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三字經(jīng)》開篇的這段文字可謂經(jīng)典之作,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1870—1952)也發(fā)現(xiàn)人之初是富有愛心的,隨著成長,她的困惑也跟《三字經(jīng)》一樣,為什么人變得越來越喪失愛心,越來越“壞”呢?人們把這個現(xiàn)象都統(tǒng)統(tǒng)的解釋成這是受到社會污染的結(jié)果。
人類自古就對了解自己的本性有很大的興趣,通過觀察沒有受到文化影響的幼兒性情被認為是一條可靠的途徑,因為兒童受到文化的影響比較少,他們的行為、心理更能反應其固有的本性。《三字經(jīng)》和人們對現(xiàn)象的觀察是正確的,但是對成因的解釋卻是錯誤的。雖然一個人的基因在精子和卵細胞結(jié)合的一瞬間就已經(jīng)確定不再改變。但是,其一生性格的形成和變化卻不是在一生中一成不變的,基因序列上的遺傳密碼并不是同時起作用的,它們按照一定的程序打開,在胚胎形成時期,塑造了人體的基本外形,出生之后,決定成長和發(fā)育,這些我們都是非常清楚的??墒?,不經(jīng)意間,人們忽略了無形的部分也就是習性或者說行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時間序列。
一只小老虎很可愛,它除了樣子看上去非常招人喜歡,同時,它沒有攻擊的本能,性格溫順。長到一定的年齡和體重之后,獸性就會發(fā)作了。即使一只幼小的老虎,完全隔離起來,人工喂養(yǎng),到了一定階段,仍然是一只吃人的老虎,雖然,它因為沒有在合適的時機向母親學習撲食技巧和能力,會造成終生缺憾,但食肉的獸性是不會改變的。人類也只有到了青春期才有強烈的性沖動,并不是貫穿終生的,這也不是文化教化的產(chǎn)物。
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性格形成在時間序列上的安排也是非常巧妙的。幼虎缺乏攻擊性是因為它尚不具備攻擊的能力,如果有攻擊性,反而讓自己的生存處于更危險的境地?;?qū)ι娌呗缘闹笓]顯得極為老謀深算。
反過頭看“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不對呢?性善是孟子的主張,性惡則是荀子的主張,迄今也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雙方都能找到有利于自己學說的證據(jù)。蒙臺梭利說幼兒對父母的依戀和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至誠至真的,在成年人身上你觀察不到這樣的情形?;旧现С至巳酥酰员旧频闹鲝?。這個觀察雖然真實,卻只強調(diào)了善的方面。一個幼兒同時也是非常自私的,他不愿意別人動他的玩具,還會去搶別人的玩具,到了四五歲的年齡,幼童經(jīng)常打架,有的幼童還咬人。等到他們懂點事情時,也不愿意媽媽再為他們生一個妹妹或者弟弟。幼兒也有自私的天性,這種自私主要表現(xiàn)在爭奪食物資源、與同齡人打鬧以學會日后生存所需要的技能上。但總體上說,嬰兒競爭力很弱,就像小老虎一樣,是性善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競爭、地位競爭等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人即使不受社會的污染,也會越來越“壞”。青少年的叛逆行為并非受到后天污染所致,而是基因序列規(guī)定的程序。“茍不教,性乃遷”這句話是不對的,即使教,性也會遷的。儒家仁愛的哲學是歷代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必修課程,但宮廷和政治斗爭中所用的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六十年前,中國試圖通過教化,讓人們放棄自私自利的習性,養(yǎng)成為具體利益服務的公心,效果當然是很有限。教化和本性之間是一個協(xié)調(diào)和斗爭的關(guān)系,用一只停泊的船做比方,本性是錨,教化是船,有一定的漂移性,但不可能掙脫錨的左右,教化的目標和本性偏離太多,效果反而會更差。例如,承認人性自私,并加以約束比要求大公無私或者鼓勵自私效果都好。
教育和兒童是一個容易發(fā)表議論的題目,大多數(shù)名人都發(fā)表過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看法,這些看法多為一些個人主張,缺乏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大多數(shù)父母和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實踐,都建立在自己粗糙的總結(jié)和時下流行的格調(diào)之上,談不上正確。
和其他動物一樣,人一生中“天然性格”的變化都是具有適應性的,即這種行為方式有利于生存。想想看,一個幼兒若不愛他的母親、不依戀他的親代,被親代拋棄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少兒依賴母親的性格就會被自然選擇保存下來。
伴隨著成長,兒童依戀母親越來越不是那么必要,這種愛的性格越來越被淡漠,這是自然選擇規(guī)律,就像我們觀察到的家畜和其他動物一樣。人類認識自身最大的障礙是總是不把自己當動物看。隨便看一看家養(yǎng)的動物,就明白這個道理。一只小羊羔,樣子非??蓯?,依偎在它母親身邊,如果它母親白天出去吃草,把它留在家里,它非常想念它的母親,母子之間依依難舍,到了傍晚,小羊羔知道它媽快回來了,早早的到了羊圈門口咩咩叫,想它媽媽情真意切。兩三個月之后,母子之間的感情就淡漠了,直到形同陌路。因為從子代的角度來說,再依偎在母親身邊已經(jīng)沒有了意義,它不再需要母親的奶水和保護。對于母親來說,兒大不由爺,它能夠獨立生存了,小羊如果再試圖吃奶,就會被母親頂撞,親密的感情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遺傳的任務這時已經(jīng)完成,基因的火炬已經(jīng)穩(wěn)妥地交給了子代。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在人的潛意識里,人的性欲一直處于壓抑的狀況,社會的道德法律等文明規(guī)則使人的本能欲望時刻處于理性控制之中。他認為女孩有戀父情結(jié),男孩有戀母情結(jié)。
1900年,著名的《夢的解析》出版,成為影響至深的心理學著作。從進化的原理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幾乎是一派胡言。弗氏將性延伸到兒童時期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很多家養(yǎng)動物都會讓你知道這不是事實,青春期的基本規(guī)律也會讓人們知道性并不是貫穿人的終生的。
我們稍微詳細的解釋一下戀父和戀母情結(jié),因為它廣為人知,影響較大。戀父情結(jié)也稱“厄勒克特拉情結(jié)”,指女孩親父反母的復合情緒。相傳古希臘神話,厄勒克特拉公主因母親與其情人謀殺了她的父親,故決心替父報仇與其兄弟最后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弗洛伊德借此來說明兒童性心理的特征。認為小女孩對父親的深情專注,潛意識中有一種取代母親位置的愿望。特別是到了性器期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親占有父親的愛。一個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無法與父親實現(xiàn)心理分離,結(jié)果,與母親的關(guān)系疏遠不說,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戀也常常會受到嚴重影響。
戀母情結(jié),又稱俄狄浦斯情結(jié)(O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沖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么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jié)婚。底比斯王對這個預言感到震驚萬分,于是下令把嬰兒丟棄在山上。但是有個牧羊人發(fā)現(xiàn)了他,把他送給鄰國的國王當兒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誰。長大后他做了許多英雄事跡,贏得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后來國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殺掉的一個旅行者是他的父親,而現(xiàn)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親母親。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雙眼,離開底比斯,獨自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情結(jié)是指男性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指無論到什么年紀,總是受到依戀母親情結(jié)的支配。戀母情結(jié)是最基本的人際關(guān)系,也是最早發(fā)生的人際關(guān)系,長大以后的各種人際關(guān)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戀母情結(jié)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理論誕生在《物種起源》發(fā)表40年后,在他的整個理論體系中,沒有考慮到進化的邏輯,兒童時期的行為是為了生存而不是性,從道理上非常清晰,現(xiàn)實中隨處可見,根本無需高深的理論,只需把人真正地看成一種哺乳動物即可。生存是第一動力,貫穿一生;性是第二動力,只在有性能力時才起作用,弗氏將人的一生解釋成性動力,這顯然很荒謬。他的理論超乎想象,同時人們關(guān)于自身的認識非常無知,所以弗氏并被廣泛傳播和認同。盡管現(xiàn)在人們發(fā)現(xiàn)了弗氏理論已經(jīng)式微,在心理學教材中很少被引用,可是人們還是沒有看出這個理論為什么是荒謬的。
只要腦筋轉(zhuǎn)一個彎,我們就很容易想象,即便從出生就讓嬰兒成長于洪荒的環(huán)境,不受任何人類文化的影響。他的心理與只能發(fā)育仍然有自己的節(jié)拍和特點,后天的變化絕非純粹文化影響。
人類像所有有較長壽命,較長發(fā)育期的動物一樣,自然選擇保留那個階段適應性的心理、行為模式。
清華大學出版社《人性與個性的邏輯》這本書是向大家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即剝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么樣的,即人性研究。
原欲,每個人都差不多,我們卻不甚理解!基因,確定了每個人的胚胎,無法改變!自我馴化,是唯一可控的,決定了人最終的命運!
內(nèi)容來源: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