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宮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千萬以上,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游場所之一,在國慶期間的游客也預計爆滿。然而,很多公眾進入故宮博物院參觀時,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稱謂,或稱“紫禁城”,或稱“故宮”,或稱“故宮博物院”。那么,“紫禁城”、“故宮”、“故宮博物院”三者之間有何關系呢?下面予以解讀。
紫禁城即明清帝王執(zhí)政與生活的場所,由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1406)下令以南京皇宮為藍本營建,歷時14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古代帝王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帝后居住的正宮。后三宮的兩側,則為后妃居住的東西六宮。紫禁城總體規(guī)劃和建筑形制完全服從并體現(xiàn)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紫禁城在建成之初被稱為“皇城”,明萬歷年間才正式被稱為“紫禁城”。萬歷朝所修《大明會典》卷一八七記載有:“皇城起大明門,長安左、右門,歷東安、西安、北安三門。周圍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內紫禁城起午門,歷東華、西華、玄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那么,為什么明清帝王的居所會被稱為“紫禁城”呢?這主要源于我國古代星象。三國魏時張揖撰《廣雅·釋天》記載:“天宮謂之紫宮。”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jù)對天空的長期觀測,認為紫微星(北極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為天帝的居所,并稱為“紫宮”。古代帝王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都自比為“天子”。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宮”,那么他們在人間的住所也應該可以稱為“紫宮”。實際上,紫禁城建筑的整體布局是依據(jù)天宮中“紫微三垣”確定的。紫微三垣是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它們是古代天文星座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太微垣是天宮所在場所,亦是天帝行政之處。相應的,紫禁城前朝建筑的布置,以太微垣天庭建筑布置相仿。太微垣中間有明堂三星,而紫禁城前朝與之對應有太和殿、中和、保和三大殿。太微垣中有逐步上升的三組星座,對應紫禁城前朝三大殿也矗立于三層臺基之上。太微垣南端有午門、左掖門、右掖門三顆星,對應紫禁城太和門南端也有午門、左掖門、右掖門三個大門。太和門南端有內金水河,寓意天宮中的銀河(圖1)。紫微垣中有行星15座.對應紫禁城內廷部分的建筑,即乾清、交泰、坤寧3宮,外加其兩側的東西六宮,合計建筑群15座。紫禁城中軸線上有最重要的7座宮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欽安殿。這些宮殿的數(shù)量與天宮中的北斗七星:天樞、天璣、天璇、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一一對應。此外,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宮四周警戒森嚴,有嚴格的宮禁,不是尋常百姓可以隨便出入的,否則就是“犯禁”,因而“紫宮”也就成了一座“禁城”,即“紫禁城”。明清兩朝20余位皇帝在紫禁城里執(zhí)政生活,其間發(fā)生了無數(shù)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史上的重大事件。
圖1 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河
“故宮”名稱源于紫禁城。明、清時期,紫禁城一直為帝王專用、民眾高不可攀的場所。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授意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yōu)待條件》,廢除帝號,清室遷出紫禁城,驅逐清末皇帝溥儀出宮,并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紫禁城(圖2)。隨后,清室善后委員會開展沒收皇家財產、清點文物,籌備博物館等工作,逐步將紫禁城變成一個公眾性的博物館。從此,紫禁城不再是帝王專用的場所,世人就逐漸習慣稱之為“故宮”了。“故宮”一詞蘊含著王朝的興衰、朝代的更迭。將紫禁城改稱為故宮,也是在宣告君主專制統(tǒng)治已經成為過去。可以說,故宮就是舊時的皇宮。這座遺留下來的宮殿,歷經明清近500年時期,有著豐富而又滄桑的歷史。如今,故宮與世界上其它四座文化遺產即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并成為“世界五大宮”,且位于首位。故宮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于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于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圖2 查封乾清宮照片(1924年11月9日)
“故宮博物院”是針對故宮成立的一個專門的組織結構,1925年10月10日由清室善后委員會組織成立。故宮博物院位于故宮內,是在故宮建筑及藏品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圖3)。對故宮的管理、保護、研究、宣傳、教育是故宮博物院的主要工作。故宮博物院成立至今已90余年,現(xiàn)主要機構共有38個,包括行政管理部門、開放部門、展覽部門、宣傳教育部門、業(yè)務部門(古建筑、館藏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和學術研究部門等。故宮遺存的古建筑文化遺產是故宮博物院管理和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故宮文化遺產的建筑面積為23萬平方米,含古建筑9000余間,是現(xiàn)存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數(shù)量最多的木結構古建筑群。它們有著雄偉的外觀、絢麗的彩繪、豐富的信息、優(yōu)美的造型、有序的構架、精湛的技藝,以及和諧的營造環(huán)境,每年吸引者無數(shù)的游客到訪。截止2018年12月13日,故宮博物院的游客突破1700萬,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博物館。文物藏品故宮遺存的另一類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現(xiàn)有院藏文物186萬余件,含珍貴文物168萬件,占全國珍貴文物總數(shù)的42%。故宮博物院藏品類型非常豐富,涵蓋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織繡、雕刻工藝、其他工藝、文具、生活用具、鐘表儀器、珍寶、宗教文物、武備儀仗、帝后璽冊、銘刻、外國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獻、古建藏品等類別。故宮博物院組織眾多的專家、學者開展對故宮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故宮博物院開展工作的其他內容包括每年40多個的展覽,每年近1000場的宣傳教育活動,以及故宮文化產品的開發(fā)等。
圖3 故宮神武門匾額上的“故宮博物院”大字
紫禁城、故宮、故宮博物院三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紫禁城是指1420年在北京市中心建成的、一直完好保存到現(xiàn)在的皇家宮殿建筑群,它突出了明清時期的皇家禁地的功能。故宮是指溥儀出宮后,明、清皇宮的遺跡。故宮博物院則是位于故宮內的,對故宮內文物進行管理、保護、研究的博物館。紫禁城到故宮、再到故宮博物院的轉變,反映了曾經是古代最高統(tǒng)治的象征的帝王執(zhí)政場所,已轉變成已轉變?yōu)楣残?、開放性的機構;曾經帝王的專享收藏,已轉化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基于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的管理和保護,這座曾經的禁宮不僅僅是最受世界公眾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其中蘊含的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建筑、歷史、藝術、文化更能夠以此得到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