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詩歌傳統(tǒng),發(fā)軔于“詩三百篇”(還有一些零星的先秦古歌),這時候還帶有很大的民歌氣息,只有少部分詩可以確認作者。直到屈原出現(xiàn),在詩歌發(fā)展線上加入了濃厚的楚國元素,并發(fā)展了詩經(jīng)中原本就有的《麥秀》、《黍離》等詩里就有的愛國憫民情懷。
漢朝的創(chuàng)立者劉邦,據(jù)考證按血統(tǒng)上來算屬魏人,但是長居楚地,從文化認同上來看無疑是楚人。本書開頭就是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大風歌》,都有楚風楚韻,到了漢武帝,還有《秋風辭》這樣的楚辭風格詩作。
西漢一代詩歌發(fā)展期比較停滯,到了東漢中期五言詩開始出現(xiàn),從詩經(jīng)的四言、楚辭的雜言到五言詩,一開始的寫作者都很少署名,漢樂府古詩有大量難考作者的作品。也有托名李陵、蘇武、卓文君的很多詩,直到漢末建安文學才有大量可考姓名的詩人,但仍有不署名的作者(如《孔雀東南飛》是建安時事,但詩人仍沒有留下記錄)。
晉宋之后,詩歌發(fā)展?jié)u漸成熟,有名的大詩人多了起來,南朝詩歌極大地影響到了唐詩,李白、杜甫都受南朝詩人影響很大,李白是謝靈運、謝朓,杜甫則是鮑照和庾信。
余冠英先生選注的漢魏六朝詩選初版于1958年,是一種最經(jīng)典的選本,盛行六十年,讀此一書,基本上可以對漢魏六朝詩有基本的了解。更全的選擇是逯欽立輯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不過現(xiàn)在不易買到。