺址。由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學者又將眼光及于與二里頭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內(nèi)涵的豫西、晉南廣大地區(qū),并試圖將夏文化與上述二里頭文化整個地掛起鉤來,這就是近來進行得十分火熱的夏文化討論。陳淳先生出于對夏的否定,自然也對這場討論采取了根本否定的立場。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表達了對“二里頭就是夏”這種看法的質(zhì)疑,批評國內(nèi)學者普遍將二里頭文化視作夏文化,說他們所持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夏氏族=一批有特色的器物分布=夏國的疆域”的推論方法存在著很大問題。他同時也否認二里頭遺址對于研究夏朝歷史及中國早期國家的意義,認為在有關(guān)二里頭遺址的討論中,國內(nèi)學者將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獻記載相對應(yīng)的做法是“對文獻缺乏起碼的懷疑精神”。他借美國學者索普之口,批評國內(nèi)學者將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宮殿遺跡、青銅器、玉器等視作國家權(quán)力(王權(quán))的象征,認為這是一種“簡單化”的做法。www.findart.com.cn
然而遺憾的是,陳淳先生對國內(nèi)夏文化研究的批評用意并不在此,他的批評是要根本否定夏的存在,不僅否認二里頭文化,而且否認二里頭遺址與夏及中國早期國家之間的任何聯(lián)系,這是我們不贊成的。
二里頭遺址處在河洛平原的東部,適當文獻所記夏代后期幾個夏王活動的范圍之內(nèi),特別是在夏代最后一個王桀的居邑坐標之內(nèi)。這個遺址的第三期文化層的14C測年亦在據(jù)文獻推算的夏朝末年的時間范圍之內(nèi)。在這個時空范圍都與夏代后期居邑相對應(yīng)的文化層內(nèi)發(fā)掘出了規(guī)模巨大的宮殿及宮城遺跡、整齊而經(jīng)過規(guī)劃的道路遺跡,發(fā)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青銅禮器和兵器,以及大型禮玉等器物,據(jù)此,多數(shù)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應(yīng)是夏代晚期的一座都邑,有人更具體認為它就是文獻所記夏桀居住過的斟尋。 www.findart.com.cn
另外,陳先生在批評人們“將考古發(fā)現(xiàn)的城址與夏王都邑相對應(yīng)”的時候,沒有對眾人所持的偃師商城是夏商分界標尺的論定做出回應(yīng),但在我們看來,偃師商城的發(fā)現(xiàn)及其被確定為夏商分界標尺,正是二里頭遺址屬于夏晚期都邑的有力證據(jù)。試想,文獻記載商湯在滅夏后即在夏社旁的尸鄉(xiāng)溝建立起一座商城,這座商城在尸鄉(xiāng)溝被發(fā)現(xiàn),在它的西邊近鄰又恰恰聳立著另一座稍早于它的都邑,這座都邑如不被解釋為夏的都邑,還有什么別的解釋呢?陳先生未對偃師商城發(fā)現(xiàn)的意義做出回應(yīng),想是在有意回避這個要害吧。 www.findart.com.cn
談到二里頭遺址(三期)是否具有都邑即國家政治中心性質(zhì)的問題,我們認為陳淳先生及所舉美國學者索普的一些否定這種認識的理由也是值得商榷的。如論者稱,國內(nèi)學者將二里頭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大型夯土基址判斷為宮殿是不妥的,因為二里頭的宮殿只有一個單一空間的前庭,這樣的建筑只能稱作“某種類似宗廟的建筑”。此說大不合乎實際、據(jù)最新發(fā)掘資料,二里頭三期同時興建有1號、2號、4號、7號、8號等多處大型夯土基址,其間絕不僅只有“一個單一空間的前庭”。這幾處宮殿皆被一個方正而規(guī)矩的宮城圍繞在里面,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偃師商城的宮城才4萬平方米)、其中1號與7號,2號與4號宮殿皆分別依一條建筑軸線而建,各宮殿的夯土臺基具有大體相近的長寬比例,宮殿相互之間及其四周有縱橫交錯的道路網(wǎng),顯示出整齊而縝密的布局[18]。應(yīng)當說這不僅是一座宮殿,而且是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宮殿群、至于說此建筑不能叫宮殿,只能叫“宗廟類建筑”,這大概是不懂得我國早期宮殿與宗廟二者間功能往往不分的道理。只要看看西周金文中周王常在廟前接見文武百官及朝臣,這個道理便一目了然。此外,論者還批評我國學者不該把青銅器和玉器當作王權(quán)的象征,此實混淆了青銅器與青銅禮器、普通玉器與大型禮玉的區(qū)別。二里頭出土的青銅禮器及大型禮玉與大型宮殿基址同時涌現(xiàn),它們作為國家政治權(quán)力中心的物質(zhì)體現(xiàn),應(yīng)該是不用過多解釋的。www.findart.com.cn
諸位怎么看這個問題?
夏代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實事!我不僅認為歷史上存在過夏代,我還認為,中國在夏代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奴隸制國家了。
的確是個比較有趣的問題!
這是沈長云先生新發(fā)表不久的文章吧,怎么不標出處、作者?
QUOTE:這是沈長云先生新發(fā)表不久的文章吧,怎么不標出處、作者?
實在抱歉,我是在另一個論壇轉(zhuǎn)過來的。那里也沒有標原始出處,也沒標作者。只有zt 兩個字。。。。。。。www.findart.com.cn
QUOTE:我還認為,中國在夏代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奴隸制國家了。
最近他喝多了,大家不要見怪!
祝融-伏羲-神農(nóng)的準確時間
帝王 古蔀歷 甲歷 在位 年齡
紀 蔀 章 年 年 年 歲
祝融氏1世 ?。埂。保浮。?/p>
祝融氏2世 ?。埂。保埂。?/p>
伏羲 ?。埂。保埂。病 。浮 。保础。担担叮?/p>
女媧 9?。保埂。场 。场〖何础。保怠。叮梗福?span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fff">www.findart.com.cn
神農(nóng)氏1世石年?。埂。保埂。场。保浮〖仔纭。保埂。叮保福?/p>
臨魁?。彩馈 。埂。保埂。础。保浮」锼取。保薄。担福叮?/p>
承云?。呈馈 。埂。玻啊。薄。保啊?a title="甲辰" target="_blank">甲辰 20?。矗担叮?/p>
慶甲?。呈馈 。埂。玻啊。病。保薄〖鬃?/p>
說明:
?。薄∫陨蠚v史紀錄,不是我記錄的,當時我真的還沒出生,我只是今年下半年在網(wǎng)上,偶爾看了1下。和《十紀史》1樣,版本也不少。
2 在不同的版本中,確實存在錯誤、不實甚至是后人的觀后感、理解等內(nèi)容。但多數(shù)是真實的。4千多年了,如果還連1個錯別字都沒有,那才叫不正常。www.findart.com.cn
3 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少的天文記錄,我看了1下,確實沒發(fā)現(xiàn)問題。大家也可以檢查,有不少在網(wǎng)上就可以查,P4寬帶幾十秒鐘,就可以查1個。
?。础》嗽谖粫r作甲歷,4千多年來,除了年的控制點由4個發(fā)展為24個節(jié)氣,正月由子月改為寅月。甲歷的年、月、日、時都不存在問題。大家也可以檢查,查萬年歷或計算。
?。怠》耍苄?,平均每代帝王的時間,也不存在問題。和周宣王到漢朝,平均每代帝王的時間,非常接近。大家也可以檢查。www.findart.com.cn
?。丁〖讱v的時間是準確的,十紀的時間是暫定的。根據(jù)歷史紀錄,11月初1夜半冬至,初1冬至為章首,其十曰:疏仡紀。首曰: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一曰:軒轅,后改姓姬,字曰:玄律。大家也可以計算。
雖然十紀的,平均每紀的王朝代數(shù),平均每紀的帝王代數(shù),平均每代帝王的時間,都不存在問題。還有夜半、章首兩個古蔀歷時間紀錄。但我認為確定十紀的時間,時間紀錄還是太少。請教各位!那里還有?
小常識:www.findart.com.cn
1 中國古代歷法,19年為1章,4章為1蔀,20蔀為1紀(即1520年為一紀),一紀約69代帝王,約13個王朝。冬至與月朔同日為章首。
?。病≡谡_的年表中,不可能有841。
?。场☆}:滄海桑田--伏羲的準確時間?歷史紀錄?年代時間控制點?請教各位先生!
沒有二里頭,夏朝照樣存在
疑點較多,學問不足以判斷。但比較傾向于本文作者的論點。
我堅信夏的存在,不要忘了古希臘的克里特,特洛伊以他的事實存在粉碎了無數(shù)的質(zhì)疑。我們要做的是挖,考,粉碎那些質(zhì)疑我們史籍的學者的眼鏡!www.findart.com.cn
二里頭是夏也只能是夏.青銅器,都城,宮殿,都說明了國家政權(quán)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