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亦稱"桂魚"、"桂花魚"、"季花魚"……在我國大多數(shù)江河湖泊中都能尋找到它的蹤跡。鱖魚味美、肉鮮,且以兇猛、狡猾而著稱,因此是釣魚人夢寐以求的獵物。古人詩句亦有云——桃花流水鱖魚肥。
鱖魚嘴大,屬典型兇猛肉食性魚類,其體側(cè)扁,較高,背部隆起,顏色青黃,有不規(guī)則黑色斑紋;前背鰭刺硬,后背鰭刺軟,胸鰭、臀鰭、尾鰭呈圓形,魚鱗細(xì)而圓。鱖魚的分布極為廣泛,在我國大多數(shù)江河湖泊中都能尋找到它們的蹤跡。
春季,鱖魚喜歡到沿岸淺水區(qū)覓食,潛伏于泥穴之中等待獵物出現(xiàn);冬季,它們在湖泊中深處越冬。
鱖魚屬定居性魚類,不作長距離洄游,常常潛伏在底部為硬泥砂石的水域;水底亂石間的縫隙或有水草、洞穴之處,更是鱖魚生息的上佳場所。
鱖魚喜歡潔凈的水質(zhì),常常利用它身上的斑塊和周邊的障礙物進行巧妙偽裝,一動不動地觀察小魚、小蝦等獵物的活動。一旦獵捕時機出現(xiàn),鱖魚就會閃電般發(fā)動攻擊,既狠又準(zhǔn)。
鱖魚在活水中有逆水溯流的習(xí)性,在夏、秋兩季里,它們活動尤為頻繁,一般是晝伏夜出。在每年5月~7月間,它們會在雨后山洪的入水口或江河急流處產(chǎn)卵;6月~7月,則到了它們吃食最旺盛的時期,這也是一年中垂釣鱖魚的最佳時期。
活水中釣鱖魚,釣點的選擇至關(guān)重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水流較急,二是水底布滿巖石且有巖縫或溶洞構(gòu)造。巖石是蚌、螺、蜆聚集的場所,這類甲殼軟體動物的棲息地又是河蝦喜愛的生活區(qū)域。密集的河蝦是鱖魚喜歡的天然食物,必然招來成群的鱖魚。
鱖魚生性兇悍,喜食鮮活的餌料,所以釣鱖魚最好選用小白鰷、泥鰍、活蝦等。小活魚的長度一般以10厘米左右為佳,不可太大,否則不利于鱖魚一口吞入。為了確保餌料鮮活醒目,裝餌時應(yīng)一手輕握小魚,另一手將鉤斜向在魚的脊背上刺入?;钗r宜選用5厘米左右的,裝鉤時將鉤掛于蝦背梢靠尾端,這樣可確保其鮮活。
手竿釣鱖魚,宜選用硬度較強的釣竿。釣線宜選用直徑0.35毫米~0.5毫米的高強力尼龍線,齊竿長或線略比竿短一點。魚鉤要選用鉤門寬的大鉤,如伊勢尼10號~15號鉤或長柄袖型粗條大鉤。綁鉤時,采用墜上單鉤的綁法,子線的直徑不能小于主線,以免被鱖魚輕易咬斷。因為要在水底多石、多雜物的地方垂釣,所以與主線連接的鉛墜要單獨采用較細(xì)釣線拴連,以確保在掛底時能保住鉛墜以上的釣組。在靜水水域,浮標(biāo)要選用大號的;在水流流速較大的水域,可采用不掛標(biāo)垂釣。
在水庫等靜水水域垂釣,一定要找常有鱖魚出沒的水域。釣前可用牛羊的大骨,剁成約20厘米左右長的塊兒,投入釣點。大量的牛羊碎骨帶著濃烈腥膻味,將吸引到周遍無數(shù)的小魚、小蝦進窩啃食,進而引來鱖魚。
待窩發(fā)后,將拴有魚蝦的鉤餌投入釣點,不停地引逗,即可誘使鱖魚中鉤。這樣的釣法,還能釣到鲇魚、黃顙等食肉性魚類。一般情況下,打這樣一個窩,可以連釣數(shù)天。到鱖魚上鉤漸少時,要記得補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一開始就相隔一段距離直接打上數(shù)個骨頭窩,輪番施釣,以達到廣種多收之效。
鱖魚的口裂大,咬鉤非常兇猛,確認(rèn)中魚的揚竿信號通常都為黑標(biāo)。當(dāng)然,在逗釣的過程中突然感覺拉力傳來,也應(yīng)當(dāng)機立斷,猛提釣竿。由于釣竿強硬、線粗鉤大,可考慮迅速將魚提離窩點。鱖魚中鉤后,會將背鰭及嘴邊的小毒刺張開來,所以最好是戴手套抓魚取鉤,或干脆用夾魚鉗取魚,以免被毒刺扎傷。
除用手竿垂釣鱖魚外,有不少釣友也喜歡采用拉砣釣法:在卷線板上纏入長50米~60米、直徑0.4毫米~0.5毫米的高強度尼龍線,這樣既可遠投又可近釣。鉤墜組合與拋竿釣法類似。垂釣時一般可投入多副拉砣釣組,在多個窩中同時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