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狼拾遺話水滸
暗器篇之神箭奇石
如果水滸中缺少了花榮的神箭和張清的飛石,諸位會不會覺得水滸的魅力減色兩分呢?至少在下是這樣覺得的。本篇來談談弓箭和飛石,弓箭屬于遠距離攻擊性武器,而飛石則屬暗器,按理是不應歸并到暗器篇的,考慮到花榮的弓箭和張清飛石的種種神奇之處,故合篇列于此。
為了增加意趣,在正文開始之前,在下先就飛石、弓弩的淵源摘編了一些史料,并輯錄了數個古代有名箭手的故事。
第一部分
戲說飛石
水滸中張清有飛石打將的本領,一打一個準,真可謂神乎其技,這并非施老夫子憑空臆造,飛石的淵源可說流長矣。遠古時代,自然環(huán)境嚴酷,生產工具匱乏,在茹毛口允血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隨處可見的石頭可有效延伸手臂的不足,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轉木取火,飛石取獸產生了。而且飛石可以說是弓弩產生的淵源,這并非在下語出驚人,事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于是范蠡復進善射者陳音。音,楚人也,……曰:“臣聞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彈起古之孝子?!痹酵踉唬骸靶⒆訌椪吣魏??”音曰:“古者人民樸質,饑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xù)竹,飛土逐”之謂也。這里彈、飛土就指的是飛石。事過境遷,飛石逐步為更具攻擊力的弓弩、槍炮所取代,只是在小說家的言語中還有約略的記錄,例如在《三國演義》中的虎癡許堵就有飛石(巨石)取人的本領,武俠小說中多有綠林人士使用鐵蓮子的手段。而在下的記憶里,少時用彈弓(飛石改良加強版)打街燈或鄰居窗戶的頑皮行徑也還歷歷在目。至于時下網語“拍磚”之類,當源于街頭混混用紅磚拍人腦袋斗毆,似與飛石無關。
弓箭小考
作為古代人類重要的狩獵工具和戰(zhàn)斗武器,弓箭可謂對人們影響至深,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常將“有的放矢”、“左右開弓”、“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掛在嘴邊。那么什么是弓箭呢?
弓箭,以弓發(fā)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武器。按其彈射的方法不同,可分為弓箭、弩箭(三俠五義里徐慶之子多臂雄徐良有緊背低頭花裝弩的裝置)和袖箭(武俠小說中綠林好漢籠于袖內摔手而出的暗器)。漢劉熙《釋名·釋兵》:“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簫,言簫梢也;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也。中央曰撫,撫也,人所撫持也。簫撫之閑曰淵,淵,宛也,言宛曲也?!惫蓮椥缘墓酆陀许g性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又名箭簇,銅或鐵制,頭銳而底豐,其刃薄而鋒利,旁有凹槽,式樣有三菱形、三角形、圓錐形等;箭桿以木或竹制成,嵌于箭頭之下;箭羽夾于箭桿尾端,多用雕、鷹、鵝等鳥類的羽毛制成,使箭在飛行中平穩(wěn)的命中目標。
誰是最早的弓箭制造者呢?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人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種加工精致的舊石器時代燧石鏃頭,用很薄的長形石片制成,尖銳周正,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弓箭,距今約約有28700年的歷史。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于是神農、黃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古傳黃帝臣揮作弓---作者注),弧矢之利,以威四方。黃帝之後,楚有弧父。弧父者,生於楚之荊山,生不見父母,為兒之時,習用弓矢,所射無脫。以其道傳于羿,羿傳逢蒙,逢蒙傳于楚琴氏。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之威不能制。琴氏乃橫弓著臂,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琴氏傳之楚三侯,所謂句、鄂、章,人號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三侯,傳至靈王,自稱之楚累世,蓋以桃弓棘矢而備鄰國也。自靈王之,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從上述文字我們得以知悉:中國人可能是是弓箭的最早制造者,而弓箭之術當源于古楚國。
當英國人還在象水滸中張清一樣投擲石塊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在戰(zhàn)場上使用弓箭了。公元前約21世紀,夏朝建立后,黃帝大戰(zhàn)蚩尤于涿鹿,弓箭成為一種戰(zhàn)斗武器,這可能是弓箭第一次出現(xiàn)于戰(zhàn)場;公元前11世紀,在周伐紂和平定武庚叛亂的戰(zhàn)爭中,弓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周代禮儀規(guī)定,男子必習射,當時男子不會射擊是一種恥辱??鬃泳兔鞔_提出要修習“禮樂射御書術”這“六藝”。那時的貴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蒙古的鐵騎族更是將射箭、騎馬、摔跤列為蒙古族男子必習的三項技藝。
弓弩的計量單位分為:斤、鈞、石三級,一般弓用斤,弩用鈞、石。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驚詫,宋代勇將岳飛和韓世宗都可挽300宋斤的弓(一宋斤約合 1.2市斤)。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始于商代的扳指的功勞。扳指這項不起眼的發(fā)明,卻令拉動強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傷手指。扳指對射手的意義是如此重大,可嘆的是以騎射起家的清朝八旗子弟,竟最終使其異化成為一種首飾品。
隨著火器的出現(xiàn),弓箭作為兵器從軍隊裝備中逐步消失,到了現(xiàn)代,射箭已經成為一種體育運動項目了,令人郁悶的是作為弓箭發(fā)明和使用的大國,在現(xiàn)代的射箭體育比賽上卻每每輸于我們的鄰邦小國----“太極虎”。
有關射箭的傳說很多,詳見本文的第二部分。
弩箭小考
有道是:安排香餌釣金鱉,收拾窩弓伏猛虎。這里窩弓指的就是弩。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zhí)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guī)郭也。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jié)也?!卞笠喙瓕?,也是一種遠射武器,但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其發(fā)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射程一般比弓遠。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十字弓。
弩相傳為黃帝所造,《吳越春秋》則認為:…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弧父者,生於楚之荊山,生不見父母,為兒之時,習用弓矢,所射無脫。以其道傳于羿,羿傳逢蒙,逢蒙傳于楚琴氏。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之威不能制。琴氏乃橫弓著臂,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后諸侯可服。據考古推測,弩的歷史幾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新石器時代已有木弩了。
中國至少于戰(zhàn)國時代在軍隊中就大量使用弩了,龐涓率領的大軍就是中了孫臏弩陣的埋伏而全軍覆沒。出土的戰(zhàn)國弩在結構上是十分先進的,上面設有望山照門(缺口準心)、郭(握把護圈)、懸刀(扳機)、匣(擊發(fā)機框)、牙(弓弦掛鉤)等,和現(xiàn)代的弓弩基本結構十分相似。戰(zhàn)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fā)射速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fā)射速度較慢,多用于車戰(zhàn)和野戰(zhàn)。秦兵馬俑坑發(fā)現(xiàn)了數百處弩的遺跡,反映出弩機在當時秦軍的作用是很大的。
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踏張弩”兩種。西漢對強弩的發(fā)展影響深遠,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礎上,又添刻度,使弩擁有了穩(wěn)定的彈道參照,且隨著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對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強了。劃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達 370公斤,有效射程超過 500米,可惜由于實用性不如臂張和踏張。
三國時期,諸葛亮曾制造過一種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用鐵制,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里,扣一次板機,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xù)射出。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南北朝的床弩用多頭牛力絞軸上弦,威力已大大強于戰(zhàn)國人力絞軸的連弩,發(fā)射以皮或鐵葉為羽的巨大標槍,主要用于攻守城時撞毀樓臺、攻城器、城墻等。
唐代賦予床弩以機動性,以牛牽拉弩車,絞繩與車軸鉤連,行進就可上弦,大為提高了效率。弩車上裝置 1張拉力 860公斤的巨弩,有 7個發(fā)射槽,最遠射程超過 1公里,中間槽所用的箭有 1米多長,能夠洞裂城墻,一弩能發(fā)七矢,當之披靡。
弩在宋代得到大發(fā)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將其視作對抗北方騎兵民族的利器。宋軍兵器以弓弩為主,弓弩兵在宋軍中占六成以上。宋軍的弩種類很多,突出的有兩種:一為床子弩,二為神臂弓。床子弩是一種重武器,是依靠幾張弓的合力將一支箭射出, 這些弩需要用絞盤來張開弓臂,往往要幾十人拉弓才可拉開,射程可達500米至1.5公里,其發(fā)射的巨型箭威力可以輕易射穿城墻!可謂是古代世界射程最遠的冷兵器。 檀淵之盟前夕,契丹大將蕭達覽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陣亡的,使契丹士氣大挫。
神臂弓雖言弓實為弩,裝有機關,可由一人發(fā)射,射程也可達370多米,且可貫穿重甲,李綱、宗澤等將領屢用此弓,令金軍膽寒。恩格斯說,14、15世紀英國步兵使用的大弓可射200碼遠,是當時“一種非??膳碌奈淦鳌保欢纳涑掏痛沧渝?、神臂弓比起來還差的遠。
元、明、清三代隨著火器的持續(xù)發(fā)展,弩逐漸式微,現(xiàn)代的弩多用于打獵和體育運動,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有專門的射弩比賽。
第二部分
羿射九日。
上古嚳堯時十日并出,百姓困苦不堪,因為天氣酷熱,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狶、修蛇等怪猛獸禽,都從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來,殘害人民。羿挽紅色巨弓,登昆侖山頂用銀箭上射九日下殺猰貐,誅鑿齒于疇華之疇,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斷修蛇于洞庭,禽封狶于桑林,萬民皆喜,尊奉羿為“箭神”。拋開神話傳說不談,可以肯定羿是古代的一位神射手,可惜的是這位蓋世英雄竟死在另一位神射手----自己的徒弟逢門的暗箭之下。
庾公之斯。
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春秋時代的神箭手。子濯孺子是鄭國大夫,奉命攻打衛(wèi)國,遭衛(wèi)國的庾公之斯追擊。子濯孺子病復發(fā),手無舉弓之力,坐以待斃,他問車夫追來的人是誰?一聽是庾公之斯,反而松了一口氣。車夫覺得奇怪:庾公之斯是衛(wèi)國第一神箭手,從不失手,怎么子濯孺子不擔心?子濯孺子解釋說,庾公之斯曾經向尹公之他學箭,尹公之他又向子濯孺子學箭。尹公之他是一位君子,物以類聚,庾公之斯必然也是君子,必會手下留情。果然,庾公之斯追來說:“我不愿用您的箭術傷害您,但是兩軍交戰(zhàn)是國家大事,不可徇私?!庇谑氢坠拱鸭^敲掉,向子濯孺子射了四支沒有箭頭、沒有殺傷力的箭。這個溫馨感人的箭手之間的故事將“射”上升到了箭道的高度。
紀昌學藝。
紀昌,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邯鄲人。拜名射手飛衛(wèi)為師,飛衛(wèi)要求紀昌:學射首先要學會不眨眼,其次要練好眼力,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紀昌每日盯著妻子織布時的梭子練習眼功,兩年后即使錐子刺到紀昌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他又用一根最細的牦牛尾巴上的毛系著一個小虱子吊在窗口,目不轉睛地看,三年過去了,終于能把虱子看成馬一樣大了。紀昌成為天下聞名的射手。但是紀昌對此并不滿意,就去拜飛衛(wèi)師父甘繩為師。甘繩告訴他,使用弓箭這只不過是“射之射”而已,不用弓箭卻使蒼鷹落地,這才是“不射之射”。紀昌師從甘繩學藝九年,似乎變了一個人,人們見到的是一個安靜慈和、與世無爭的紀昌,他從不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夫,甚至已經不認識“弓”為何物。連飛衛(wèi)也稱他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紀昌死后,邯鄲城內的武士們都恥于張弓舞劍。飛箭貫虱的功夫已經是驚世駭俗了,而不射之射則是達到了傳說中“箭氣”的最高境界。
養(yǎng)叔善射。
養(yǎng)由基,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名將。楚王有只白猿,有以手接箭的能耐,楚國箭手沒有能射中它的,養(yǎng)由基卻一箭將其射殺,據說還沒發(fā)箭時,白猿已抱柱而泣。一次戰(zhàn)斗中,晉將呂锜射中楚共王一目,共王予箭二支,命他射死呂锜以報仇,他僅用一箭就將呂锜的脖子給射穿了。另一次戰(zhàn)斗中,養(yǎng)由基遭遇楚叛將斗越椒,兩人比箭,越椒先射,三箭皆空,養(yǎng)由基一箭正中斗越椒腦門,因此得了個 “養(yǎng)一箭” 的美名。楚國另一個神箭手潘黨約養(yǎng)由基比箭,潘黨連射三箭,箭箭都射中五十步外箭牌的紅心,養(yǎng)由基射的是百步外的一棵楊樹上做好標記的三片楊樹葉,連發(fā)三箭,箭箭命中,潘黨遂心服口服。這便是“百發(fā)百中”、“百步穿楊”典故的來由。有道是:擅泳者溺斃?!按呵锏谝簧窦帧?養(yǎng)由基最終卻落了個萬箭穿心的結局。
飛將李廣。
李廣,西漢名將,長臂善射,有“漢之飛將軍”之稱。一次戰(zhàn)斗中皇帝寵信的一個宦官被匈奴人射傷,從騎數十人被射殺,李廣斷定是匈奴射雕獵戶,廣帶百騎追殺,親自射殺二人,生得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者。有一次李廣戰(zhàn)敗被匈奴俘虜,乘敵不備奪得一弓一馬,箭無虛發(fā)連射匈奴兵數十人,匈奴人無人敢追。又有一次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中大石,以為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時,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枝箭卻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張弓對石再射,卻始終不能再將箭射入石中了。唐代盧綸據此創(chuàng)作了一首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非??上У氖抢顝V終生不得志,最終還落得個拔劍自刎的結局。
正文部分
神箭篇
神箭將軍小李廣。
“齒白唇紅雙眼俊,兩眉入鬢常清,細腰寬膀似猿形。能騎乖劣馬,愛放海東青。百步穿楊神臂健,弓開秋月分明,雕翎箭發(fā)進寒星。”水滸中的這首贊詩將一個英俊威猛的天英星刻畫得入木三分,雖未見花榮其人,然其形象已躍然于紙上矣!
花榮的綽號“小李廣”,李廣者,西漢勇將也,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已對其事跡有簡略輯錄,這里不贅述。用此外號,無非取意兩人的箭法高超,然“小”字作何理解?有人認為從字面上判斷是說小一號李廣之意,意即花榮的箭法不如李廣。在下有不同意見,拋開歷史人物和演義人物無可比性的不說,單就箭術而論,歷史資料里李廣的箭術表現(xiàn)在于:箭射匈奴、箭殺猛虎、箭入巨石,而花榮的箭法在水滸中約有十八處,比之李廣猶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這個“小”,似可理解為在獨當一面、統(tǒng)兵作戰(zhàn)、社會影響力上花榮不如李廣,單就箭法而論俺傾向于花榮不下于李廣,仔細地體會,這個“小”有宛如李廣重生之意,作者沒有用“賽”、“病”是有道理的。不過花榮的外號用“小養(yǎng)由基”似更準確,養(yǎng)由基的箭法照在下理解比李廣要強?;s、李廣二人還有一共通之處,兩人都是自殺:一個是引頸投環(huán),一個是拔劍自刎。閑話打住,俺們這就來觀摩一下花將軍的表演秀,為行文方便,歸納了一下:
⑴百步穿楊。通觀水滸全書,也沒有找到小花“穿楊”的記錄,實際上這是在用典,典自養(yǎng)由基,是箭法高超的一個代名詞,小花雖未“穿楊”,但實已達到此境界:書第33回,知寨劉高派一二百人前往花榮寨內搶人,花榮指哪打哪兩箭(一箭中左門神的兵器骨朵頭,一箭中右門神頭盔上的朱纓)驚走眾人;如果說門神兩箭是牛刀小試的話,那么梁山射雁就叫人嘆為觀止了(事見于書35回),射雁的難度就很大了,卻還要點射第三只雁,飛雁落地,“晁蓋和眾頭領”是“盡皆駭然”從而“自此梁山無一個不欽敬花榮”?;s以箭為梁山立下大功是第48回“兩打祝家莊”,祝家莊以紅燈為號,弄得宋江“莫非天喪我也”正在慌急之際,花榮將紅燈一箭射落。這一箭也不尋常,紅燈---燭燈裝于碗中封在紅紙或紅布燈籠內也(否則高掛在白楊樹顛豈不被風吹熄了),花榮這一箭可能射斷了懸掛燈籠的繩子,如果是這樣用出神入化來形容不為過吧?比起三國中趙云箭斷帆索之舉,花榮這一箭還要略勝一籌。
⑵箭分雙戟。三國中另一個歷史上的“飛將”呂布曾于一百五十步外轅門射戟,雕翎箭到處“雄兵十萬脫征衣”。花榮也有兩次射戟的故事:第35回呂方、郭盛二人正斗了個旗鼓相當,不料兩只戟上的絨絳卻纏在一起,分拆不開,花榮一箭分雙戟,這叫“箭鋒勸戟”。如果說第一次的分戟還帶表演性質的話,那么第二次就兇險的多,是救命了。呂方、郭盛雙戟斗曾涂的單槍(第68回),卻又犯了上回的毛病,這回更熱鬧,三般兵器的纓絳攪在一起,奪扯不開,曾涂先抽出槍,望呂方項根戮來!幸虧花榮箭去流星,射翻了曾涂,不然小溫候可能要在梁山榜上除名了?;s箭分雙戟打得是活動靶,不下于呂布的轅門射戟吧?
⑶箭射盔纓。第34回:花榮、秦明兩個斗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花榮賣個破綻,撥馬便走,待秦明趕來時,花榮是“扭轉身軀,望秦明盔上只一箭….射落斗來大那顆紅纓,卻似報個信與他”,秦明是“吃了一驚,不敢向前追趕”。這一出令俺記起了三國里黃忠射關羽那一出,所不同的是:同是箭射,花榮射秦明是“只一箭”,黃忠射關羽是虛弓兩次,第三箭方是實射;同是誘敵,花榮是翻身背射,黃忠乃迎面直射。花、黃二人都打的是移動靶,如果沒有高超的技藝,難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好在兩人無負“神箭”美名,從結果上看都順利地達到了目的:盔上的紅纓,揚威示警,讓各自的對手知難而退。也還有一次揚威示警提一下,第64回花榮斗宣贊,斗到十合花榮詐敗用箭,第一箭被宣贊用刀隔開,第二箭被宣贊鐙里藏身躲過,第三箭正射在宣贊背后護心鏡上。這一段在下的理解是:花榮投鼠忌器(張橫、阮小七被捉在先),只想速戰(zhàn)速決,傷擒宣贊。否則以花榮百發(fā)百中的神射功夫,第一箭就可只奔宣贊咽喉而去,第二箭斷無向宣贊前護心鏡而去的道理,而第三箭則完全可將宣贊射個透心涼,不過宣贊箭防功夫也還是不錯的說。
⑷接箭還射。三國里有一回姜維打了敗仗,逃亡中有弓無箭,虛拽弓十余次,誘郭淮射箭:“維急閃過,順手接了,就扣在弦上;待淮追近,望面門上盡力射去,淮應弦落馬”。無獨有偶,水滸中第92回花榮也玩了一手特技:楊端在城樓之上彎弓搭箭,一箭望城下花榮前心射來,好個花榮“聽得弓弦響,把身望后一倒,…只一綽綽了那枝箭…就取那枝箭,搭上弦,只一箭,正中楊端咽喉”。過程類似、結果相同,但也有小異之處:姜維射郭淮,是確無箭可用,當是平射,而花榮射楊端,是花榮自己有箭不用,事出突然,聽風辨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且是仰射,難度系數要大。
⑸一箭封喉?;s的箭術真可謂令敵心驚膽寒,取敵只如探囊取物一般,來看看直接斃命于其箭下的亡魂:只一箭把薛元輝頭重腳輕射下馬去(第54回);一箭正中開詔使面門(第80回);望董澄背后颼的一箭,董澄兩腳蹬空,撲通倒撞下馬(第91回);望張翔后心一箭射個透明(第92回);只一箭正中楊端咽喉(第92回);扭轉身軀一箭正中馮翊面門,再一槍結果性命(第100回);只一箭把王仁射下馬去(第114回);急放連珠二箭射中王績、晁中二將,翻身落馬(第117回);颼地一箭,弓開滿月,箭發(fā)流星,正中鄧元覺面門,墜下馬去,被眾軍殺死(第117回)。再看看在花榮神箭幫助下,被KO的幾個枉死鬼:箭中曾涂左臂,呂方、郭盛雙戟殺之(第68回);箭射瓊妖納延面門落馬,史進回馬殺之(87);花榮兩箭相助,張清飛石相助,關勝、張清合殺兀顏光(第89回);箭射方瓊面門,孫立一槍結果(第92回)。當真是箭無虛發(fā)啊。
通過比較俺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三國中神箭將軍們的招牌動作幾乎集花榮于一身,可以肯定的說,花榮是三國、水滸這兩部演義小說中的箭神,神乎其技的評價實不為過也!一般而言,一個好的箭手除了力量、技巧外,眼力是非常重要的。可嘆的是作為神箭將軍的花榮,可以對遠在天邊的飛雁做到精確打擊,卻看不透所謂“孝義黑三郎”宋江的陰險虛偽的兩面嘴臉,愚忠至極,竟然以死陪葬!
螳臂擋車龐萬春。
龐萬春是方臘手下的一員大將,乃是江南方臘國中第一個會射弓箭的,俺相信原著,如非浪得虛名的話,龐萬春的箭術當與花榮有得一拼。只是書中沒有給他如花榮那樣的更多表現(xiàn)機會,而是用一種極度血腥的方式,用類似白描的手法,來對其進行烘托:“先教你看我神箭”,“嗖的一箭,正中史進”,“一邊是雷炯,一邊是計稷,那弩箭如雨一般射將來…可憐水滸六員將佐,都作南柯一夢?!愤M、石秀等六人…都做一堆兒射死在關下…三千步卒只剩得百余個小軍逃得回來”,除了安排箭陣的手段外,龐萬春也會連珠箭的功夫,歐鵬就死在他的第二枝箭下。俺的前一篇小文說了,“石寶是最兇殘的殺手”,然而細數之下,死于石寶之手的不過五人,而直接間接亡在龐萬春手上的卻有八人之多:史進、石秀、陳達、楊春、李忠、薛勇、歐鵬、張青。說昱嶺關是梁山最深的惡夢實不為過也。龐萬春外號“小養(yǎng)由基”,從書中來看多半有夸大之嫌,從其發(fā)射連珠箭的手段來看,他是不如花榮的,在花榮的連珠箭下兩將皆亡,而龐萬春的連珠箭,第二箭方才見功。他那句向花榮挑釁的豪言壯語只是無知者無畏的一廂情愿罷了。歷史上“箭神” 養(yǎng)由基倒似死于萬箭穿心之下,水滸的作者將此借用了一下,安排史進、石秀等六人并三千步卒做了枉死鬼。無論龐萬春箭法如何厲害,其螳臂擋車的下場是:開膛剖肚,割腹剜心!
心靈手巧燕小乙。
在某的“孤狼拾遺話水滸人物篇之江湖豪強”部分,曾經提到過“燕青智撲擎天柱”:盧俊義有“三絕”,就某看燕青也有“三絕”,其中兩絕是學自盧員外的:他的小廝撲號稱天下第一,一張川弩也是無人比得。這第三絕卻是他自身擁有,一身雪練也似白肉,刺了遍體花繡,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
燕青有個小名喚作燕“小乙”,古人姓、名、號上一般都有關聯(lián),古稱燕子為乙鳥,當是從這轉化而來。燕青位列水滸三十六天罡之尾,有名的天巧星是也!可就突出了這個巧字,且看:更兼吹得彈得,唱得舞得,拆白道字,頂真續(xù)麻,無有不能,無有不會;亦是說得諸路鄉(xiāng)談,省得諸行百藝的市語。用書中的話說那是:百伶百俐、道頭知尾、資稟聰明。對于“浪子” 燕的練達機變、忠義無雙書中記錄的明白,也不是本文的主旨,俺的側重點在他的弓弩功夫上。
依俺看燕青可說是水滸中數得上的第三位神射手,“拿著一張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間入城,少殺也有百十蟲蟻”。當真是好眼力、好功夫!故宋之時,弓弩得以大發(fā)展,弓弩兵在宋軍中占六成以上。燕青使用的川弩是一種叫“擘張弩”的手持弩,只是不知可與諸葛弩是否有聯(lián)系?手持弩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有,它與弓有三處不同:一是能夠射得更遠,二是瞄準更準,三是可以連續(xù)發(fā)射兩枝或更多的弩箭。燕青的川弩只用三枝短箭,當是弩槽里只能放下三枝箭,反正“箭到物落”,只要箭頭不損,三枝足矣。第六十二回盧俊義被難,押解公人無非是董超、薛霸二傻,收了黑錢,正欲結果“玉麒麟”的性命,卻有兩箭射來,薛霸中心窩眼見不活,董超中脖項嗚呼艾哉。這一出就喚作燕青冷箭救主,端得是百發(fā)百中!這可能是“小乙”頭回殺人,而且殺得是大宋的公安人員,不免有些慌亂,作案工具----兩枝小箭一時忘從死尸上取出,留下作案線索,盧俊義再度被拿。燕青欲去梁山搬兵,行得半夜,肚內饑餓,身邊卻只剩一枝弩箭,祈禱一番后,箭到處,靈雀墜空。真是:前有花榮射飛雁,后有燕青如意弩!燕青弩子的表現(xiàn)還有幾處:第70回弩箭救老郝,箭捉中箭虎;第73回“梁山雙獻頭”,燕青弩箭抓“舌頭”;第84回“大戰(zhàn)玉田縣”,燕青冷箭退番兵。
燕青不獨弩箭功夫得心應手,在弓箭上也是造詣頗深。第110回“秋林渡射雁”:“燕青初學弓箭,向空中射雁,箭箭不空。卻才須臾之間,射下十數只鴻雁,因此諸將驚訝不已”。燕青又上演了一出昔日花榮彎弓射雁的絕活,從弩箭的精準到弓箭的不凡,燕青不愧是心靈手巧,他的師父莫非是“小李廣”?只是同為射雁,情景卻又分明不同:花榮射雁前承“晁蓋小奪泊”,后啟“眾虎同心歸水泊”,那是“天漢雁行驚折斷,英雄雁序喜相連”;燕青射雁前承羅真人“鴻雁分飛”的法語、智真長老“當風雁影翩”的偈語,預示著征方臘損兵折將、眾兄弟飄散零落的結局。燕青射雁箭箭不空也許未足為奇,可氣的是“文面俗吏”宋江卻有感于心而借題發(fā)揮:“忽然失去雙飛伴,月冷風清也斷腸”,“楚天空闊,雁離群萬里,恍然驚散”,豈不知老道活佛已預示在先,當真是“大限到來豈容汝等留戀乎”?俺們拋開怪力神亂不談,“鴻雁分飛”的結局的導演正是滿嘴“仁義禮智信”宋江之本人!君不見:聚義廳早已換作忠義堂,替天行道業(yè)已該為順天護國。
當盧俊義躊躇滿志、衣錦還鄉(xiāng)之時,卻是燕小乙隱跡埋名、功成身退之際,“當夜收拾了一擔金珠寶貝挑著,竟不知投何處去了”。這“不知投何處去了”依在下看來也還有個說法,燕青定是投奔好友許貫中去了,許貫中在何處?當隱于雙林鎮(zhèn)大坯(取音,人丕)山,那山重巒疊障、山明水秀,唯有禽聲上下,卻無人跡往來,賽過桃源。
鐵翎弩箭一點油。
書第八十四回,盧俊義攻打玉田縣,遼國有個副總兵大將天山勇,馬上慣使漆抹弩,一尺來長鐵翎箭,有名喚作一點油。抽冷子給了張清一箭,正射中了咽喉,萬幸安道全尚未被宋皇御用,否則沒羽箭就可能象金槍手一樣掛掉了。這里天山勇所用的漆抹弩無疑也是一種手持弩,漆抹弩大概是用漆裝飾,鐵翎箭無非指箭尾用的不是羽毛平衡,而用鐵葉,但一點油作何理解?是指鐵翎箭發(fā)射的速度,還是….?可以明確的是天山勇的漆抹弩威力不如燕青的川弩大,燕青射董超中脖項箭到人亡,天山勇射張清中咽喉卻還有救,莫不是安道全真有鬼神之能?其實在故宋,宋軍的弩種類很多,真正突出的還是“踏張弩”,一種用腳踏上弦的弩,沒見過嗎?回憶一下張藝謀之《英雄》里萬弩齊發(fā)攻城的鏡頭吧?!靶○B(yǎng)由基” 龐萬春有兩個副將雷炯、計稷用的就是 “踏張弩”,“都蹬的七八百斤的勁弩”,在兩人的幫助下史進、石秀等六將死于弩陣萬箭之下。
箭發(fā)連珠丑郡馬。
雖然俺們在作武評時,習慣上不將武將的騎射功夫當作常規(guī)武力考慮,但實際上弓馬、力量、器械是靠量武將很重要的三元素,例如古代招考武舉。水滸中也還有幾人的弓箭或可一提。如宣贊,彪形八尺,武藝出眾,會連珠箭的功夫,贏過番將,郡王愛其才藝,招為女婿,因貌丑,氣死郡主,以此人稱丑郡馬。宣贊弓馬甚好,箭防能力也還不錯,居然躲過花榮兩箭:第一箭被宣贊用刀隔開,第二箭宣贊鐙里藏身躲過,第三箭被射正在背后護心鏡上,好在花榮無心殺他,算是手下留情了。如郝思文會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里就有弓之一說,為了驗證這一點,郝思文于111回箭殺“六丁神”徐統(tǒng)。如百勝將韓滔武舉出身,一箭射得索超連大斧都丟了,而項元鎮(zhèn)一箭射得“雙槍將”頓作單槍將。如祝彪翻身一箭射落“撲天雕”,高可立雕弓射翻“百勝將”。
藥箭之下將軍亡。
俺們常說:子彈不長眼睛,那是就現(xiàn)代說的,在古代,那得說:弓箭不長眼睛。細數一下,水滸中死于箭下或藥箭之下的梁山好漢還真不少。首先說晁蓋就死于史文恭的藥箭下,在某的“孤狼拾遺話水滸人物篇之江湖豪強”部分,曾經提到過:“按書中的說法這就奇了,按史文恭的能力,完全沒必要在箭上涂毒,那是誰在箭上下毒呢?思來想去,只有一個人:施耐庵施老先生,那晚他坐在豆燈下,面帶詭異的笑容,大筆一揮便判了梁山大佬晁蓋的死刑。晁蓋不得不得死,他不死,108星聚不了義,最起碼老二盧俊義不會被騙上山,盧俊義是請回來對付史文恭的呀;他不死,聚義廳斷不會改為忠義堂,“替天行道”的大旗何會易幟為 “順天護國”?他不死,宋江這個小吏千年老二是坐定了,還演什么演?!可是晁蓋畢竟死了,正死在了史文恭的藥箭下,于是一切豁然開朗,小人得了志,全伙受招安!從這個意義上說,史文恭的這一箭射得恰到好處,射出了一部曲折連環(huán)的完整水滸,射出了宋江復雜陰暗的嘴臉!”
百勝將韓滔曾一箭將索超射得連兵刃都丟了,卻被“太歲神”高可立一箭射中面門,為“霹靂神”張近仁所殺;攻打宣州城時,“操刀鬼”曹正被藥箭勾命,“活閃婆”王定六被毒箭追魂;“金槍手”空有護體寶衣,不防項上中箭,七竅流血,方知中了藥箭,無奈神醫(yī)安道全已被御用,可嘆徐寧疼痛半月而死。最慘的是“浪里白條”張順死于踏弩、硬弓、苦竹箭、鵝卵石之下,鮮血滿身;更別提史進、石秀、陳達、楊春、李忠、薛勇、歐鵬等將俱都亡在弓駑之下!
奇石篇
鬼神難測沒羽箭。
位列水滸天罡第十六位的天捷星張清留給眾多水滸迷的影像可謂深矣。他的形象并不是十分豐滿突出,他在書中的篇幅也并非十分引人矚目,何以有如此高的吸引力呢?無他,因為他擁有一手驚世駭俗的專業(yè)技術:飛石取將。而且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當“錦袋石子,輕輕飛動如流星”的字符出現(xiàn)在你我眼前時,我們就知道張清出場了。
如果將花榮的神箭比作一枝精準的遠程狙擊步槍,那么張清的飛石則好比一把彈無虛發(fā)的手槍;花榮之箭的射程更能及遠,且往往一箭封喉,張清之石勝在迅捷(擊發(fā)迅速,且比弓箭隱蔽),雖非致命(打中人類心靈的窗戶眼睛疼死除外,例如阿里奇),但也往往有效地令對手喪失戰(zhàn)斗力或戰(zhàn)斗意志。關于張清的武力壇子里多有爭論,在下以為就綜合實力而言,張清可列梁山前十,單就槍法無太大出彩之處,只是也并非如書中所說“槍法卻慢”,畢竟他有“斗無數合”敗燕順的戰(zhàn)例,有斗田虎壺關八猛將之一竺敬二十余合的經歷,有與未來的新娘瓊英比武四五十合不分勝負的手段。只是想不明白的是作為虎騎出身的張清為何與董平兩個棄馬步戰(zhàn)厲天閏?以至于……唉,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也!
分兩部分敘述張清神奇的飛石功夫:一為張清未上梁山前與未來兄弟們之間的“德比”戰(zhàn),另為已是梁山虎將的張清對敵之戰(zhàn)。現(xiàn)在掌聲有請著名的飛石魔術師張清閃亮登場:
⑴落英繽紛。書第70回盧俊義兵打東昌府,郝思文當先出馬,結果腦袋上挨了張清一石頭落于馬下,如果不是燕青一弩箭射中張清馬腿,老郝恐有性命之憂。宋江那廝聽得盧俊義連敗兩陣,心中暗喜“老盧啊,你以為捉得史文恭就了不起了,俺讓吳用軍師陪你去,怎么樣,還是'無用'吧?閃在一邊,瞧俺出馬”。結果:徐寧忿怒躍馬,眉心中石落于馬下;燕順自打嘴巴要充胖子,斗無數合便不敵,奔逃間被張清一石頭打在后護心鏡上,錚然有聲中伏鞍而逃;百勝將韓滔高調出馬,鼻凹中石鮮血迸流,逃回本陣;彭屺大怒,還未交手,便已中招,面頰中石,干脆連兵刃都不要了,奔馬回陣。宋江見牛皮吹破,心內驚慌,便要收兵,惱了盧俊義背后宣贊,嘴里不干不凈“你打得別人,怎近得我”,言猶在耳,嘴邊已中一石,幸虧沒打正在嘴巴上,不然丑郡馬可要沒齒難忘了;五虎上將呼延灼隆重出馬,一石飛來中在手腕,便使不動鋼鞭,只得回陣;劉唐步戰(zhàn),被張清馬尾掃在面門,眼冒金星中被一石打倒在地;楊志拍馬舞刀,躲過一石,卻被另一石打中頭盔,膽寒歸陣;朱仝、雷橫雙搶而出,雷橫先額中一石,朱仝后脖中一石;關勝挺神威風出馬,刀口中石,無心戀戰(zhàn);董平要逞英雄,躲過兩石,第三石擦耳根而過,只有回陣;索超被打得滿面鮮血,提斧歸陣。大和尚壓糧,被張清一石頭打在魯智深光頭上,鮮血迸流,望后便倒,是夜月色微明,星光滿天。
真是厲害啊!張清的飛石角度是匪宜所思,速度如流星趕月,令人防不勝防,幾乎令梁山束手無策!十五員梁山赫赫戰(zhàn)將,其中不乏五虎八膘以及魯大師之類的頂尖高手,以至于吳用設計捉張清時,都不敢過于托大,一氣兒派出了八名水軍頭領,張清這一仗露大臉了!對于此節(jié)文字,在下有一處不甚明了:“大梁王彥章,日不移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這里王鐵槍在下大略知道其人,然“連打唐將三十六員”也是用的暗器嗎,這段事跡又見于何處呢?在下期望高人指點。
⑵鬼哭神號。入得梁山之后張清飛石的本領依然大有用武之地,可謂親者快,仇者痛,而且是切齒痛恨,請看:第77回嵩州都監(jiān)周信被一石擊中鼻凹,龔旺、丁得孫兩叉伺候;第78回張清一石正中京北、弘農節(jié)度使王文德頭盔,打得其伏鞍而逃;第80回一石頭將好端端的八十萬禁軍都教頭丘岳打成了豁嘴,沒齒難忘?。坏?3回更神奇:一石頭打中遼國猛將阿里奇的心靈窗戶----眼睛,負痛身亡,洞仙侍郎偷窺,被張清飛石取耳警告,耶律國寶面中一石,翻身落馬估計是不活了;第89回張清飛石只奔兀顏元帥面門,打得兀顏撲在馬上,拖戟而逃;第94回飛石打壺關八猛將之一竺敬落馬;第100回飛石打唐昌面門落馬,飛石連打四將;第112回飛石打潘睿下馬,打虎將揀便宜殺了。張清的飛石神出鬼沒,飛石過處一片鬼哭神號,小小的石頭并不起眼,可是到了張清手上便有出神入化之神通,打得大刀巨斧火星直冒,打得鋼盔鐵甲砰然作響,打得鼻歪嘴豁,打得眼盲耳聾,打得心驚肉跳,打得魂飛魄散!打出了沒羽箭的赫赫威名,更打出了一個大好姻緣。
珠連璧合瓊矢鏃。
飛石取將的功夫本是張清獨家經營,別無分號,有道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無獨便有偶,好事要成雙,作者意猶未盡,于是在我們的眼中出現(xiàn)了另一位飛石手,確切地說是一位漂亮的飛石女將。
美少女瓊英的出現(xiàn)并無何特異之處,同《說岳》里雙槍將陸文龍的身世如出一轍,但她如何會使飛石的手段就有幾分神奇了,按書中的說法是在夢中一個“綠袍年少將軍”教授的,而張清也曾依稀記得在夢中教過一個美貌少女飛石,當真“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兩人的飛石在空中相接,如片片雪花飄落,那砰然的一聲響亮,分明是兩顆年輕心靈的撞擊,愛的火花四射,那如流星似閃電的飛石呵,分明是一段宿世姻緣的見證!
且回到“瓊矢鏃”威力上來:第98回瓊英柳腰扭轉,星眼斜脧(漂亮吧)一石頭打中扈三娘的右手腕;又起一石正中孫新熟銅獅子盔,“小蔚遲大驚而退;林沖猛追瓊英,瓊英一石未見功,再起一石,林教頭中招,滿面流血而退;李逵皮厚,額中一石猶不懼,再中一石方流血;一石將解珍打翻在地。這正是瓊英處女做先鋒,素手飛石打五將!第105回瓊英飛石打鄭捷下馬,張清補位見功;第106回瓊英一石正中陳斌貝鼻凹,秦明殺之;第107回瓊英石打滕葵落馬,復一戟殺之;第109回石打李雄落馬,一戟殺之,一石飛中段三娘面門,落馬生擒。與老公張清的飛石絕技相比,瓊英大的飛石也很準,但是力度稍嫌不夠,張清一石頭下去可將魯智深這樣的壯漢擊倒,而瓊英的飛石兩下卻打不倒李逵,這可能是女性天生力量所限。
瓊英、張清兩個因緣際會、飛石作媒,夫唱婦隨、相得益彰,相比較梁山另幾對夫婦而言,兩人的婚姻算是和諧、幸福、美滿了,只是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就此打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