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劉邦在廣武牽制項羽,劉邦在拖住項羽同時另派數(shù)路漢軍分掠楚地,從后方包抄項羽。
漢將韓信、曹參、灌嬰等人在濰水全殲了楚國大司馬龍且率領的援齊楚軍,平定齊國,對楚軍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包圍,使項羽的處境更趨困難。楚軍糧食缺乏,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困境。
彭越、劉賈在楚軍后方往來斷絕楚軍糧食,使項羽得不到補己,而英布也在楚國后方九江攻城略地。
漢將靳歙也深入楚軍后方,平定楚國大片領土,東至平定繒、郯、下邳,南至蘄、竹邑。擊敗項悍濟陽下,從后方包圍項羽。
灌嬰在消滅龍且后,率漢軍南下直接攻打西楚都城彭城,項羽得知灌嬰橫掃彭城周圍楚軍,大驚失色。因自己被牽制在廣武不能動,項羽只得派項聲、薛公和郯公率抽調(diào)前方和后方組成的大軍收復淮北。
灌嬰得知楚軍主力到了淮北,立即渡過淮河北上,在下邳大破項聲,郯公,并將薛公斬首,拿下下邳。在平陽擊敗楚軍騎兵,楚軍主力被一掃而空,接著拿下彭城,俘獲了楚國的柱國項佗,降服了留、薛、沛、酂、蕭、相等縣。攻打苦縣,譙縣,再次俘獲亞將周蘭。
這時候,楚軍東面喪失了龍且軍團、項聲軍團,西面喪失了曹咎軍團,南邊大司馬周殷叛楚率領軍團投降漢將劉賈堵截項羽難逃之路,西楚主力基本損失殆盡。楚軍的糧草又被彭越截斷,人無糧馬無草,危機重重。
此刻,西楚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已被灌嬰軍占領,九江郡楚大司馬周殷叛楚,和英步劉賈軍一起北上攻擊項羽。西楚只有江東(今江蘇南部和上海)一小塊地盤了,項羽只能向江東退去。
參戰(zhàn)的漢軍大將有樊噲、灌嬰、夏侯嬰、靳歙、周勃、丁義和蠱達,這些都是劉邦的嫡系將領。其他還有數(shù)十個列侯嫡系將領也參加了陳下之戰(zhàn)。灌嬰、靳歙是從東面而來攻擊陳縣,樊噲、夏侯嬰、周勃、蠱達等是從西面攻擊陳縣,漢軍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
漢四年八月,項羽得知灌嬰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都彭城,后方楚國大片土地已讓漢將灌嬰、韓信、彭越、靳歙、英布等人占領。知道大勢以去,再在廣武就會遭到漢軍從四面包圍,陷入孤立無援以境地。遂拿劉太公威脅劉邦強迫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項羽希望以條約限制劉邦攻楚,能安全返回江東,爾后引兵東逃。
而劉邦為救父親同意議和。于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zhàn)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約二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后發(fā)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聽取張良、陳平的建議,不顧和約,尾追項羽。不久,漢五年十月(按:這時以十月為歲首),漢軍擊敗楚軍取得陽夏(今河南太康),樊噲?zhí)敵軐④娮渌那恕?/p>
彭越趁項羽向南撤退到夏陽之機,攻克昌邑旁二十多個城邑,繳獲谷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
漢五年十月(按:這時以十月為歲首),漢軍取得陽夏,“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韓信、彭越“期會而擊楚軍”。漢軍到了固陵,韓信、彭越的兵尚未來會。項羽四師反擊漢軍,史記載漢軍被楚軍“大破之”。劉邦無奈,只好“入壁,深塹而自守”。(注: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
劉邦在固陵止步,在作協(xié)調(diào)與部署工作,與灌嬰、靳歙緊密配合,協(xié)調(diào)各路大軍,在陳縣會師合夾擊項羽,并預先派黥布重返九江,奪取楚國南部數(shù)縣,派劉賈策反周殷,攻占壽春,截斷項羽逃回江東的歸路。
隨后劉邦率領灌嬰、靳歙、樊噲、蠱達、夏侯嬰、周勃、柴武等將領陸續(xù)向陳下會合,以及剛投順于漢軍的楚將靈常在陳下與項羽交戰(zhàn)。交戰(zhàn)的結(jié)果,楚軍大敗,陳公利幾向漢方投降,項羽率領敗軍逃向東南方。漢軍大勝,劉邦立即部署追擊。
項羽于陳下戰(zhàn)敗,率殘兵敗將向南逃跑,由于壽春已被劉賈占據(jù),項羽不得不轉(zhuǎn)向東南方逃跑,來到城父,企圖據(jù)守于城父對抗?jié)h軍,《史記.項羽本紀》載“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眲①Z離開壽春前往城父,與漢主力會合,最后漢方“屠城父”,是陳下之戰(zhàn)與垓下之戰(zhàn)間的重要事件,也值得一提。所謂屠城父,是強攻與血洗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的意思。可以想見,屠城父是漢方打擊盤據(jù)于城父的楚軍的一次硬仗。城父處在陳縣至垓下的直線中。項羽由陳敗退往東南,必經(jīng)城父。劉邦在陳下取勝,尾追項羽,必然直指城父。韓信、劉賈等將在陳下之戰(zhàn)已結(jié)束的情況下,不會再去陳下,也一定指向城父。項羽再敗于城父,逃到垓下,楚大司馬周殷已反叛,舉舒縣之兵,屠六縣(今安徽六安),與撤離城父追擊項羽的劉賈會合,彭越、韓信亦赴垓下與漢大軍會合,圍項羽于垓下。
楚軍在陳下與城父遭到漢軍兩次圍追堵截,損失慘重,此時,被包圍于垓下的項羽,已是窮途末路。有不少學者也認為,楚漢的最后決戰(zhàn)不是垓下之戰(zhàn),而是陳下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不過是大戰(zhàn)最后的收尾而已。
【《漢書 高帝紀》 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shù)百騎走,是以兵大敗,灌嬰追斬羽東城?!?/p>
【《漢書 陳勝項籍傳》羽壁垓下,軍少食盡。漢帥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 于是羽遂上馬,戲下騎從者八百余人,夜直潰圍南出馳。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羽?!?/p>
由此可見,垓下之戰(zhàn),項羽軍可能已是強弩之末,而項羽也最終選擇突圍而不是作最后一搏。
陳下之戰(zhàn),楚方是項羽親率的主力部隊,有大將鐘離眛,還有屬于楚的陳公(陳縣令)利幾等;漢方是劉邦率領出成皋追擊之軍,有周勃、樊噲、靳歙等將領,加上破彭城后與劉邦會合的灌嬰,還有剛來投降的西楚令尹靈常。劉邦親率漢軍從西北方來,灌嬰從東方來,對駐陳的楚軍形成東西夾擊合圍之勢。交戰(zhàn)的結(jié)果,楚軍大敗,陳公利幾向漢方投降,漢軍大勝。 [2] 項羽戰(zhàn)敗于陳縣,率殘兵敗將南逃。劉賈已攻占壽春,策反周殷,項羽只得調(diào)轉(zhuǎn)馬頭,轉(zhuǎn)向東南方逃跑,據(jù)守城父,漢軍再敗項羽于城父,項羽逃到垓下。劉邦的大部隊迅速追上,劉賈、周殷與英布會合,韓信、彭越也參戰(zhàn),諸侯在垓下把項羽包圍。此時的項羽已經(jīng)是窮途末路。
應該指出,韓信、彭越、英布等都沒有參與陳下之戰(zhàn)。經(jīng)陳下一戰(zhàn),縱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年輕勇猛的項羽也無可奈何。陳下之戰(zhàn),以劉勝項羽而結(jié)束,就楚漢相爭的決勝階段來說,陳下之戰(zhàn)是垓下之戰(zhàn)的先聲,垓下之戰(zhàn)是陳下之戰(zhàn)的發(fā)展;沒有漢方在陳下的強勁秋風,是不會有楚方在垓下的遍地落葉的。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有記載關于漢滅楚戰(zhàn)役的最后階段因軍功而封侯者,都只提到到陳下之戰(zhàn),無一提垓下之戰(zhàn),《功臣表》記載的戰(zhàn)功是作為功臣封侯的依據(jù),只記陳下而不記垓下,很有可能陳下之戰(zhàn)才是楚漢主力決戰(zhàn)。專家學者大談垓下之戰(zhàn),忽視陳下之戰(zhàn),重此輕彼,頗為不妥。
史書上記載的戰(zhàn)爭損失,一般是人員損失,主要是損兵或者折將。損兵指的是士兵因戰(zhàn)死、被俘、逃跑、投降而造成的兵力損失,折將指的是將領戰(zhàn)死、被俘或者投降(逃跑的士兵一般還會回來,而且士兵也容易招到;而將領的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就說明了將領的重要)我們考慮損失,可以從這兩方面衡量,其中史書記載的將領的損失分量是最重的,因為將領損失,往往意味著他所率領的軍隊大部或者全部覆滅了,成建制的軍隊覆滅,這樣的損失是更難彌補的。雖然陳下之戰(zhàn)沒有寫楚軍損失的士兵數(shù)量,但記載了楚軍損失的將領數(shù)量從而可以推斷楚軍損失士兵數(shù)量。
我們來看看楚漢戰(zhàn)役濰水之戰(zhàn)中楚軍的損失來,楚軍大司馬龍且被斬,亞將周蘭被俘,右司馬、連尹各一人被俘,騎兵將被俘十人。兵力損失二十萬楚軍全軍覆沒。濰水之戰(zhàn)楚軍損失了十四個將領。
陳下之戰(zhàn),楚軍被斬騎兵將二 人,普通將八人,陳縣縣令利己投降。楚軍損失十一個將,只比濰水之戰(zhàn)損失小一點點,可以看出項羽率的楚軍主力受到重創(chuàng),楚軍士兵損失沒有二十萬估計也有十萬左右,最少七八萬應該是有的。鴻溝議和后,項羽率領二十萬左右楚軍撤退,在陽夏之戰(zhàn)和固陵之戰(zhàn)楚軍連續(xù)戰(zhàn)敗損兵數(shù)萬,在陳下之戰(zhàn)項羽大敗,項羽失敗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在垓下之戰(zhàn)項羽因此已經(jīng)無力回天了。
此戰(zhàn)與之前成皋之戰(zhàn)、陽夏之戰(zhàn)、固陵之戰(zhàn)和接下來的垓下之戰(zhàn)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漢高祖首創(chuàng)后發(fā)制人、疲敵制勝的策略。劉邦先在成皋之戰(zhàn)采取先疲后打方針,以主力堅壁蓄銳,待機破敵,遣偏師襲擾敵后,斷其糧道,逐漸削弱敵之力量,積極創(chuàng)造戰(zhàn)機,在項羽疲敵撤兵的路上陽夏之戰(zhàn)、固陵之戰(zhàn)、陳下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適時轉(zhuǎn)入進攻,在進攻中連續(xù)追擊削弱敵人,窮追猛打不給敵方喘息之氣,連續(xù)作戰(zhàn),終獲全勝。
陳下之戰(zhàn),劉邦適時發(fā)動追擊統(tǒng)帥全局,確定戰(zhàn)略,指揮與調(diào)動各路人馬有方,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且不再說劉邦指揮陳下之戰(zhàn),僅以其事先部署劉賈圍取壽春,安排英布重返淮南,逼得大司馬周殷叛楚歸漢,這幾著棋來看,就是洞察現(xiàn)實,了解歷史,具有戰(zhàn)略家高明的眼光和巧妙的手法之體現(xiàn)。
在歷史上,秦楚戰(zhàn)爭最后階段,楚失郢后都于陳,又吃緊,便徙都壽春,大概楚軍實力也集中于此。秦始皇在勝利形勢下有點輕敵了,輕信年輕將領李信的狂言,給予他和蒙恬二十萬軍伐楚,結(jié)果在城父損兵折將,被楚軍反擊得手,大敗而回。秦始皇只好請王翦出山,給予六十萬大軍伐楚。王翦小心謹慎,伺機行事,才取得最后勝利。對比今昔,漢王比之秦皇,在精心策劃與部署肯定方面,顯然高明一籌!
陳下之戰(zhàn),是楚漢戰(zhàn)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仗,項羽的失敗已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十二月,劉邦指揮各路諸侯從四面八方圍堵項羽退路,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合圍并大敗楚軍,項羽突圍后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