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悠久,每逢朝代更迭,或是奸臣叛亂,總免不了烽火遍地,生靈涂炭,即使是京師也不可避免。所以,歷朝歷代的京城總是一直在變遷,每個城市也會因為都城的變動而不停地換著名字,比方說今天的南京是以前的金陵,可是讓人驚訝的是,今天的北京也曾有過一段時間被喚作“南京”,而背后的歷史則非常讓人痛心。
北京雍和宮
熟悉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蕭峰曾經(jīng)因為救了遼國皇帝而被封為南院大王,鎮(zhèn)守南京,這個南京就是我們今天的北京城。可能有很多朋友就會問了,北京在我國的地理位置并不靠南,相反,按照古代的中原地區(qū)來看,甚至已經(jīng)到了中原的北方邊境,那為什么還會被稱作南京呢?
遼國的統(tǒng)治者是契丹人,他們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長城以北的大草原上,所以他們的都城自然也建立在長城以北地區(qū)。
南宋遼國地圖
遼國實行的是五都制,也就是說,遼國一共有五個首都。其中,上京臨潢府為正式首都,除此之外,還有西京大同府,東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還有一個就是南京析津府,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北京,古代稱為幽州,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便是遼代的南京城。
契丹起源于遼東地區(qū),到了耶律阿保機時代,契丹人已經(jīng)不僅僅分布于東北地區(qū),已經(jīng)擴散到了內(nèi)蒙古大部分地區(qū)。由于唐朝末年,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趁著這個時機契丹人的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個部落。并且因為中原內(nèi)亂,很多人為了避亂逃到了契丹人的地界,耶律阿保機并沒有為難他們,而是在草原上,按照中原的習俗安置了他們,由此契丹人的實力越來越強。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國,次年建都臨潢府,也就是遼國上京。
契丹人畫像
這個時候契丹人雖然已經(jīng)建立了國家,但是勢力范圍主要還是在長城以北,一直到了936年,五代中的后唐發(fā)生了內(nèi)亂。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公然反叛,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人的支持,主動割讓燕云16州給契丹,并且自認為兒皇帝,要知道,石敬瑭這時候已經(jīng)44歲,而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還只有33歲,于是就出現(xiàn)了兒子比老子大11歲這樣的千古丑聞。
幽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以說是中原地區(qū)的門戶,北有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作為依靠,南面是沃土平原,一馬平川,幽州一旦失陷,契丹人的鐵騎,就可以肆無忌憚的踐踏中原。石敬瑭拱手獻幽州,相當于為契丹打開了南下的大門。
燕云十六州地圖
正因如此,之后的宋朝才陷入平原上的被動防守局面,軍事壓力非常大,極大的傷害了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石敬瑭也因此被后世罵為漢奸,遺臭萬年。
就這樣,燕云16州的幽州就成為了契丹人的囊中之物,為了加強對南方地區(qū)的管理,耶律德光把幽州城稱作幽都,由于幽州在遼國的地理位置比較靠南,所以又稱作南京城,為了有朝一日南下攻打宋朝,契丹人還在這里設(shè)立了南院都護府,歷代的南院大王都手握重兵,由此可見,遼國的“南京”對于契丹人是多么的重要。
趙匡胤
公元1125年,遼國滅亡,南京析津府這個名字,從此便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再也沒有使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